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許道軍:“重新發現”網絡詩歌

作者:文學報
許道軍:“重新發現”網絡詩歌
許道軍:“重新發現”網絡詩歌

整體來說,網絡詩歌大部分事實處于自在自為狀态。網絡詩歌在今天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生存與發展,存在哪些問題,需要一個“重新發現”的過程,并做出相應判斷。

文/許道軍

刊于2024年4月4日文學報

網絡文學似乎專指“網絡小說”,或者更具體的說,是指“網絡類型小說”。當然我們說“網絡文學”的時候,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指涉一種新的審美形态以及包括創作機制、作家生成與生存、作品接受等綜合因素在内的文學生态。但我們如果以這個思路去考察網絡詩歌的時候,事情就變得十分複雜,是否存在一種有别于紙媒詩歌的“網絡詩歌”?顯然這個問題難以回答:說的确有一種“網絡詩歌”固然冒險,但說“網絡詩歌”不存在也不是事實,因為随着網絡時代的到來,今天的詩歌真的“再也回不去了”,不在網絡生存,它将栖身何處呢?是以這個問題可以轉換為“網絡環境下詩歌的生存與發展”或者“網絡時代的詩歌寫作”。但相對于網絡小說在創作、産業化、改編、“出海”、服務新時代等方方面面的轟轟烈烈、一日千裡,網絡詩歌幾乎悄無聲息,偶爾聽到關于它的資訊也大多是負面的,乃至于在衆多網絡文學相關會議、報告、研究中,它幾乎被漠視,隻字不提。一些有關當代詩歌的研究會提到網絡部分,但也大多集中在論壇、BBS、網頁、部落格時代那些已經曆史化的事實和作品,新近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現象關心較少,整體來說,網絡詩歌大部分事實處于自在自為狀态。網絡詩歌在今天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生存與發展,存在哪些問題,需要一個“重新發現”的過程,并做出相應判斷。

與過往經常性的“發熱”相比,當下網絡詩歌的寫作與閱讀進入了一個難得的“冷靜期”。這是個常态發展階段,少了許多極端現象,引起公衆注意的依舊是詩歌活動、詩歌事件,多數時候非作品本身。也有許多因為詩歌事件才引發集中的詩歌閱讀現象,比如“小冰詩歌”“流水線詩人”“外賣詩人”等,分别引起公衆對人工智能寫作,對許立志、王計兵等詩人群體作品的閱讀。但無論遭受“冷落”還是偶爾因“營銷”需要而短暫“爆發”,對于網絡詩歌的生存與發展都是有益的,前者讓詩歌沉潛,靜下心來,後者則讓詩歌更接地氣,讓詩歌回到“全民寫作”“全民閱讀”的人民性中來。當然,處于事件狀态的詩歌寫作能帶來流量,也會帶來争議。

許道軍:“重新發現”網絡詩歌

文學詩歌網站、網頁已經式微,傳統網絡詩歌的創作主陣地開始轉向微信群、微信公衆号、視訊号,而閱讀與傳播的“上網”時代結束,“推送”成為主要形式。這個時代的詩人與詩歌的發現與拔擢方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在紙媒時代,詩人的成長和優秀作品的發現主要依賴于投稿和評獎,但現在呈現出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态勢。前者是不知名詩人在網絡自發的比賽、選詩、賞讀過程中脫穎而出,獲得極大關注和“流量”後被主流詩歌發現,後一種是紙媒詩歌(刊物、組織)設定專門網頁,開設新的投稿與作品選拔管道,鼓勵更多的網絡詩人毛遂自薦,呈遞作品,然後組織批評家介入、評論、推介。這些方式對那些熱愛詩歌寫作、有一定才華的“草根詩人”是極大的鼓舞。

當然對于更多的詩歌愛好者而言,寫作本身就是目的,許多網絡詩歌平台也給他們提供了寫作與展示機會,同題寫作、時令主題寫作以及詩歌點評、自發詩歌批評等等,這樣的活動層出不窮,參與者也爆發出了巨大的熱情。當然,展示個人詩歌最便捷的莫過于微信朋友圈,作品在紙媒刊物發表或者網絡原創,都可以在公衆号做成文檔推送。在“朋友圈”刷屏的作品大多品質尚可,朋友間的實名點贊、“随喜贊歎”也在所難免,相對于網頁時代的匿名批評,這種鼓勵也有其價值。微信群以“好友”為紐帶,聚集的詩人、批評家總體上趣味相投,個别群體會設定“準入機制”,是以這樣的群落往往具有流派意味,但整體上平台是開放的,不同層次與審美趣味的成員都可以加入。不過這也帶來“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後遺症,許多微信群因為“吵鬧”“争議”過多而冷場,甚至停擺,而且這個趨勢在蔓延。

這個時代的藝術消費中心已經從紙媒轉向視像,許多詩歌的傳播選擇了視訊方式。當然,絕大多數的詩歌不具備“情節”“戲劇性”元素,因而很難将其“改編”為另一種藝術形式,但配置了背景、動畫、光影、音樂等元素的誦讀,的确讓人耳目一新。

許道軍:“重新發現”網絡詩歌

某AI寫詩網站

每個時代的文學生存與發展都會面臨自己的挑戰,但網絡時代的詩歌似乎特别“生不逢時”,首先它正在面臨“AI寫作”的沖擊。雖然人工智能寫作已經介入了諸多文體,但詩歌毫無疑問是其“灘頭陣地”、最早介入的領域。這種寫作能否提供新質、優良的作品有待觀察,但一旦真假難辨,詩歌創作就會成為遊戲,其創作方式對版權尤其是“言志抒情”倫理的沖擊顯而易見;如不能,詩歌泡沫會更加觸目驚心。其次,網絡詩歌寫作與發表的“低門檻”進一步鼓舞了全民寫作,但由于市場目前依舊沒有找到将其産業化、商業化的有效途徑,因而缺乏資本與職業詩人足夠的輸出,進而被迫放置于文化産業鍊條的後端。如果原創詩歌的寫作、發表、出版“三輸”局面不改變,很難想象這種文體的創新如何為繼。再次,網絡詩歌的寫作方式沒有随着寫作技術的疊代而與時俱進,發展出類似于與網絡小說相比對的審美樣式,進而為當代文學提供新的學術增長點而得以重點關注。與上述挑戰相應的是,網絡詩歌經過多年發展後,呈現在公衆眼前的隻有“名人”而沒有“名作”,有詩人而沒有詩歌。

當下詩歌是否如有人所說“深陷曆史周期律,‘性命’堪憂”,值得商榷,我們不妨平常心待之。一個文體的發展深受其自身規律、寫作技術條件以及時代語境多重制約,整體上會是其所是。“不幹預”是一種政策,這方面可以借鑒網絡小說興起的經驗,也可以比照當下網絡短視訊、微短劇、遊戲等網絡文藝的發展,它們不被特别關注的時候,恰恰是它們自由發展的好時期,泥沙俱下也元氣淋漓。但我們也不能以“人各有命”為由來被動應對,畢竟詩歌在今天也屬于文化事業與文化産業的一部分,适當引導與規範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耗。

我們要更多地去思考如何滿足人民群衆在詩歌審美方面不斷增長和變化的需要。審美需要在哪裡,創作就在哪裡。在技術層面,要充分認識到,紙媒詩歌搬上網絡依舊不是真正的網絡詩歌,詩歌要主動去接受新技術,發展新藝術,未來的詩人将是文字天才、新生活發現者與技術達人的合體。在服務層面,詩歌研究者、批評家與相關管理、從業人員要繼續完成“何謂新詩/好詩”的認知共同體建構。在認知層面,要充分認識并承認,包括詩歌在内,文學是文化産業的一部分事實。既然是産業,它就要遵循市場規律,市場化與獲利是其常态與長期發展的必經之路。允許一部分詩歌“下水”,支援詩歌副文本的産品化。

任何時代、任何條件下我們都希望有一種簡潔和超脫的藝術引領我們走出繁雜的日常,讓心靈飛升,在這個意義上說,詩歌是人類生活與生存的剛需。詩歌不會死,但是會變化,在一個健康的文學生态之中,我們有理由對詩歌、對網絡詩歌的生存與發展持有信心。

稿件編輯:何晶 新媒體編輯:張滢瑩

配圖:攝圖網

許道軍:“重新發現”網絡詩歌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新浪微網誌

@文藝速效丸

小紅書

@41樓編輯部

小宇宙播客

2024文學報開啟訂閱

許道軍:“重新發現”網絡詩歌
許道軍:“重新發現”網絡詩歌

郵發代号3-22

周刊 / 全年定價:61.80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