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岸田在美大談“中國威脅論”之際 中日群眾共同為大熊貓“香香”祈福丨記者手記

作者:直新聞

4月,日本櫻花季,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随中國公共外交協會赴日通路。期間,參加了大熊貓“香香”雲連線暨粉絲分享會、中日進階别人文交流論壇,在東京親身感受中日關系的另一面。

雲連線“香香”,見證中日“熊貓緣”

雲連線“香香”的活動在4月9日舉行。那天的東京,風雨交加。即使天氣不盡如人意,但喜愛“香香”的日本群眾及媒體們還是早早地來到中國駐日本大使館門口排隊。

這場由中方主辦的活動,誠意滿滿。既有為“香香”送出祝福的寄語闆,也有大熊貓形狀的糕點等。

岸田在美大談“中國威脅論”之際 中日群眾共同為大熊貓“香香”祈福丨記者手記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何王子彧 攝

“‘香香’,元氣滿滿!記得多吃竹子,永遠健康!”“我們很想你!一定會去見你!”這些是在寄語闆上,熊貓愛好者們對“香香”送出的最多祝福。

當電視大屏出現“香香”在中國四川雅安碧峰峽基地實時“吃播”連線畫面時,伴随而來的是一陣歡呼和“卡哇伊(可愛)”的感歎,也有不少日本群眾忍不住掏出手帕抹眼淚。

這是他們與“香香”時隔一年多的重逢。

2017年6月,“香香”出生于日本上野動物園,是上野動物園近29年來首次誕生的熊貓寶寶,也是上野動物園自然繁殖成功的第一隻大熊貓。這一年恰逢中日恢複邦交45周年,“香香”的誕生也為中日兩國發展友好關系,它深受日本群眾的喜愛。2023年2月,“香香”傳回中國四川。當天,300多位日本大熊貓愛好者趕到機場為“香香”送别。

岸田在美大談“中國威脅論”之際 中日群眾共同為大熊貓“香香”祈福丨記者手記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何王子彧 攝

重逢時刻,自然少不了溫馨的問候畫面。

大熊貓愛好者們圍坐在電視大屏前,你一言我一語地向另一端的“香香”中國飼養員趙蘭蘭提問:“香香”交男朋友了嗎?在中國生活得還習慣嗎?現在會吃自己曾經最讨厭的胡蘿蔔嗎?

趙蘭蘭的答案是:還沒有交男朋友;經曆磨合期後,已經能聽懂一些中文指令;現在還是挑食,不吃胡蘿蔔,把胡蘿蔔切成小塊夾到窩窩頭裡面也不吃。

當天,“香香”的命名者高畑友香也來到了現場,中國駐日本大使吳江浩忍不住拿起話筒直接用日語與她展開交流,了解“香香”是如何在衆多征選名字中脫穎而出的故事。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也在現場專門回應了“‘香香’為何不能繼續在日本生活”的原因——1984年中國加入《華盛頓公約》,公約規定全球全面禁止大熊貓贈送。而且,大熊貓一般在4到6歲就要進入繁殖期,留在海外繁育下一代有可能面臨近親繁殖的風險。

這一天,屋内洋溢的歡笑聲壓住了窗外淅瀝瀝的雨聲。

也是這一天,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抵達美國,開啟為期一周的通路行程。他于行前宣稱将深化日美同盟,并渲染所謂“中國威脅論”。

人文論壇,聆聽日本人的“中國故事”、中國人的“日本故事”

誠然,曆史遺留原因注定中日間的隔閡并不容易消散。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曾看過一篇評論,作者通過“2023年中日關系輿論調查”,概括出“三同”與“三異”,來形容當今中日關系的一些主要特征。

一“同”是指大部分兩國群眾都對中日關系的現狀并不滿意;二“同”是指大部分兩國群眾都認為雙邊關系重要,希望未來兩國能保和平、促合作;三“同”是指近半數的兩國群眾都期待中日關系能切實地邁上新台階。

一“異”展現在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問題上,中日兩國群眾立場不同,意見不一;二“異”集中展現在地區和全球秩序,尤其是如何處理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幹擾等挑戰上。兩國輿論都有将對方國家視為地區安全秩序挑戰者的傾向;三“異”則表現在兩國有關自己和對方角色定位的認知差異上。

岸田在美大談“中國威脅論”之際 中日群眾共同為大熊貓“香香”祈福丨記者手記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内,日方所贈的“祈日中友好”紀念碑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何王子彧 攝)

在4月10日舉行的中日進階别人文交流論壇上,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吳海龍指出,“第三方對中日雙邊關系的幹擾,大家心知肚明。盡管日方一再聲稱,日本是根據自身利益來處理對華關系,但在很多情況下,日本不得不以犧牲自身利益來滿足第三方對話政策的需要。此外,中日之間還存在政治上嚴重缺乏互信、雙方群眾的好感度持續走低等問題。雖然難以立即解決,但是可以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比如人文交流可以先行。”

這一天,岸田文雄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雙方宣布将大幅更新《日美安保條約》,從軍事、經濟等多個領域深化日美同盟,謀求兩國所謂“全球夥伴”關系。

在一系列背景下,你或許會以為中日進階别人文交流論壇上雙方會“劍拔弩張”,充滿硝煙味吧?

其實不然。現場氛圍反而很是融洽——在中方參會人員談起日本動漫、在日方參會人員談起在中國種樹時......歡笑聲不斷。

日本青年中島大地在論壇上說,自己着迷于中國曆史,最喜歡的詩人是王維,最喜歡的作家是餘華。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活着》,也成為我們在茶歇時開啟對話的“暗号”。

他告訴我,2019年他作為“熊貓杯”全日本青年作文大賽訪華研修團成員,曾緻信即将赴日本出席G20大阪峰會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達了對習主席的問候以及促進中日友好交流的決心。習主席給他回信,鼓勵他更加積極地參與中日友好事業。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就在論壇上指出,“中日如何才能實作互惠,背後是互讓精神。”兩國間的交流不僅要靠政府的力量,還要依靠民間力量助推政府之間的外交。

論壇上有不少發言人都說,現在中日民間交流接觸得還是太少,希望未來能更多一些。希望更多日本人去中國,更多中國人去日本。畢竟,看見的、聽見的對方形象,都不如“眼見為實”。

論壇當天下午,舉行了一場中日媒體對話會。因為是閉門會議,我們中日雙方參會媒體談得十分盡興,就當下中日關系各抒己見,共同探讨如何發揮媒體責任與作用。

我記得,一位旁聽對話會的80多歲日本老人在會後,忍不住站起來“喊話”日媒:“現在日本櫻花綻放地好美,我很好奇中國的櫻花開了嗎?它們是什麼樣子?我希望除了政治類新聞外,我們也能從媒體報道中多了解一些中國的人文曆史。”

這一“喊話”,讓大家都沉默了片刻。的确,當政治缺乏互信時,人文可以先行。

在日本期間,我所住的酒店每天都會在房間裡放上當天的報紙。報紙頭版頭條均是岸田文雄訪美最新動态。

岸田在美大談“中國威脅論”之際 中日群眾共同為大熊貓“香香”祈福丨記者手記

日本新聞報紙(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 何王子彧 攝)

那些天,我一邊閱讀着相關政治類新聞,一邊直覺地感受着日本群眾對我這名中國人釋放的善意——我和“朝日新聞”記者談天說地,她告訴我這個季節,日本哪裡的櫻花最美;陌生人在地鐵站裡幫我指路,末了還秀了一把自己并不熟練的中文;在餐館裡,店員與我用翻譯器進行對話,每上一道菜都會慢慢說出菜名并解釋吃法,說自己未來一定好好學習中文......

4月,東京街頭處處都是盛開的櫻花,它的花語是希望和生命。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周年,從“不正常”走向“正常”,從“正常”走向“和平友好”,我想中日之間通過一場又一場面對面的互動,也許将迎來兩國關系中新的穩定因素。

如果把中日友好關系比作一棵樹,種下這棵樹最好的時間是數百年前,其次便是當下。

作者丨何王子彧,深圳衛視直新聞駐京記者

編輯丨楊穎,深圳衛視直新聞主編

排版丨蘇瑞雪,深圳衛視直新聞編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