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雲獎優質專欄·王老師說詩文|江甯丞王昌齡:不破樓蘭終不還

作者:彩色港

不破樓蘭終不還

▓ 王宜早/賞析并書法

青雲獎優質專欄·王老師說詩文|江甯丞王昌齡: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宜早書《從軍行(其四)》

從軍行(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698-757),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字少伯,河東晉陽(山西太原)人,一說京兆長安人。曾任江甯丞(江甯縣的副職)。因“不護細行”(不拘小節,不守官場的繁文缛節)而貶谪龍标尉,安史亂起,在回鄉途中被亳州刺史軍閥闾丘曉殺害,什麼原因,莫衷一是。

組詩《從軍行七首》是王昌齡邊塞詩代表作。這裡選讀的是第四首,描寫古戰場蒼茫而荒涼的景象,表現戍邊将士為保衛國家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這兩句詩以鳥瞰的手法描寫了西部古戰場的蒼涼景象。

青海:指青海湖。當時唐朝大将哥舒翰受玄宗之命鎮守這一帶,防備吐蕃、突厥兩大強敵,守護河西走廊。長雲:滿天烏雲。雪山:指祁連山脈,綿延于古絲綢之路的南側,山頂終年積雪,晴光耀眼。但因為烏雲密布,是以雪山變得暗淡。孤城:荒漠群山中的城鎮顯得孤單、孤獨,詩文中往往稱為孤城。

這裡的孤城是指哪裡呢?有人說,就是哥舒翰所築的駐軍城堡。有人說,本詩的“孤城遙望玉門關”,應是“遙望孤城玉門關”的語序倒置,孤城、玉門關,實指一處。有人認為不必如此索解,是泛指邊塞要地。我傾向于後一種說法,認為邊塞詩中的地名,不應該“按圖索骥”。古詩篇幅很小,隻能将廣闊的區域勾繪于尺幅之間,并且雲遮霧繞,首尾不全,亦真亦幻。本詩開頭兩句所描寫的,就是對西北邊陲的鳥瞰,烏雲籠罩着青海湖、祁連雪山、玉門關這廣大的區域,構成了大唐帝國的西部邊防前線。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兩句詩抒發了戍邊将士為保衛國家而矢志不渝的豪情壯志。

穿金甲:不是穿戴金甲,而是黃沙磨穿了金甲。穿:磨透。金甲:鐵甲,铠甲。黃沙把将士們的铠甲都磨穿了,可見戰鬥頻繁、時間之長、激烈而艱苦。黃沙可以磨穿将士們的铠甲,但磨不滅他們衛國的壯志。

壯志不滅,表現在哪裡?“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古代西域一個小國名,位于古陽關以西,哈密以南,存在八百餘年,後突然神秘消失。西漢時,其國王勾結匈奴,背叛漢朝,反複無常,堵塞中西交通,屢次殺害漢朝使者。大将軍霍光派遣傅介子前往,設計斬殺了樓蘭王。李白的《塞下曲》寫道:“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後來,樓蘭進一步演化成了“外敵”的代名詞,與“匈奴”、“吐谷渾”、“胡馬”等具有同等的詞語意義。在本詩中,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戍邊将士的铿锵誓言。

終:這是一個内涵十分豐富的字眼。含有終于、到底、絕對、永遠的意思,表現戰士們主觀上的誓言、決心、鋼鐵意志;也含有遙遙無期的意味,客觀上表現了戰士們的被迫、不得已、歸期無日等低沉感傷情緒。有一種流行版本,“終不還”寫作“誓不還”,強調突出了堅定、豪放,用意比較顯豁。但回味起來,悲壯的色彩單薄了一點。清代沈德潛《唐詩别裁》說:“(末句)作豪語看亦可,然作歸期無日看,倍有意味。”已故學者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也說:“用一‘終’字,而使人讀之凄然。蓋‘終不還’者,終不得還也,連上句金甲着穿觀之,久戍之苦益明。”他們說,體味後兩句詩,固以“壯志豪情”為主,還有一個“悲”字不要忽略了。亦悲亦壯,這是唐代邊塞詩往往同時包含的兩大感情基調。

青雲獎優質專欄·王老師說詩文|江甯丞王昌齡: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老師說詩文》專欄入選青雲計劃優質圖文獎

青雲獎優質專欄·王老師說詩文|江甯丞王昌齡: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宜早

王宜早,南京曉莊學院教授,學者、詩人、書法家。1942年生于江蘇宿遷,1963年畢業于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先後擔任過南京三中國文教師、南京市教研室主任、中共南京市委教育衛生部處長、南京教育學院副院長等職。王宜早自幼學習書法,後師從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沈子善教授,主攻王羲之《集字聖教序》《蘭亭集序》,立定根基,廣收博采,數十年潛心鑽研,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論和風格。

青雲獎優質專欄·王老師說詩文|江甯丞王昌齡:不破樓蘭終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