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演出圆满成功

作者:文化志

原标题:以辉煌交织悲情的命运画卷致敬“中国精神” —— 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演出圆满成功

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演出圆满成功

【澳门讯】2024年4月13日,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首次呈现的音乐剧作品,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来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澳门威尼斯人剧院迎来了自己的第92场演出,与观众们再度相聚,点亮湾区璀璨星光。

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由中国文联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粤港澳大湾区中华戏曲协会、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主办,澳门中华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金沙中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中国戏剧联展,以澳门为核心平台辐射大湾区,联合顶级戏剧表演艺术家为广大观众提供精彩纷呈的视听享受,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戏剧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自2020年创办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三届,初步成长为在大湾区有影响力的演艺品牌和艺术平台。

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由上海徐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品制作、上海东虹桥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剧取材纪君祥原著,根植东西方跨文化语境,深度聚焦传统伦理价值与现代个体表达,诠释千载传承的戏剧经典。《赵氏孤儿》演出现场座无虚席,三个小时的演出中,一千多名观众热情高涨,心连心、情融情,如一条坚实的纽带,共同沉浸在经典与当下的互文与回响之中,以辉煌交织悲情的命运画卷,以炽热深沉的家国情怀,致敬“中国精神”。

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演出圆满成功

博采名家众长,提炼悲剧美学,锻造音乐剧的“中国气质”

音乐剧《赵氏孤儿》是经典悲剧的现代演绎,创作团队集结了海内外舞台艺术界的顶尖艺术家,将“悲剧美学”呈现到了极致。该剧基于英国诗人、剧作家詹姆斯˙芬顿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所改写的话剧本所改编。香港翻译学会会长金圣华教授、台湾大学戏剧学系主任彭镜禧教授将芬顿的话剧本翻译为中文。

“没有什么比讲述我们的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更值得我们中国的艺术工作者去努力的。”作为该剧的音乐剧改编及导演,徐俊认为,“音乐剧也可以成为复兴传统文化的阵地,它有属于我们的风骨、信仰与境界。在爱与复仇的母题下,我们仰望崇高,也要直面深渊。已知的故事里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赵氏孤儿》有历史,有当下,有未来。”

作曲家金培达表示,“我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时间在创作《赵氏孤儿》”,众多的人物、迭起的冲突、复杂的情感,都被谱入这部激越慷慨的悲歌。作词梁芒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去研究故事的流变,浸入其中去寻找每一个人物。创作时期他长住重庆家中,“我时常会在写作时为他们痛哭,眼泪奔涌如嘉陵江水”。

灯光设计萧丽河意在为这部作品创造出一种突破式的光影视觉。八台投影与一百多架灯,释放出极具冲击力的意象。

造型设计大师张叔平为《赵氏孤儿》三度与徐俊导演联袂,彻底颠覆了具像化的时空概念,塑造出超乎想象的舞台人物造型,服饰的细节处镶嵌着传统元素,与前卫的轮廓设计碰撞出别出心裁的美感。

勇敢褪去自我,锤炼舞台形象,传承经典的“中国精神”

《赵氏孤儿》不但聚集了郑棋元、徐均朔、何亮辰、赵凡嘉等热度“出圈”的音乐剧演员,更主动破圈,迎来影视明星明道、薛佳凝的“跨界”。此次,全组共三十四位演员来参加艺术节的演出,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之重。被誉为“音乐剧教科书”的郑棋元在剧中担当程婴角色,他表示,“这是一部家喻户晓、版本众多的经典,但这部音乐剧中的程婴却又有所不同,挑战很大。这个过程对于我,对我们组里的所有演员而言,都是脱胎换骨的。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一众义士,他们不畏强权、不惧牺牲、舍生取义、善良恻隐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注解中,代代传承。今天,我们音乐剧人也希望用自己的形式去发扬光大这份精神,去继续理解和传递这份精神。这是我们的责任与荣幸”。

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演出圆满成功

两年巡演近百场,不负等待不负热爱,零距离传递文化温度

2021年至今,该剧演出场次已经达91场,被观众誉为“中国原创音乐剧天花板”,成为2022年度中国演出市场票房榜音乐剧类第一名。

第一次来到澳门演出,全剧组都兴奋不已。制作人俞惠嫣认为,“尽管我们演出了很多场,但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是第一次看到我们,我们应该为他们献上最好的《赵氏孤儿》。”很多观众表示,这部剧目让自己更加深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珍惜中国人的品格与精神。

音乐剧《赵氏孤儿》是对中国精神的致敬,一如剧中程婴所唱“黑暗不可欺压星光,善良从未荒凉”。舍生取义、赴汤蹈火是中国人最好的样子。“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语境之中,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立足中华文脉,关切当下现实,以激情与理性展开这幅辉煌交织悲情的命运画卷,在音乐剧的磁场中释放出经典悲剧的无限能量与震撼美感,在当代戏剧艺术的探索实践中走向未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