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創音樂劇《趙氏孤兒》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演出圓滿成功

作者:文化志

原标題:以輝煌交織悲情的命運畫卷緻敬“中國精神” —— 原創音樂劇《趙氏孤兒》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演出圓滿成功

原創音樂劇《趙氏孤兒》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演出圓滿成功

【澳門訊】2024年4月13日,第四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首次呈現的音樂劇作品,原創音樂劇《趙氏孤兒》來到了粵港澳大灣區,在澳門威尼斯人劇院迎來了自己的第92場演出,與觀衆們再度相聚,點亮灣區璀璨星光。

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由中國文聯指導,中國戲劇家協會、粵港澳大灣區中華戲曲協會、香港大公文彙傳媒集團主辦,澳門中華戲劇家協會聯合主辦,金沙中國有限公司聯合承辦。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中國戲劇聯展,以澳門為核心平台輻射大灣區,聯合頂級戲劇表演藝術家為廣大觀衆提供精彩紛呈的視聽享受,也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戲劇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自2020年創辦以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已成功舉辦三屆,初步成長為在大灣區有影響力的演藝品牌和藝術平台。

原創音樂劇《趙氏孤兒》由上海徐俊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出品制作、上海東虹橋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該劇取材紀君祥原著,根植東西方跨文化語境,深度聚焦傳統倫理價值與現代個體表達,诠釋千載傳承的戲劇經典。《趙氏孤兒》演出現場座無虛席,三個小時的演出中,一千多名觀衆熱情高漲,心連心、情融情,如一條堅實的紐帶,共同沉浸在經典與當下的互文與回響之中,以輝煌交織悲情的命運畫卷,以熾熱深沉的家國情懷,緻敬“中國精神”。

原創音樂劇《趙氏孤兒》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演出圓滿成功

博采名家衆長,提煉悲劇美學,鍛造音樂劇的“中國氣質”

音樂劇《趙氏孤兒》是經典悲劇的現代演繹,創作團隊集結了海内外舞台藝術界的頂尖藝術家,将“悲劇美學”呈現到了極緻。該劇基于英國詩人、劇作家詹姆斯˙芬頓為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所改寫的話劇本所改編。香港翻譯學會會長金聖華教授、台灣大學戲劇學系主任彭鏡禧教授将芬頓的話劇本翻譯為中文。

“沒有什麼比講述我們的故事、傳播中國精神更值得我們中國的藝術工作者去努力的。”作為該劇的音樂劇改編及導演,徐俊認為,“音樂劇也可以成為複興傳統文化的陣地,它有屬于我們的風骨、信仰與境界。在愛與複仇的母題下,我們仰望崇高,也要直面深淵。已知的故事裡充滿了未知的可能性。《趙氏孤兒》有曆史,有當下,有未來。”

作曲家金培達表示,“我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時間在創作《趙氏孤兒》”,衆多的人物、疊起的沖突、複雜的情感,都被譜入這部激越慷慨的悲歌。作詞梁芒花費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故事的流變,浸入其中去尋找每一個人物。創作時期他長住重慶家中,“我時常會在寫作時為他們痛哭,眼淚奔湧如嘉陵江水”。

燈光設計蕭麗河意在為這部作品創造出一種突破式的光影視覺。八台投影與一百多架燈,釋放出極具沖擊力的意象。

造型設計大師張叔平為《趙氏孤兒》三度與徐俊導演聯袂,徹底颠覆了具像化的時空概念,塑造出超乎想象的舞台人物造型,服飾的細節處鑲嵌着傳統元素,與前衛的輪廓設計碰撞出别出心裁的美感。

勇敢褪去自我,錘煉舞台形象,傳承經典的“中國精神”

《趙氏孤兒》不但聚集了鄭棋元、徐均朔、何亮辰、趙凡嘉等熱度“出圈”的音樂劇演員,更主動破圈,迎來影視明星明道、薛佳凝的“跨界”。此次,全組共三十四位演員來參加藝術節的演出,倍感榮幸,也深感責任之重。被譽為“音樂劇教科書”的鄭棋元在劇中擔當程嬰角色,他表示,“這是一部家喻戶曉、版本衆多的經典,但這部音樂劇中的程嬰卻又有所不同,挑戰很大。這個過程對于我,對我們組裡的所有演員而言,都是脫胎換骨的。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等一衆義士,他們不畏強權、不懼犧牲、舍生取義、善良恻隐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注解中,代代傳承。今天,我們音樂劇人也希望用自己的形式去發揚光大這份精神,去繼續了解和傳遞這份精神。這是我們的責任與榮幸”。

原創音樂劇《趙氏孤兒》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演出圓滿成功

兩年巡演近百場,不負等待不負熱愛,零距離傳遞文化溫度

2021年至今,該劇演出場次已經達91場,被觀衆譽為“中國原創音樂劇天花闆”,成為2022年度中國演出市場票房榜音樂劇類第一名。

第一次來到澳門演出,全劇組都興奮不已。制作人俞惠嫣認為,“盡管我們演出了很多場,但對于很多觀衆來說,是第一次看到我們,我們應該為他們獻上最好的《趙氏孤兒》。”很多觀衆表示,這部劇目讓自己更加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珍惜中國人的品格與精神。

音樂劇《趙氏孤兒》是對中國精神的緻敬,一如劇中程嬰所唱“黑暗不可欺壓星光,善良從未荒涼”。舍生取義、赴湯蹈火是中國人最好的樣子。“生逢盛世,肩負重任”,在複興傳統文化的時代語境之中,原創音樂劇《趙氏孤兒》立足中華文脈,關切當下現實,以激情與理性展開這幅輝煌交織悲情的命運畫卷,在音樂劇的磁場中釋放出經典悲劇的無限能量與震撼美感,在當代戲劇藝術的探索實踐中走向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