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SU7的短闆,純電轎車的軟肋

作者:汽車公社

試問,你有過在接近40度的炎炎夏日,打到一輛榮威ei6 Max網約車,被後排巨硬的靠背,巨高的地台,巨短的坐墊,巨小的頭部空間,巨大的玻璃天幕,以及司機祖傳的“風琴腳”,聯合起來虐到體無完膚,不敢看手機惡心反胃的經曆嗎?

小米SU7的短闆,純電轎車的軟肋

對此,我深有體會。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或許是曾經一次次的痛苦太過記憶深刻,以至于每當再打到這輛“惡魔”的時候,絕對會毫不猶豫的取消訂單,并且再附送一句罵罵咧咧的吐槽。

“怎麼會有這麼難受的後排?”

而上月,位于北京雁栖湖畔,搶先試駕了車圈之中最為炙手可熱的頂流明星——小米SU7。作為雷軍賭上全部聲譽交出的第一份答卷,完全能夠給予這款産品超過80分的評價。

無論駕駛質感,動力表現,智能化體驗,還是諸多細節的打造,都能感受到所謂的“老道”,并不像是一位初出茅廬的新手。如果非要評選出小米SU7一個最大的短闆,那麼我會毫不猶豫的把選票投給它的後排。

雖然得益于3米的軸距,縱向空間有所保證,但礙于種種原因的制約,依舊像是在“小闆凳”之上。坐墊對于大腿的承托不算到位,加之頭部空間表現的同樣比較捉襟見肘,最終隻能下定結論:“小米SU7無法主打舒适與家庭。”

而之是以搬出上述兩則案例,還是想要更好的引出今天将要讨論的話題:純電轎車的後排,簡直就是“災難”。

魚和熊掌無法兼得

十分微妙的是,小米SU7上市前夕,已經因為一則高管乘車參加活動的視訊,引發了整個行業對于其後排的激烈讨論。最終,引得雷軍不得不親自下場澄清,可從中還是讀出了一絲“越解釋,越忌憚”的意味。

小米SU7的短闆,純電轎車的軟肋

實際上,當第一次看到小米SU7的外觀諜照,以及陸續得知風阻系數隻有0.195Cd,瞬間對于它的後排不再抱有太大期待。

畢竟,結合過往的體驗,這樣主攻運動趨向的純電轎車,截至目前沒有一款能夠交出令我滿意的答卷。

從特斯拉Model 3開始,到之後的小鵬P7,再到蔚來ET5……大家紛紛叫嚷着對标寶馬3系、奔馳C級、奧迪A4,但僅論後排的綜合體驗,真的存在較為巨大的差距。

反觀雷軍,即便憑借“鈔能力”,為小米SU7帶來了全球最高體積效率77.8%的CTB一體化電池包,将電池上蓋與車身底闆合二為一,電池包+地闆厚度僅為120 mm,盡可能地提供更多艙内空間,可結果仍然明晃晃的擺在那裡。

小米SU7的短闆,純電轎車的軟肋

現階段,雖然追求大溜背的造型,為純電轎車帶來了更高的顔值與更低的風阻系數,但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加之無法更好的解決電池厚度問題,反正難以得到一個所謂的“優質後排”。

為此,能夠看到,去年年末上市,擁有長安、甯德時代、華為背書的阿維塔12,推出了“下潛式”H型高度定制電池包。

簡單來說,在不影響電池容量和續航的情況下,這套“下潛式”H型電池幫助阿維塔12後排座椅下方擁有一個獨特的凹形腳踏區域,深度約45mm。

在不增加整車高度和不犧牲電池離地間隙的前提下,阿維塔12的後排乘員頭部空間增加了25mm。

不過,很顯然這套電池包屬于高度定制,背後不僅要付出巨大的電池成本,也要整車廠和電池廠從設計之初便緊密聯合,實作結構優化。

是以,短時間想要大範圍普及,俨然存在巨大難度。

小米SU7的短闆,純電轎車的軟肋

而去年年末稍晚幾天上市的極氪007,針對“痛點”給出的解決方案為:造型上不做大溜背,回歸“蒼穹頂”的設計。

即A柱和C柱,分别與車頭和車尾之間的結合點不變,高度保持一緻,類似于将一根鐵條兩端同時施力微微彎折後的樣子。至于最大目的,則是盡量保證頭部空間的充沛。

很快,利用職務之便,抱有期待的陸續體驗了阿維塔12與極氪007,隻能說:“相比差學生們有進步,相比好學生們還不夠。”純電轎車的後排,依舊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

主機廠為了多元度的平衡,魚和熊掌始終無法兼得。

“旅行車”才是最優解?

“如果小米SU7能出旅行版,那就完美了。”

絕不是杜撰,本段開篇的暢想,同樣來自于上月那場提前試駕,一起參加的其他媒體老師。網絡中,甚至已經流出民間大神制作小米SU7旅行版的效果圖。

小米SU7的短闆,純電轎車的軟肋

而在我眼中,“旅行車”的确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今天文章抛出的問題:純電轎車“災難”般的後排。并且還能最大限度的維持其造型的犀利,風阻系數的可觀,包括擁有更強的裝載空間。

由此翻看曆史,“旅行車”的英文命名為“Wagon”,本意為“四輪馬車”,音譯為“瓦罐”。因為外觀相比同級别轎車,尾部存在一個加高的後備廂,側面造型更加延展,類似老式馬車,故得名。

市場端,真正開始大面積流行,主要還是從上世紀50年代的海外,尤其是歐洲開始,與當地使用者的審美認知、旅遊文化、購物方式都有關系。

很快,随着類似大衆、奔馳、寶馬、奧迪包括沃爾沃等傳統汽車巨頭的紛紛布局,不約而同的推出各自旗下的“旅行車”甚至“高性能旅行車”,這一品類的聲量漸漸達到頂峰。

作為旁觀者,倍感慶幸的是,經曆不斷的發展與沉澱,起起伏伏到現在,“旅行車”已然可以視為整個歐洲汽車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小米SU7的短闆,純電轎車的軟肋

相比之下,從上世紀90年代的大衆桑塔納、标緻505開始,其實“旅行車”就已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隻不過,礙于相比同級别轎車過高的售價,以及國内消費者對于SUV天生的偏愛,一直沒有推廣開來。換言之,身處傳統燃油車時代,“旅行車”在華就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

但到了電動化時代,趨勢漸漸發生逆轉。

随着技術平權與價格戰的愈演愈烈,加之前文提及“純電旅行車”的種種優勢,這一略顯小衆的品類,俨然開始了迅速複蘇。在此過程中,極氪001便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迅速成為“小爆款”。

之後,蔚來ET5推出旅行版,決定與轎車版同價銷售,無疑進一步提升了終端使用者的接受度,也給諸多想要嘗試與布局的車企打了個樣。

這不,就在本周,比亞迪旗下“新豪華”品牌騰勢,官宣其正在德國斯圖加特,對于全新“獵裝車”進行測試,并定名——騰勢Z9 GT。

小米SU7的短闆,純電轎車的軟肋

從曝光的僞裝圖與相關視訊來看,整體造型十分低趴,擁有超長軸距,側面比例較為協調,對标保時捷帕拉梅拉,将于不久後開幕的北京車展亮相。

當然,箭在弦上的選手還有不久前确定命名的——哪吒S獵裝車。參考哪吒S轎車版的售價,預期其一定會殺入20萬元以内,甚至15萬元以内。

而大家争先恐後推出“旅行車”的背後,反映出的道理還有:随着電動化轉型的浪潮變得不可逆轉,中國新能源市場迸發出的活力遠遠超出想象。

得益于許多層面的優勢,自主品牌徹底掌握了定義權。進而,相關的産品形式開始變得越來越豐富。

反正,就我個人來說,就我親身的體驗,一直覺得“旅行車”才是純電轎車的最優解。既彌補了短闆,又放大了長闆,尤其是搭配上一個合理的定價,競争力不容小觑。

隻不過,對于那些沒有太多試錯成本的車企,可能仍是一個冒險的決定。這也解釋了為何大多品牌,甯願前仆後繼的押寶三廂轎車與SUV,也不涉獵“旅行車”。

畢竟,大多時候,追求穩妥比選擇豪賭更重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