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年入14.6億,堅決不融資不上市

作者:投中網

在無錫,藏着一匹軟體行業的科技黑馬——帆軟軟體。

這家公司帶有鮮明的标簽:不融資、不上市,多個産品線市場占有率第一、利潤共享。

我願稱帆軟為科技界的胖東來。

與此同時,它的創始團隊十分神秘,除了必要的曝光,網上幾乎找不到他們的資訊,也是因為他們的神秘與連年增長的業績,這家公司成了很多VC的“意難平”。

那麼這家公司究竟為何如此排斥資本,又是靠着怎樣的管理哲學,在軟體寒冬期,依舊保持高增長?不久前,我們與帆軟創始團隊成員們聊了聊。

堅決不融資,不上市

從公司成立的第一天,帆軟就沒有打算融資和上市。

這種堅決的來源很“反直覺”,因為作為帆軟創始人的Peter本人,“有嚴重的共同富裕情節”,用他的話說,非常不希望在一個公司裡,有人特别富裕,有人特别窮。

這源于他的早期工作的一些“不愉快”經曆,但對于大多數打勞工來說,其實也說不上多麼不愉快,甚至于可以稱得上是相當正常。

畢業後,Peter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的一家外企公司,一個很明顯的偏見是,外企本部人跟大陸人吃的便當都不一樣,大陸人吃五塊的,外企本部人吃二十的。第二份工作在北京,也是一家外企公司,工作不久,他發現公司的配置設定有問題。

兩件小事:一是以Peter師傅當時的收入,隻能買一輛人民币7萬的千裡馬。而公司的創始人,卻很容易就買了一輛26萬美金的汽車;二是,創始人來北京出差嫌棄三星級酒店差,自己半夜換到了凱賓斯基。可三星級酒店對于普通員工來講,都很難有機會住。

這麼兩件“相當正常”的小事,他居然直接建議創始人,進行公司的股權和配置設定制度改革。至于結果也“很正常”,公司沒人理他的要求,說得再直白一點,但凡公司上司層有人理他,就算公司輸了。

建議不被采納,peter沒妥協,也不苟着,轉身選擇離開,在北京繼續求職,并順利拿到多家公司的offer。但即使工資開到頂格,他仍固執地要求每家公司改變配置設定制度,他也想知道自己努力後究竟能拿到多少錢。

也是相當正常的,所有公司都覺得這人“是不是有什麼問題”。他在北京找不到心儀的工作再加上個人原因,作為江蘇人的他,果斷離開北京,選擇回到南京創業。

這些所有的“相當正常”,放到Peter那裡就成了“不正常”,我無意像電影一樣,去探究原生家庭或成長經曆,對人的性格塑造究竟有何種影響,他的經曆和選擇或許也不能簡單劃上等号。

畢竟就連已經申遺的《讓子彈飛》,也沒交代張麻子到底是什麼來路,隻是一來“鵝城”就開了一槍并宣告三個目的,“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

得承認,有時候現實可能比爽文還離奇。

一個細節是,他離開北京時,隻拿了5000元現金和一個筆記本電腦,而且他把電腦裡的履歷也全部删除,想着以後再也用不上了。

至于其他的四個合夥人,為什麼也能夠選擇跟Peter站在一起,堅決不融資,不上市,換句話說,也就是不那麼在意絕對财富值,也要從這5000元現金和一個筆記本電腦說起。

與Peter相識時,這些早期合夥人都是大四的學生,連實習工資都沒得拿,想法出奇很簡單,就是想一起做點事,

後來,大四畢業後能夠留下來的還是少數,留下的幾個合夥人連勞動合同都沒簽,每個人每月隻拿2000元生活費,就這麼幹了好幾年。

就離譜好嘛!我本來以為,自己已經看清了這個現實到醜惡的世界,其實我隻是不夠勇敢,真正的熱愛不是無奈接受,而是用話語和行動去影響甚至改變。

當然,身為老闆Peter也很俗套地承諾了很多,比如:未來大家雖然不能發大财,但能做到有房,有車,有存款”,“去超市買東西不用看價格”。很正常,員工也覺得老闆畫得一手好餅。

沒辦法,誰讓當時公司注冊的3萬塊錢,都是來自客戶的回款。

總之欲望這種東西的來路沒法形容,創始團隊對金錢的要求都沒有那麼高,尤其在無錫、南京這樣的二線城市生活,壓力也小一些。目前即使帆軟沒上市,早期員工也基本上都實作了财富自由。

這餅,還真就讓Peter端上來了。

“投進來也沒有用”

根據帆軟的2023年年終報告,其營收為14.6億元,按照SaaS在2020年國内最搶手的時期,軟體企業最高20倍PS值估算,帆軟估值不會低于二百億。即使按目前較低的6、7倍PS左右估值,也有100億元左右。

這樣的成績在軟體領域稱得上是斐然。同樣,在行業做到絕對頭部,帆軟一直在各大機構的視線之中。

但再誘人的條件也沒能讓帆軟接受,Peter說,面對投資機構,猶豫的時間最多隻有3秒鐘。

那帆軟為何不打算融資,還與投資人的接觸?Peter坦言,這主要是當時競争對手的影響。那是在2014年左右,走過創業前期荊棘之路的帆軟,還在自己小富即安的日子中悶頭做事。

但當時的行業頭部公司對外官宣了一筆融資,還召開了釋出會,這件事被帆軟同僚看到,并在内部引發了讨論和關注。本就對手市場佔有率就高,又獲得高額融資,這今後的仗要怎麼打?

這種情況下,用人心惶惶形容可能有點過分,但的确對帆軟的管理層構成了不小的壓力。

于是,從2014年下半年,帆軟決定“見一見投資人”,順便了解融資市場的情況。Peter第一個見的是XX資本(投2B很出名),後來又陸續見了很多投資機構,“基本上每天都在聊”,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某Top雙币基金對帆軟的興趣很大,開出的條件很誘人。

不過這樣頻繁與投資人接觸半年後,結合自己對軟體行業的認知,Peter認為,錢對To B企業的作用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因為在這個慢行業拿下一個客戶,要談半年,如果因為融了錢,需要把目标定的很高的話,很多動作都會變形,是一定要出問題的,比如有的To B其他細分領域的頭部公司,一下鋪幾千個銷售,是很危險的。”

另外,那時的投資人很愛講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故事,這在Peter看來,潛台詞就意味着,帆軟有可能會被合并。後來的确有不少投資人談到,如果帆軟在BI領域的市場佔有率不夠大的話,他們就會在BI領域的投幾家企業,然後合并起來。

不過面臨行業愈加瘋狂的态勢,讓帆軟也不得不主動求變,于是從2015年開始,帆軟不再小富即安,按自己的節奏開始擴張,并很快在行業中跑了出來。

2015年,也被稱為中國企服的投資元年,大額融資接二連三。對于熱衷于掃賽道的美元基金來講,帆軟是繞不過去的标的之一。但因為有了之前的了解和接觸,以及絕不融資的堅決态度,帆軟将前來接觸的投資人都拒之門外。

隻不過後來被人批評“做事太絕”,Peter處事也柔和了些:隻加微信,不見面。

直到現在,将近十年過去了,Peter每周還能接到不少投資人的微信好友申請。在交流中,Peter還打開了他投資人标簽下的通信錄清單,我看到除不少頂級VC外,還有一些大的PE機構,産業基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招商辦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下這種各地政府都在争搶優質企業的情況下,無錫政府也沒能投進帆軟。據悉,帆軟剛到無錫錫山區的時候,就提了幾個條件,其中之一就是不要引薦投資人到帆軟,不要給帆軟介紹客戶,

接着,他又解釋稱,投資人投進我們也沒有用,我們不以股東為中心,是以勞動為中心,投資人在這拿不到分紅,也等不到上市。

一個字,絕。

獨特的配置設定制度

談到以勞動為中心,就不得不提到帆軟的配置設定制度。

據介紹,不同于華為的普遍持股,對于配置設定這個難題,帆軟采用“共利金”的形式對近百位突出貢獻的同學進行二次配置設定,以期望達到“利潤共享”的目标。具體地帆軟有自己的一個解法,即“為更高比例的同學提供業内領先的綜合收入”:

1、更高比例怎麼計算?

達到領先收入的同學在所有同學中的占比要不斷提高(所有同學指:帆軟在職的所有正式和vendor同學)。

2、如何衡量”業内領先“?

同學的綜合收入對标行業内頭部公司的同崗位收入。

3、什麼是“綜合收入”?

綜合收入指所有能兌換成錢的總和,包含基本薪資、年終獎、遞延、分紅、補貼、提成、績效。

其中,遞延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獎金,是獎金激勵的中長期展現;相當于預先授予一個擷取獎金收益的權利,基于同學曆史貢獻和公司将來經營發展,在未來5年逐漸兌現獎金配置設定收益。

同時,帆軟在公司制度中也對擷取遞延的員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司齡滿一整年及以上可參與遞延配置設定;年終獎/平均月薪在可參與遞延配置設定同學的中位數及之前,可獲得遞延。給予團隊20%靈活調劑份額,團隊結合同學當年貢獻,在可參與遞延配置設定的同學中靈活配置遞延份數。

其實,帆軟的這套複雜配置設定邏輯背後,還包括創始團隊很簡單的一個初心——做一家讓優秀的畢業生願意投履歷的公司。

很多年前,帆軟去南大做校園招聘,接收到了很多人優秀畢業生的履歷,但是礙于公司的規模和成本,帆軟并不需要那麼多人,這一度成為管理層的遺憾。此外,前兩年跟BAT搶人,帆軟根本搶不到,但是這兩年狀況好轉,并且帆軟校招的薪資水準一直沒有降。

任正非曾經說過:企業管理最難的工作是如何分錢,錢分好了,一大半的管理問題就解決了。在他看來,企業的核心競争力不是人才,而是培養和保有人才的能力。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不是人才,而是利益配置設定。

現代管理學家德魯克講到激勵時,說:“迄今為止,我們對于如何激勵員工知之甚少。目前隻能做兩點,一是不打擊員工的士氣,二是消除員工取得工作績效的障礙。”

據透露,随着公司人數的快速膨脹,帆軟高層也在更新着管理方法論,談到以後,Peter坦言,自己可能會帶頭降薪或者讓出更多的股份來激勵員工。

寫在最後

從2015年至今,帆軟不僅公司人數每年翻倍,到現在已經發展成為1800人的大中型企業。在BI領域市場占有率上,也一直穩居榜首,到2023年H1年市場占有率達到了20.4%。在收入方面,帆軟在2015年銷售額突破億元大關,之後穩步增長,到2021年營收首次超過10億,達到11.4億元。

在2022年,帆軟不僅在BI領域保持領先,還通過推出零代碼SaaS産品簡道雲,成功進入了低代碼與零代碼市場,并在零代碼子市場排名第一,市占率達到37%。

雖然帆軟堅持不融資,不上市,但其管理層并不否認資本對于企業發展的助力,甚至帆軟擴張之前的危機感也正是由資本帶來的,他們也認為上市其實是件更難的事情。

如果說胖東來在的零售業受困于地理位置和區域經濟,在VC眼裡不具備可複制性,那麼在BI領域走得穩的帆軟,似乎是一個完美标的。

在帆軟看來,VC會錯過一些好的公司,本質上是因為這些公司沒有需求和痛點,這跟上市是一樣的。在創始人不想暴富,公司擁有良好現金流,高利潤的情況下,有時過多的資金隻是一種負累。

面對未來,帆軟的安全感和底氣,來自于存在銀行定期的數億儲備金,以及To B這條賽道的特殊性,即企業不會突然爆發或者突然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