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48年堅守大山 !吳正春癡心植樹護林

作者:天眼新聞

暮春時節,世界自然遺産--梵淨山西麓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鎮高石坎林場内,一抹清瘦、忙碌的身影,一件橘黃色的護林服、一望無際的翠綠林海……一幅色彩分明的風景畫,絕美、動人!

年過67歲的吳正春表情嚴肅、仔細詢問每一撥進林場的人,并檢視車輛是否載有祭祀紙錢和鞭炮,生怕因為自己的半點疏忽而給這林場帶來災難。

一絲不苟!他什麼身份?這得從他與這林場相依相伴48年的時光說起。

【深度】48年堅守大山 !吳正春癡心植樹護林

吳正春騎着機車巡林路上。

響應号召 拓荒造林

1976年3月,年僅19歲的吳正春懷着建設國營林場的激情與夢想,踏上了這片土地,從此與高石坎林場的九嶺十三塆結緣。

進林場前,吳正春在原木黃區建廠公社專業隊打雜、喂豬。因為有這段“履曆”,加之年紀輕、體力小,初到林場的他被安排在食堂煮飯。

“盡管這也是林場分内的活,但我心裡始終不得勁,我的初衷是來植樹造林,想早一天加入植樹的隊伍。”吳正春訴說當年想加入植樹造林隊伍的急切心情。

一年後,體力基本上“夠格”的他,成為名副其實的原木黃區國營林場勞工。

“當時,整個林場有28個人,住宿、生活都十分艱苦。住的房屋跑風漏雨,四個人住一個小開間,床窄得翻身都要小心點,不注意就會滾到地上來。廚房是茅草棚。吃的是手磨的包谷面、蕃薯、野菜,許久都看不到一點米。一斤油,28人至少要吃十天。最艱難時,老場長周宏權規定上山勞作之際,每個職工每天需采2.5公斤野生蕨苔,交到集體食堂作為果腹之食。有時巡山實在支撐不了就找野果填肚皮。”回憶起當年的艱辛,吳正春心酸不已。

【深度】48年堅守大山 !吳正春癡心植樹護林

吳正春徒步巡林。

條件的艱苦,生活的艱辛,沒有擊垮他們造林的決心。農忙季節,一邊搞春耕生産,一邊要植樹造林。

吳正春回憶,那時他們自己挖樹窩,每人一天要栽5捆樹苗,每捆大概100根左右。樹苗還要到30公裡外的地方挑。冬天下大雪,都要去開挖荒地,備着來年植樹用。一年四季,沒有一天空閑。手上的血泡變成了繭子,繭子又磨起血泡。

春去秋來,寒暑更替。1000畝,5000畝,12000畝......48年間,林場面積在他們的辛勤耕耘下,一點點地擴大;樹的年輪在他們的拼命保護下,一圈圈地增長。而吳正春的年輪,寫在額頭,刻在心上。

“這樣艱苦的條件,是什麼信念讓你留了下來?”記者忍不住問道。

“既然來到了這裡,就得服從安排,要做好一件事,就得從一而終。”吳正春簡單而樸實的話語,讓人肅然起敬。

從一而終。說得輕巧,做起來談何容易?

【深度】48年堅守大山 !吳正春癡心植樹護林

吳正春騎着機車巡林。

以場為家 拼命護林

1982年、1984年吳正春的女兒吳紅敏、兒子吳高林相繼出生。一邊是嗷嗷待哺的孩子,一邊是剛有起色的林場。作為家裡的頂梁柱,全家人要吃、要穿、孩子将來要上學、老人要贍養,這一副重擔讓他内心備受煎熬。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如春風吹拂,祖國大地春潮湧動。林場員工紛紛離開。有的南下打工,有點拜師學藝,有的做個體生意,有的是因為婚姻問題離開。漸漸地,護林員從當初的28個減少到8個。

“和我同村、同一天進林場的楊正平,1979年離開後,做起了酒生意,生意做得很成功,邀請我去給他搞管理。”

一邊是白領管理崗,高工資可以讓家人衣食無憂;一邊是守着林場的寂寞,過着清苦的生活,幹着繁重的體力活。吳正春幾個晚上輾轉難眠,最後還是謝絕了楊正平的好意,選擇了留守。

“為什麼我兒子的乳名叫高林?高林就是高石坎林場的‘縮寫’。林場就像我的孩子一樣,從‘出生’到‘長大’,我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和無限的希望。這也是我舍不得離開這裡的原因。”吳正春說。

舍不得,離不開。青春無私奉獻給了林場,留下的是他對家人深深的虧欠。

“兩個孩子從上國小開始,就是自己照顧自己。每周從林場帶點玉米砂、蕃薯到老家木盆村,放學後自己煮飯自己吃。兩孩子沒人照顧,挨多少餓,受多少委屈,我們也不知道。”吳正春說,記得有一年家裡實在沒有糧食了,還是鄰家的嬸嬸主動借糧,解了燃眉之急,後來還讓我免還。

“你在林場護林,你妻子為什麼不在老家照顧小孩?”記者有些激動地問他。

吳正春背過身去,深深地歎了一口氣。“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土地下放到戶時,我們在這上面,老家沒有分到土地,隻有在這留了幾塊自留地。她要在這裡種糧食,種蔬菜,才能解決一家人的口糧。還有就是,當時盜砍林木猖獗,她也不放心我一個人在這裡。”

據介紹,護林任務最艱難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土地承包到戶後,周圍村寨的山頭被毀林開荒殆盡,鄉親們生活燃料、建房造屋、家具材料等亟須木材,周邊的村民就把盯上了高石坎林場。一些農戶在夜深人靜時,單獨出動偷砍,甚至有三五成群搶伐,當時鳳儀村還出現了“伐木小分隊”,專門偷砍樹木,松桃縣那邊也有群衆參與盜伐……

“每天,盜伐者和我們護林隊玩調虎離山、聲東擊西、遊擊戰、拉鋸戰……我們護林員被砍伐者辱罵、威脅,甚至拳腳交加是家常便飯。你看我這膝蓋這塊傷疤,就是那時追趕盜伐者留下的。當時盜伐者看着我馬上就要追到他了,就把肩上的木料向我砸來,把我的膝蓋砸破了,骨頭都露出來了,流血不止。”吳正春一邊說當時的前景,一邊挽起右腿的褲腳,露出三四厘米長的傷疤。

吳正春堅守在林場,妻子默默地陪伴。當年因為盜砍行為猖獗,林場職工與偷盜者鬥智鬥勇,白天、晚上輪流不間斷巡山,而且晚上出去還不能打手電筒,有時出去就是一晚上,出去時間長了,妻子不放心,四處去尋找,怕他發生危險。

【深度】48年堅守大山 !吳正春癡心植樹護林

吳正春在檢查樹木的成長。

在林場,糧食自給自足,生活自刨自食,但沒有經濟收入。兩個孩子的書學費就靠夫妻倆在林場撿松樹球到木黃街上去賣。

“2分錢一斤松球,夫妻倆挑松球去賣,100斤換回2元錢。”眼淚情不自禁地從吳正春的臉頰上滑落。

“林場這麼多樹,你們就沒想到悄悄賣幾棵,找點收入?”

“賣樹?我們到這裡來就是植樹護林的,怎麼可能賣!再說,這是國家的東西,我們哪有權利賣!”吳正春回答時,铿锵中帶有幾分生氣。

守着“綠色銀行”卻不能支取,他們的生活格外艱難。養雞、喂豬、喂牛羊、種玉米煮酒、撿菌子賣,成為他們經濟收入的源泉。

2003年,國家實施“天保工程”,8名護林員每人每月有200元補助,但隻執行了4年。

後來根據林業政策規定,林木面積3000畝給一個護林員名額,月工資600元。但8名護林員隻有1人符合“年齡50歲以下”的條件,吳正春已超齡。縣林業主管部門通過多方努力,安排了兩個名額。

家庭經濟的拮據,讓女兒吳洪敏早早地懂得替父母分憂,成績優秀的她國中畢業後,選擇外出打工。

吳正春說,女兒的學習比兒子好,她放棄學業,把讀書的機會留給弟弟。吳高林也很争氣,是林場裡走出去的唯一大學生,現已在深圳買房定居。

“剛來時,這些樹和我差不多高,現在你看,全部都是大樹了。”走到林蔭深處,吳正春仰望面前的參天大樹,時而摩挲粗壯挺拔的樹幹,伸出胳膊丈量直徑,時而清理林中枯枝敗葉,時而靜聽林濤陣陣,追憶似水年華…

48年來,以場為家,與樹為伴。吳正春先後榮獲全國青少年綠化祖國突擊手、全國村級優秀護林員、貴州省綠化獎章等多項殊榮。2006年,他接過高石坎林場場長這副重擔。

【深度】48年堅守大山 !吳正春癡心植樹護林

吳正春在盤問進山人員。

忍受病痛 默默守林

林場内本無路,走的遍數多了,也便成了路。

“我們每天巡山,不僅要巡外圍,林場内也要巡查。步行一般都不少于2萬步。你看,把這裡的坡坡坎坎都走成了路。”吳正春打趣地說。

從稻草鞋,到輪胎鞋,到解放鞋,護林員們誰也記不清穿爛了多少雙。把坡坡坎坎走成了路,這是吳正春堅守林場最清晰的印記。

長年的爬坡上坎,頂風冒雨,吳正春落下了風濕關節炎、胃潰瘍等疾病。步伐也不如當年矯健。

如今,電力農網改造惠及千家萬戶,村民告别了柴火竈;磚混結構替代了木瓦房;林場周邊的村民已脫貧奔小康,盜伐林木已成為人們不願回憶的過去。護林的主要任務從防盜變成了防火。

“林場裡有500多座墳墓。”吳正春說,高石坎林場面積1.2萬畝,與松桃苗族自治縣烏羅鎮接壤。每年清明節前後十天,不僅進山掃墓的人較多,而且林場周邊有兩大烤煙基地,怕村民燃燒土坎引發山火,外圍巡邏力度更要加強。

曾潔

吳正春正在進山人員交流。

早上7點左右,吳正春把進林場的“卡口”交由身為護林員的弟弟吳正文“把守”。便拿起喇叭、騎着機車,迎着朝陽、披着薄霧,穿梭于林場外圍公路上,開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

“不準攜帶火種或易燃易爆物品進山、進林區;不準在林區林緣上墳燒紙、燒香點蠟、燃放煙花爆竹……”機車載着宣傳喇叭,循環播放森林防火政策法規。

他走走停停,關掉喇叭,側耳傾聽林中是否有“動靜”,或踮起腳尖檢視林中是否有煙霧。這樣的動作重複一次又一次,一趟下來需要三個小時。

“我們每天騎車外圍巡山,幾個來回,有30多公裡。”吳正春說。

上午十點半,沒有吃早餐的吳正春已饑腸辘辘,匆匆趕回家煮一碗面,炒半碗野菜,就着辣椒醬,簡單吃過午飯,稍作休息,徒步在林場内巡查。

“進山的路很多,松針覆寫較厚。這個季節是森林火災高發期,如果盤查不夠仔細,引發山火,後果不堪設想。”吳正春一邊走,一邊講述為什麼要徒步巡山。

太陽在他的講述中慢慢升高,陽光從密密的枝桠中斜射下來,照着他布滿汗水的臉頰,晶瑩剔透。

記者跟随他的腳步,繼續在林中穿梭。翠綠的松樹、杉樹在春風中搖曳,新綠點綴着舊綠,猶如置身于綠色的海洋,林中粉紅的杜鵑含羞怒放,陣陣清香,讓人心曠神怡。松濤陣陣,仿佛訴說着他與這片森林48年來的不懈之緣……

“林場沒有發生過一次森林火災!”這是吳正春引以為豪的護林成績單。

【深度】48年堅守大山 !吳正春癡心植樹護林

吳正春正在清理林場中的雜草

青絲白發 癡心護林

48年,17500餘天。吳正春堅守在高石坎林場,從青絲到白發,從青年到老年,腳步布滿山林,汗水撒遍每一寸土地。

“您都年過67了,您妻子已到深圳照顧孫子8年了,您是否打算去與他們一起生活,享天倫之樂?”

“我哪裡也不去,就守着這片林。我給兒子講了,我百年之後,就埋在這裡,繼續守候這片林子。”

“人在,樹在;樹在,人在!”這是他對這片林場最長情的告白。

對他而言,這裡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年複一年,日複一日,這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花草、樹木,是伴侶、是慰藉、是寄托、是青絲到白發見證,早已镌刻在他心間,融入到身體。

“我上林場48年了,隻在家裡過了一個年。就是2023年女兒回家過年,叫我回家。我都是除夕晚上吃了飯才回去,大年初一早上,我早早吃過飯又趕到林場值班來了。因為初一、初二、初三掃墓的人多,我不放心。”吳正春說。

走着……說着……跟着他的步伐又走過幾個山頭,直到夕陽的餘晖漸漸被林場的樹蔭淹沒,吳正春完成了他一天的巡山工作。明天,他還将繼續……

記者手記

正是有了他們的執着守護和悉心照料,高石坎成就了如今的萬畝林海,直接經濟價值過億元,為美麗的梵淨山更增添了一抹迷人風采。

在采訪過程中,吳正春幾次掩面而泣。他本有三次選擇離開的機會,一是1979年去當兵;二是答應楊正平的邀請,去他的企業搞管理;三是他上林場前就學了泥水工的手藝,可以去搞泥水工。但是他卻選擇了堅守林場48年。

這48年間,前27年沒有工資收入。他從2003起享受護林員每月200元的工資,慢慢地增加到現在的每月800元。

收入微薄,卻從沒向政府開口。他說木黃鎮像我吳正春這樣困難的應該還有,個個都向政府開口,那還得了。

現在,兩個孩子都結婚成家了,兒子在深圳買房定居,吳正春本該退休享天倫之樂了。但他卻說:我還能動一天,就要護林一天。

忍得貧窮,耐得寂寞,受得孤獨,舍得奉獻。吳正春、吳正文、方燈明、周宏權、羅運仙、吳永益、田儒強、田茂純這8名護林員所創造的萬畝林場,是金山銀山,更是一座綠色豐碑!

作者:張玉蓮/文 任明勤/圖檔/視訊

編輯:羅思

二審:曾潔

三審:向麗華

總值班:張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