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愧是《詩刊》主編李少君!“這”都能想得出來……!

作者:評詩論道

《詩刊》主編李少君的“人詩互證”,究竟有多“尴尬”和可笑?到底有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作者:無槍的将軍

說來慚愧,從中學開始,我就為自己是一名“文青”而“沾沾自喜”,總以為所有的“文人”應該都和我一樣,崇尚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風骨以及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清傲和脫俗。

後來,待見得多了,聽得多了。我才發現,原來自己竟是如此的單純,真實的文人們,卻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他們既有道貌岸然、附庸風雅的虛僞面孔;也有自以為是、迂腐造作的僵化思維;更有妄自尊大、好為人師的強權欲望……!

大文豪蘇轼在《答張文潛書》中就以“文如其人”來形容“作文與做人”之間的内在聯系,其實,他所說的“文如其人”,簡單來了解也就是“人品即文品”。

【“人品即文品”是指人的思想品行與文章的格調是相通的。作文就如同做人,什麼樣的人,決定了什麼樣的文品。無論文章修飾得如何華美絢麗,其主旨的指向或潛在意蘊,卻總能暴露出作者自身的品性或品行。】

好了,下面我們就來聊聊《詩刊》主編李少君所提出的“人詩互證”,看看它其中一些論點,是否與我們所說的“人品即文品”存在着一定相似之處。

毫不誇張的說,在看了李少君關于“人詩互證”的文章後,可能絕大多數讀者都會生出一個疑問:李少君所說的“人詩互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一點沒搞懂,簡直太讓人“懵逼”了……!

然而,用李少君自己的話來說,所謂“人詩互證”就是“抒情言志,情動于中形之于言、我手寫我心或我手寫我口、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以及修辭立其誠。”——摘錄自《中國藝術報·李少君|人詩互證與詩歌境界》

不過,在我們看來,“抒情言志,情動于中形之于言”中的“抒情言志”是指通過抒發情感來表達思想、志向和或情懷。

“情動于中形之于言”的意思則是:“人的内心對客觀事物産生了情感,自然就會借助于語言将它表現出來。”

而“我手寫我心或我手寫我口”的意思是自己心裡怎麼想、嘴巴想怎麼說就應該直接的表現出來(指不加修飾的寫出真情實感)。

“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實際上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也是大同小異,都是用來表示受到某些觸動而激發的某種情感。

至于“修辭立其誠”,李少君的解釋是:“寫詩,就是要呈現真正的自我,就是要展示活生生的靈魂和精神。凸顯出詩人的本色、詩人的情感,呈現出詩人之真形象、真精神。”

對于這樣的解釋,顯然我們是認同的,但讓我們更為佩服的則是,李少君不僅能提出“真我的本色論”,而且,他還能應用到創作之中,這實屬難能可貴。

尤其是在李少君最著名的一首《流水》詩中,他就把這種“呈現真正的自我,展示活生生的靈魂、精神的本色寫作”,展現得淋漓盡緻,幾乎到了讓人直呼“受不了”的地步。說實話,他這種“言行一緻、教以自用”的“本真精神”,不得不讓人“刮目相看”。

(注:李少君的“流水”一詩,曾被衆多讀者戲稱為“摸*nai詩”,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尋閱讀、體會。)

另外,這裡我們還需要提及一下的是,從詞意的角度來看,“抒情言志和情動于中形之于言、我手寫我心和我手寫我口以及觸景生情,有感而發”,這三組詞句各自前後句的意思,其實并沒有多大的差別,我甚至完全有理由去相信,隻要是查閱過詞典的人,他們都絕不會選擇如此粗劣的組合方式。

當然,至于李少君為什麼會選擇這樣“廢話式語句組合”運用在其“學術性”的文章之中,這個問題,即使我們很難想象,但也得去幫他找個“利用重複的遞增效果來增強語感和說理性”的說辭搪塞一下吧,畢竟,他可是我們所仰望的《詩刊》主編啊,我可不敢輕易得罪……!

李少君接着又提出“詩歌批評強調知人論世,其本質也是在強調人詩互證”,其理由是:“了解(批評)詩歌,必須了解作者及其所處時代背景、生存狀況,才能真正了解詩本身。”

“人詩互證”與“批評”的确也存在着某些關聯性(指我們前面說的“人品即文品觀”),但可惜的是,李少君卻并沒有真正搞懂“知人論世”的意思所在;所謂“知人論世”本意是“了解或評判一個曆史人物時,必須要研究它所處的曆史背景。”而今天的字典中還有一種解釋則是:

“通過觀察和分析他人的言行或文本來判斷他們的品德和才能。”

是以,如果從文學作品批評或鑒賞的角度來說的話,“知人論世”僅僅隻适用于對“人物主體形象”的“研究性評論”所用,并不能用于“文本層面”的解析、鑒賞之上。而真正的批評(評論)則是要堅守于“文本”,盡量忽略或不考慮寫作者身份,做到“知文論世”才行,這點可能李少君并不清楚。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其實李少君的“人詩互證”所倡導的是“直抒胸臆”和“”真情實感”的表達,而其推崇的則是一種類似于張執浩“目擊成詩”的“白描式自然性”寫作手法。(“白描式自然性”:這裡指語言表達接近口語化,拒絕過多的藝術性修飾、渲染,以展現真實情感、注重在場感為主的寫作手法。)

不過,有點讓人“見笑大方”的則是,李少君提出的“人詩互證”明顯有些過于“固于自我”或者是“固步自封”了,他可能并不清楚所謂的“人詩互證”,其實一點都不新穎,也無半點創造性可言;它隻是建立在前人學者的相關理論基礎之上,收集整理了一些陳詞濫調,然後,就自以為是把這些“陳詞濫調”,集文、杜撰了一個極為籠統且異常模糊的僞學術性概念詞彙。

說實話,像這樣“包羅萬有”的“概念性學術”,其實,既無任何的意義,也無半點的價值。

——說白了,純粹就是一種“自我标榜”的“嘩衆取寵”而已,根本就不登大雅之堂……!

最後,我們還想說一點的是,希望作為《詩刊》主編的李少君同志,盡量督促屬下編輯們要以“正常的文學藝術眼光”,多多刊發符合多數讀者審美的詩歌作品,多多發掘民間普通詩人,少去搞一些“自以為是”的“莫名其妙”之作!

——這才是詩歌傳承之大幸,《詩刊》弘揚之責任……!!!

作者簡介:無槍的将軍,本名:何天軍,籍貫:重慶萬州,當代詩學解讀平台【評詩論道】主筆,獨立批評家、評論人、實用性詩學理論研究者;推崇:“以詩養性,以評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