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雅迪增速放緩、小牛虧損,電動自行車進入冷靜期

作者:華網财經
雅迪增速放緩、小牛虧損,電動自行車進入冷靜期

文|李振興

近日,部分電動自行車企業釋出的資料顯示,龍頭企業雅迪、九号等企業的收入增長幅度下滑。愛瑪和新日雖未公布2023全年業績,但愛瑪前三個季度的收入增長也不足1%,新日收入大幅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号稱“智能城市出行”的小牛持續虧損。與之定位類似的,号稱“真智能”的九号公司2023年财報顯示,實作營業收入102.22億元,其中,電動兩輪車收入42.32億元,銷量147.15萬台。這一資料遠超小牛的70萬輛。

2022年,兩家企業電動兩輪車的銷量還都在80萬輛的量級。

在業内人士看來,雅迪等企業的兩輪電動車的平均單價持續下滑,說明電動自行車國标紅利期正在遠離,所有産品幾乎隻在低端打價格戰。加之電動自行車安全事故頻繁,電動車自行車行業正在進入調整期。

龍頭增速下滑

雅迪是中國兩輪電動車的标志性品牌。2023年,雅迪結束了前兩年高增長的态勢。

2023年财報,報告期内公司收入347.63億元,同比增長11.9%;公司擁有人應占利潤26.4億元,同比增長22.2%,增速放緩。

Wind顯示,2019-2022年,雅迪收入的年增長率分别為20.67%、61.83%、39.27%、15.18%。歸母淨利潤的增速分别是19.81%、89.64%、43.04%和57.8%。

2023年,雅迪電動自行車産品的收入為159.52億元,占銷售總收入的45.9%,電動踏闆車收入86.35億元,占比24.8%,電池及充電器的收入為92.5億元,占總收入的比例為26.6%。

其中,電動踏闆車的銷量從2022年的約503.4萬台下降約1.5%至2023年的496萬台,電動自行車的銷量從2022年的約897.6萬台增加約28.8%至2023年的約1156.1萬台。

對此,雅迪方面稱,主要歸因于顧客偏好變動,電動自行車設計、功能及性能大幅改善,以及拓展産品組合以滿足不同客戶群及需求。

整體而言,雅迪的銷量同比增加約17.9%,高于收入的增長。這就意味着雅迪的單價在下滑。

按各産品的銷量和收入計算,電動自行車的單價從2022年的1429.08下滑到2023年的1379.81元。電動踏闆車的單價從1816.61元下滑到2023年的1740.85元。

雅迪整體毛利率也出現了下滑。

雅迪的毛利率從2022年的18.1%減少至2023年的16.9%。

對此,雅迪方面稱,這是因為拓展産品組合以滿足不同客戶群及需求。公告顯示,年内雅迪控股銷售及分銷開支14.36億元,同比增長5.7%;行政開支大增至11.05億元,同比增長23.4%,是由于雇員福利開支、差旅開支以及咨詢及專業服務開支增加。

不過,雅迪控股仍在擴大銷售網絡,以提高市場覆寫率和滲透率。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雅迪在中國擁有超過4000家分銷商,下屬子分銷商的銷售點超過40000個,2022年末期銷售點數量為超過32000個。

值得注意的是,經銷商數量增加,雅迪的應收賬款截至2023年末達5.46億元,同比增長了40.6%。雅迪控股表示,該增長主要因獲得信貸的分銷商數目增加。

雅迪增速放緩、小牛虧損,電動自行車進入冷靜期

行業進入調整期

增速放緩的不隻是雅迪。新日股份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約33.13億元,同比減少19.1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1.03億元,同比減少32.06%。

愛瑪科技前三季度營收約174.56億元,同比增加1.3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15.58億元,同比增加13.15%。同比2022年,營收增速近4成,淨利潤翻倍的增長,業績已經大幅下滑。

華創證券資料顯示,就整體看,未來3年,行業銷量複合增速預計從2019-2022年的18%下降至5%-10%。新國标帶來的行業發展紅利期結束,行業出現價格戰,這意味着行業或将洗牌。

其中,表現糟糕的是小牛。

小牛電動2023年營收為26.518億元,同比下降16.3%;全年淨虧損為2.718億元,相比上一年的淨虧損4950萬元,虧損幅度顯著擴大。

從銷量和銷售網絡層面都出現了大幅下滑。小牛電動的加盟店數量也從2022年底的3100家減少到了2856家。并且,與小牛定位相近的九号2023年的電動自行車的銷量達147.15萬輛,遠超小牛的70.98萬輛。2022年兩個企業的電動自行車的銷量都在80萬輛的級别。

在深圳牛摩網科技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瑞元看來,前幾年,在電動自行車新标準以及疫情下單獨出行的需求驅動下,電動自行車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随着電動自行車新标準的紅利結束,并受到電動自行車安全事故頻發的影響,電動自行車的發展逐漸進入了平台期。

央視網報道顯示,截至2022年末,大陸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約為3.5億輛,平均每4個人就有一輛。是以,即便是發生機率很小的事故,從絕對數量上來講,也不是個小數。據國家消防救援局統計,2021年以來,全國共接報電動自行車及建築物内蓄電池故障引發的火災6.97萬起,死傷884人,直接财産損失超過7億元。

張瑞元的分析認為,由于各地的限制機車的政策,導緻了電動自行車行業高速發展,但電動自行車将兩輪車電動車的發展桎梏在低端領域在競争,高端産品一直未能發展起來,是以很多企業都隻能不斷地降價以及低價來競争,未能形成高中低的差異化競争。

“目前,宏觀經濟處在周期波動期,消費者更加保守,是以都選擇低價産品。就企業而言,雖然價格下跌,但锂電池配件等成本的下滑,他們依然有較大的利潤空間。”張瑞元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