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愧是《诗刊》主编李少君!“这”都能想得出来……!

作者:评诗论道

《诗刊》主编李少君的“人诗互证”,究竟有多“尴尬”和可笑?到底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作者:无枪的将军

说来惭愧,从中学开始,我就为自己是一名“文青”而“沾沾自喜”,总以为所有的“文人”应该都和我一样,崇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以及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清傲和脱俗。

后来,待见得多了,听得多了。我才发现,原来自己竟是如此的单纯,真实的文人们,却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他们既有道貌岸然、附庸风雅的虚伪面孔;也有自以为是、迂腐造作的僵化思维;更有妄自尊大、好为人师的强权欲望……!

大文豪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就以“文如其人”来形容“作文与做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实,他所说的“文如其人”,简单来理解也就是“人品即文品”。

【“人品即文品”是指人的思想品行与文章的格调是相通的。作文就如同做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什么样的文品。无论文章修饰得如何华美绚丽,其主旨的指向或潜在意蕴,却总能暴露出作者自身的品性或品行。】

好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诗刊》主编李少君所提出的“人诗互证”,看看它其中一些论点,是否与我们所说的“人品即文品”存在着一定相似之处。

毫不夸张的说,在看了李少君关于“人诗互证”的文章后,可能绝大多数读者都会生出一个疑问:李少君所说的“人诗互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一点没搞懂,简直太让人“懵逼”了……!

然而,用李少君自己的话来说,所谓“人诗互证”就是“抒情言志,情动于中形之于言、我手写我心或我手写我口、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以及修辞立其诚。”——摘录自《中国艺术报·李少君|人诗互证与诗歌境界》

不过,在我们看来,“抒情言志,情动于中形之于言”中的“抒情言志”是指通过抒发情感来表达思想、志向和或情怀。

“情动于中形之于言”的意思则是:“人的内心对客观事物产生了情感,自然就会借助于语言将它表现出来。”

而“我手写我心或我手写我口”的意思是自己心里怎么想、嘴巴想怎么说就应该直接的表现出来(指不加修饰的写出真情实感)。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实际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也是大同小异,都是用来表示受到某些触动而激发的某种情感。

至于“修辞立其诚”,李少君的解释是:“写诗,就是要呈现真正的自我,就是要展示活生生的灵魂和精神。凸显出诗人的本色、诗人的情感,呈现出诗人之真形象、真精神。”

对于这样的解释,显然我们是认同的,但让我们更为佩服的则是,李少君不仅能提出“真我的本色论”,而且,他还能应用到创作之中,这实属难能可贵。

尤其是在李少君最著名的一首《流水》诗中,他就把这种“呈现真正的自我,展示活生生的灵魂、精神的本色写作”,展现得淋漓尽致,几乎到了让人直呼“受不了”的地步。说实话,他这种“言行一致、教以自用”的“本真精神”,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注:李少君的“流水”一诗,曾被众多读者戏称为“摸*nai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阅读、体会。)

另外,这里我们还需要提及一下的是,从词意的角度来看,“抒情言志和情动于中形之于言、我手写我心和我手写我口以及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三组词句各自前后句的意思,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我甚至完全有理由去相信,只要是查阅过词典的人,他们都绝不会选择如此粗劣的组合方式。

当然,至于李少君为什么会选择这样“废话式语句组合”运用在其“学术性”的文章之中,这个问题,即使我们很难想象,但也得去帮他找个“利用重复的递增效果来增强语感和说理性”的说辞搪塞一下吧,毕竟,他可是我们所仰望的《诗刊》主编啊,我可不敢轻易得罪……!

李少君接着又提出“诗歌批评强调知人论世,其本质也是在强调人诗互证”,其理由是:“理解(批评)诗歌,必须了解作者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生存状况,才能真正理解诗本身。”

“人诗互证”与“批评”的确也存在着某些关联性(指我们前面说的“人品即文品观”),但可惜的是,李少君却并没有真正搞懂“知人论世”的意思所在;所谓“知人论世”本意是“了解或评判一个历史人物时,必须要研究它所处的历史背景。”而今天的字典中还有一种解释则是:

“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言行或文本来判断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因此,如果从文学作品批评或鉴赏的角度来说的话,“知人论世”仅仅只适用于对“人物主体形象”的“研究性评论”所用,并不能用于“文本层面”的解析、鉴赏之上。而真正的批评(评论)则是要坚守于“文本”,尽量忽略或不考虑写作者身份,做到“知文论世”才行,这点可能李少君并不清楚。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李少君的“人诗互证”所倡导的是“直抒胸臆”和“”真情实感”的表达,而其推崇的则是一种类似于张执浩“目击成诗”的“白描式自然性”写作手法。(“白描式自然性”:这里指语言表达接近口语化,拒绝过多的艺术性修饰、渲染,以体现真实情感、注重在场感为主的写作手法。)

不过,有点让人“见笑大方”的则是,李少君提出的“人诗互证”明显有些过于“固于自我”或者是“固步自封”了,他可能并不清楚所谓的“人诗互证”,其实一点都不新颖,也无半点创造性可言;它只是建立在前人学者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收集整理了一些陈词滥调,然后,就自以为是把这些“陈词滥调”,集文、杜撰了一个极为笼统且异常模糊的伪学术性概念词汇。

说实话,像这样“包罗万有”的“概念性学术”,其实,既无任何的意义,也无半点的价值。

——说白了,纯粹就是一种“自我标榜”的“哗众取宠”而已,根本就不登大雅之堂……!

最后,我们还想说一点的是,希望作为《诗刊》主编的李少君同志,尽量督促属下编辑们要以“正常的文学艺术眼光”,多多刊发符合多数读者审美的诗歌作品,多多发掘民间普通诗人,少去搞一些“自以为是”的“莫名其妙”之作!

——这才是诗歌传承之大幸,《诗刊》弘扬之责任……!!!

作者简介:无枪的将军,本名:何天军,籍贯:重庆万州,当代诗学解读平台【评诗论道】主笔,独立批评家、评论人、实用性诗学理论研究者;推崇:“以诗养性,以评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