天天看点

真实故事:40多年前的记忆,永远无法抹去

作者:老家许昌
真实故事:40多年前的记忆,永远无法抹去

文‖王秋芬 图‖网络

在时光的洗涤中,始终有件事停泊在我的记忆深处。每当想起,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那是40多年前的10月,记得是一个周六下午,母亲让我拉着架子车去给我姐家送东西。架子车上放了一袋麦子,一袋萝卜,一袋白菜。

当我拉着架子车走到火车道路时,犹豫了片刻。(想看看本文作者王秋芬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欢迎点击下面的链接:消逝的风物,难忘的童年和头上的伤疤)

真实故事:40多年前的记忆,永远无法抹去

如果走大路得20里地,顺着火车路走十几里地,少走几里地,不至于走到天黑。以前去我姐家也走过这条近路,于是我决定走火车路。

我拉着架子车在火车路上走着。火车路道两旁不是很宽,也就能过个架子车。两边都是很深的庄稼地,我小心翼翼地走着。

当我拉着架子车走了有四五里时,眼前的一条深沟挡住了去路。不知道什么时候,火车道路挖断了一条深沟,这条沟又深又宽。咋过去呢?要是再回去走大路太远了。

正左右为难时,一位老人大约有七十来岁,肩上背了一把铁锨,锨头上挂了一个篮子,像是拾粪的。他走到我跟前说:“小妮,你不知道这火车道挖断了好多天了?在这个地方建小桥里。”我带着哭腔说:“不知道。”“那你这是去哪里?是回家的?你的家在哪里?”我说:“我是洪北村的,去凤翅山姐家送几袋东西。”他说:“那你再拐回去走大路都走到天黑了。”

我一听着急地哭了。这位老人说:“小妮,你别哭了,我想想办法。”

真实故事:40多年前的记忆,永远无法抹去

说着,他把铁锨和篮子往地上一放,把车子上的三袋东西都搬了下来,然后说:“小妮,我给你帮忙,把车子从沟边拉到沟的对面。再把这几袋东西背过去,装在车子上,你不用再拐回去走大路了。”

我看看沟那么深,又看看他瘦弱的身体。咋拉过去呢?他说:“别害怕,我在前面托着车把,你在后面抓着车帮,咱一点一点往下挪。”

我现在想想都害怕。

他用身子扛着车子,两只粗糙干裂的手使劲抓住车把,我抓着车帮。就这样一点一点往下挪,终于把架子车拉到了下面。

当时我看到他的脸憋得通红,喘着气,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他说:“歇会儿,再往上拉。”歇了一会儿,他拉着车子绕过深沟,准备往上拉。

往上拉难度更大,一不小心,连人带车都会掉下来。他用车子上的车襻套在他背上,再绕过胸前。两手抓住车把往上拉,让我站在车侧面推。

他说:“小妮,如果正拉着时拉不动了,你就赶紧躲开,不要再推了。”

真实故事:40多年前的记忆,永远无法抹去

我说:“那你呢?”他说;“不要管我,我有办法。”

开始往上拉了,我没按照他说的,我就站在车尾使劲的往上推。当快拉上去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气了,车子一点也不动了。我用腿支撑着车尾木板,他用手抓住草根。车襻绷得紧紧的,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

正在这时,过来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同志,背着自行车,要绕过这个深沟。这位老人喘着气说:“同志,同志,帮帮忙,帮帮忙,把这架子车拉上去。”我也说:“叔叔,叔叔,帮帮忙吧。”那位同志看了我俩一眼,背着自行车绕过深沟,骑上车子可走了。

这位老人喘着气说:“小妮,他不帮忙算了,咱俩再加一把劲就能拉上来了。”也不知道他哪来的劲头,真的一口气可把架子车拉上去了。

然后他也不歇会。下去,再上来,就这样把三袋东西都背了过来,装上车子。他说:“小妮,天不早了,你赶紧拉着车子走吧。我也该回家了。”

真实故事:40多年前的记忆,永远无法抹去

我激动得一时说不话来。

我拉着架子车到天黑才走到了姐家。

在姐家住了一晚上,周日下午我拉着架子车回到家里,把去我姐家路上的经过给母亲说了。母亲很自责,说不应该让我一个人去姐姐家。母亲问我,帮助拉车的那位老人是哪儿的?得买些礼物看看那位老人家,答谢一下。我说:“不知道是哪的,大约有70多岁,身体也不是很好,好像也有病,不停地喘气。”母亲说:“不知道是哪的,咋办呢?”

后来母亲多次打听,才知道这位老人和我外婆家是一个村的,他是个五保户,没儿没女,没事的时候都去火车道路拾树叶。

那天,母亲买了点东西,让我一块去看望那位老人。找到了他家,遗憾的是他人已经不在了。听邻居们说他有哮喘病,那年冬天特别冷,没熬过年就去世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这位善良的老人帮我拉车的情景会不时地浮现在眼前。这无法弥补的遗憾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真实故事:40多年前的记忆,永远无法抹去

【作者简介】王秋芬,禹州市人,小学教师。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