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誘殺韓信時,韓信3萬親兵為何見死不救?答案讓人萬萬沒想到

作者:小何小何滿目星河

韓信是西漢開國名将,他助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功不可沒。然而就在韓信權傾朝野之時,劉邦卻設計将其誘殺。韓信麾下有3萬親兵,個個都是久經沙場的精銳之師,他們怎麼會眼睜睜看着自己的主帥被殺而無動于衷?韓信的親兵為何見死不救?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要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劉邦誘殺韓信時,韓信3萬親兵為何見死不救?答案讓人萬萬沒想到

劉邦對韓信的猜忌與防範

早在劉邦與項羽争奪天下之時,韓信的才能就已經引起了劉邦的注意和忌憚。公元前204年,楚漢戰争進入白熱化階段,劉邦被項羽圍困荥陽城,情勢萬分危急。韓信率軍攻下齊地後,便派人送信給劉邦,表示齊地民心不穩,恐生變故,請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以穩定局勢。

然而,韓信的請求卻引起了劉邦的不滿和猜疑。在劉邦看來,韓信趁火打劫,居然敢在自己危難之時提出封王的要求,簡直是狼子野心,不可一世。劉邦雖然沒有當面拒絕韓信,但心中對這位功高震主的大将已經産生了戒備之心。

此後,韓信屢立戰功,先後攻克代、趙、燕等地,聲威大震。他麾下将士個個骁勇善戰,所向披靡,俨然已成為漢軍中最為強大的一支力量。劉邦對韓信的猜忌與日俱增,他擔心韓信擁兵自重,終有一日會對自己的皇位構成威脅。

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項羽在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展開決戰。韓信率軍前來增援,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作用,最終幫助劉邦徹底擊敗了項羽。然而,就在勝利的時刻,劉邦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舉動——他當衆宣布削奪韓信的兵權,将其麾下精兵盡數收歸自己掌控。

對此,韓信雖然心中不滿,但也隻能暗自吞聲。他知道,自己雖然軍功赫赫,但畢竟隻是劉邦的臣子,若是公然違抗旨意,恐怕會落得個不測的下場。況且,劉邦此舉名為削藩,實則是為了防範功高蓋主的韓信,這一點韓信心知肚明。

垓下一戰後,劉邦終于登基稱帝,建立了西漢王朝。他開始對功臣進行分封,以穩固自己的統治。按理說,韓信立下汗馬功勞,理應得到豐厚的賞賜。然而,劉邦卻以韓信"熟悉楚地風俗"為由,将其從齊王改封為楚王,建都下邳(今江蘇睢甯)。

表面上看,劉邦是在重用韓信,委以楚地重任。但實際上,劉邦是有意将韓信調離權力中心,以防其在朝中樹黨營私,威脅自己的地位。韓信雖然心知肚明,但也無可奈何,隻能忍氣吞聲,前往楚地赴任。

劉邦對韓信的猜忌與防範,始于荥陽之圍,終于楚王封地。他步步為營,對韓信的才能和威望心存戒備,生怕這位功臣有朝一日會對自己的皇位構成威脅。韓信雖然明白劉邦的心思,但身為臣子,也隻能逆來順受,默默承受。然而,劉邦的猜忌之心并未就此打住,他對韓信的防範還在繼續,直至釀成了一場驚天陰謀。

韓信謀反與呂後的誘殺計劃

公元前196年,劉邦去世,呂後臨朝稱制。韓信作為西漢開國功臣,本應在朝中擁有一席之地,但他卻被呂後排擠在權力核心之外。韓信心中郁郁不得志,加之呂後專權跋扈,激起了他謀反的念頭。

就在此時,淮南王英布的叔父陳豨在代地(今山西、河北一帶)起兵反叛,自立為代王。陳豨曾是項羽部下的名将,久經沙場,聲望頗高。他起兵之後,很快就聚集了大批人馬,聲勢浩大。

韓信得知陳豨起事的消息後,心中頓生一計。他暗中派心腹前往陳豨軍中聯絡,表示願意響應陳豨,共同推翻呂後的統治。韓信還許諾,若是陳豨能夠攻下關中,自己就率兵與之會合,共立新君。

劉邦誘殺韓信時,韓信3萬親兵為何見死不救?答案讓人萬萬沒想到

陳豨對韓信的投誠自然是欣喜萬分,他立即回信表示歡迎,并承諾事成之後封韓信為上将軍,共掌兵權。就這樣,韓信與陳豨結成了同盟,準備裡應外合,發動政變。

然而,韓信的謀反計劃還未付諸行動,就被人洩露了消息。原來,韓信的一名心腹将領在酒後失言,無意中透露了此事。消息很快傳到了呂後的耳中,她大為震怒,立即召叢集臣商議對策。

衆臣一緻認為,韓信乃是心懷不軌,圖謀不軌,必須嚴懲不貸。呂後雖然恨透了韓信,但她也知道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在軍中擁有極高的聲望。若是貿然對其下手,恐怕會激起軍心不滿,反而适得其反。

呂後一籌莫展之際,丞相蕭何出面獻計。他建議呂後假傳聖旨,召韓信入京朝見,然後設宴款待,伺機将其擒殺。呂後聽後大喜,當即采納了蕭何的建議,開始着手布置誘殺韓信的計劃。

呂後假稱劉邦已經平息了陳豨之亂,天下太平,特意召集百官入宮慶賀。韓信對呂後的诏書并無懷疑,欣然前往長樂宮參加慶功宴。然而,這一切都是呂後精心設計的騙局,她早已暗中布置了武士,準備伺機下手。

韓信抵達長樂宮後,呂後佯裝身體抱恙,讓蕭何将韓信引入宮中的鐘室休息。韓信剛一進入鐘室,伏兵便蜂擁而上,将其團團圍住。韓信這才恍然大悟,明白自己中了呂後的奸計,怒斥道:"吾乃漢臣,有何罪責,竟遭此奇恥大辱!"

然而,呂後豈會給韓信辯解的機會。她一聲令下,武士們立即将韓信五花大綁,拖出宮外,當衆斬首示衆。就這樣,堂堂齊王、楚王,就這樣慘死在長樂宮前的台階上,英雄氣短,令人扼腕。

呂後誅殺韓信的消息傳出後,舉國震驚。然而,呂後的陰謀還未結束。她以韓信謀反的罪名,下令夷滅韓信三族,老幼無辜,無一幸免。至此,呂後徹底鏟除了心腹大患,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韓信的謀反與呂後的誘殺,是西漢初年的一段驚心動魄的曆史。韓信雖然才能出衆,但卻難逃被猜忌、被防範的命運。呂後雖然手段殘忍,但卻保住了大漢江山。這場權力的角逐,最終以呂後的勝利而告終,而韓信則成為了犧牲品,慘遭殺戮。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英雄豪傑難免淪為時代的棄子,令人唏噓不已。

韓信親兵見死不救的原因

韓信麾下有三萬精兵,個個都是經曆過大小數十戰的悍将,他們與韓信出生入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按理說,這些親兵應該在韓信遇難之時挺身而出,為主帥報仇雪恨。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在韓信被呂後誘殺的過程中,他的親兵竟然沒有做出任何反抗,眼睜睜看着韓信被擒殺,這是為何?

原來,韓信在謀反的過程中,并沒有将自己的計劃告知麾下将士。他隻是暗中與陳豨聯絡,商議裡應外合的細節,并沒有發動親兵參與其中。這其中固然有保密的考慮,但更重要的是,韓信對自己的親兵并不十分信任。

要知道,韓信雖然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但他畢竟隻是劉邦的臣子。他的親兵雖然忠于他,但更忠于朝廷和皇帝。若是韓信貿然将謀反的計劃告知親兵,難保不會有人去向呂後告密,到時候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是以,韓信在謀反時,隻是依靠幾個心腹家臣,并未發動親兵參與。他原本打算等到陳豨攻下關中,形勢明朗之後,再召集親兵響應,以免走漏風聲。然而,天不遂人願,韓信的謀反計劃還未付諸行動,就被呂後識破,導緻了悲慘的結局。

其次,呂後在誘殺韓信的過程中,動作可謂是神速。她先是假傳聖旨,将韓信騙入長樂宮,然後伏兵擒殺,一氣呵成。這一切發生得太過突然,韓信的親兵根本就沒有反應過來。

要知道,韓信是奉诏入宮參加慶功宴,按照禮儀,他是不能帶兵随行的。是以,當韓信被擒殺之時,他的親兵大多都在軍營之中,根本不知道主帥遇難。等到消息傳來,韓信已經遇害,為時已晚。

劉邦誘殺韓信時,韓信3萬親兵為何見死不救?答案讓人萬萬沒想到

再者,韓信被殺之時,正值百官朝賀的大典。長樂宮内外戒備森嚴,宮門緊閉。就算是韓信的親兵想要沖入宮中營救,也是難上加難。況且,呂後早有準備,宮中武士荷戈待命,随時可以将闖入者格殺。在這種情況下,韓信的親兵即便有心相救,也是無能為力。

更為重要的是,韓信被殺之後,呂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息了事态。她以韓信謀反的罪名,下令夷滅韓信三族,并派兵進駐韓信的封地,控制了局勢。韓信的親兵雖然悲憤不已,但面對朝廷的強大壓力,他們根本無力反抗,隻能眼睜睜看着主帥的家人被屠戮殆盡。

種種原因綜合在一起,導緻了韓信親兵在主帥遇難之時無動于衷,見死不救的悲劇。這固然有親兵自身的因素,但更多的還是時局造成的無奈。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臣子的生死往往掌握在君主的手中,即便是功高蓋主的大将,也難逃被猜忌、被殺戮的命運。韓信的悲劇,就是這種時代悲劇的一個縮影。

韓信之死的曆史影響

韓信之死,雖然隻是西漢初年的一個曆史片段,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此後的政局走向。他的悲劇結局,既是個人命運的悲哀,也折射出了那個時代的殘酷無情。

首先,韓信之死标志着呂後徹底鏟除異己,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要知道,在劉邦駕崩之後,呂後雖然掌握了朝政大權,但她的統治并不穩固。以韓信為首的開國功臣,雖然表面上對呂後俯首稱臣,但内心卻對其頗有微詞。他們不滿呂後專權跋扈,更擔心自己的權力和利益受到損害。

韓信作為西漢的開國元勳,在軍中擁有極高的聲望。他若是起兵反叛,必然會對呂後的統治構成巨大威脅。呂後深知這一點,是以對韓信猜忌已久,伺機除之而後快。韓信謀反的陰謀,正好給了呂後下手的機會。

呂後不僅誅殺了韓信,還下令夷滅韓信三族,斬草除根。這一舉動,徹底打擊了以韓信為代表的異己力量,讓其他心懷不軌的功臣不寒而栗。從此以後,呂後牢牢地掌控了朝政大權,再無人敢于挑戰她的權威。

其次,韓信之死為西漢初年的削藩行動開創了先例。西漢建立之初,劉邦為了籠絡人心,分封了大批功臣為列侯、郡王。這些封君在各自的封地擁有極大的自主權,他們征稅築城,養兵遣将,俨然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

劉邦駕崩之後,呂後和劉氏宗室都意識到,這種藩鎮割據的局面,對中央集權構成了巨大威脅。是以,他們開始醞釀削藩行動,試圖将地方權力收歸中央。韓信作為西漢的開國功臣,理應成為削藩的對象。但呂後擔心韓信擁兵自重,難以對付,是以暫時按兵不動。

韓信謀反,無意中成全了呂後的計劃。呂後借此機會誅殺韓信,并将其封地盡數收歸中央,為日後的大規模削藩開創了先例。此後,呂後和文帝先後發動多次削藩戰争,将列侯、郡王的權力逐漸削弱,最終确立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格局。

最後,韓信之死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皇權。西漢初年,皇帝的權力并不穩固。劉邦雖然建立了皇權,但他更多地是依靠功臣的支援來維系統治。這些功臣雖然名義上臣服于皇帝,但實際上卻各自為政,對皇權構成了威脅。

韓信之死,打擊了功臣集團的勢力,讓他們不得不收斂鋒芒,臣服于皇權。呂後誅殺韓信的舉動,雖然殘忍無情,但卻向天下昭示了皇權至上的理念。她以雷霆手段鏟除異己,讓人不寒而栗,從此再無人敢于公然挑戰皇權。

結尾

總之,韓信之死雖然隻是一個曆史片段,但卻折射出了西漢初年的諸多時代特征。他的悲劇命運,既是個人遭遇的不幸,也是時代大潮的必然。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功臣的生死往往掌握在君主的手中,稍有不慎就會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韓信的遭遇,就是這種時代悲劇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