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綠色“小茶葉”撬動富民“大産業” 看天目湖白茶如何迎來滿園春?

作者:江蘇經濟報

陽春三月,溧陽大地滿目蔥茏,山地丘陵間的茶樹漸次蘇醒,各茶園基地均迎來了春茶開采季。山嶺上,肩挎小茶簍、頭戴遮陽帽的采茶人星點散布在茶樹叢中。制茶廠房内,茶香四溢,一片片嫩芽完成了從茶青到茶葉的蛻變,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聞香而來,期待品嘗到今年的第一口新茶……溧陽以茶興業,因茶興業。近年來,在當地财政部門的大力支援下,天目湖白茶向新品種與新技術發力,綠色“小茶葉”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富民“大茶業”。

重品種,老茶園迸發新活力

眼下,正值采茶旺季,江蘇省現代農業(茶葉)産業技術體系(溧陽)推廣示範基地主任徐玉琴比往常更加忙碌,送走從無錫前來購買白茶的老客戶後,就立即趕往茶樹品種園,詳細記錄下剛培育的茶樹苗最新生長狀況。作為國家級制茶大師,徐玉琴坦言,盡管茶産業為當地帶來了富民增收,但也面臨着産品單一、周期短、使用率低、競争力弱的短闆。為破解産業發展瓶頸,她專注于培育、引進茶葉新品種,優化調整産業結構,将現代種植技術與傳統工藝相結合,以科技力量助力産業價值提升。

站在溧陽基地裡的茶樹前,看着片片新芽翠綠欲滴,徐玉琴滿臉欣慰。她介紹,這裡以前是一個傳統綠茶的茶園,由于品種單一,且缺乏必要的管理與維護,茶園日趨老化,平均每畝收益僅有3000元。為了讓老茶園重煥生機,徐玉琴接管後,建立了300畝高标準無性系良種複合生态科技示範茶園,打造了10畝特色品種資源基地,收集了全國各地的優質茶樹品種,淘汰了經濟效益較低的綠茶品種,大量種植經濟效益較高且适合當地種植的白茶。精細化管理後,白茶畝産約25斤,市場平均售價1300元/斤,部分優質茶葉售價可達6800元/斤。

徐玉琴介紹,江蘇省現代農業(茶葉)産業技術體系(溧陽)推廣示範基地是溧陽市茶葉科技型企業,也是當地茶産業的“領頭羊”,除了專注于名特優茶的培育和種植、生産加工技術的引進和試驗外,還肩負着種植技術示範與推廣的重任。“近3年來,當地财政部門每年給予的30萬元的江蘇省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專項資金支援,讓我們可以持續推進更多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如今,基地不僅帶領周邊300多名農戶發展特色天目湖白茶優質高效生産基地5000多畝,還建立立立“蘇浙皖”區域白化茶技術交流合作機制,促進區域白茶産業技術更新和發展。

為了實作新品種的持續輸出,溧陽基地還先後與中國農科院、南農大等建立長期産學研合作,在珍稀特色茶樹良種引進、選育、茶葉高效栽培技術上進行試驗和創新,現已形成白茶仙子、紅色經典等五大系列40個品種,特别是新推出的高價值紫茶,一經面市就受到了市場追捧。

重技術,傳統“制作”向“智作”跨越

連日來,在持續晴好天氣的加持下,溧陽市天目湖玉枝特種茶果園藝有限公司首批白茶新鮮出爐。走進公司建立的茶葉加工廠房,機器轟鳴,陣陣茶香撲鼻而來。與茶山上幾百名采茶工忙碌熱鬧的生産場面相比,茶葉加工工廠中的房間略顯得有點冷清,偌大的廠房裡,隻有幾名勞工各司其職,在茶葉加工生産線上操作。

年近古稀的濮愛玉站在數智化制茶裝置前,看着大螢幕上平緩的運作資料,嘴角忍不住上揚。與茶葉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濮愛玉是溧陽市天目湖玉枝特種茶果園藝有限公司總經理,對于種茶、采茶、制茶可謂樣樣精通,是圈内公認的“茶專家”。可憑借着經驗和感覺就能做出好茶的“老師傅”為什麼也用上了智能炒制裝置?

濮愛玉坦言,随着産業的快速發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愈發顯得勢在必行。長期以來,茶農“靠天吃飯,看天做青”。天氣不但決定着茶樹生長情況,也影響着茶葉加工制作。同時,由于名優茶生産加工非常注重外形及品質的要求,在連續化生産不能滿足茶葉加工技術要求的情況下,客觀上造成了加工等環節對人工的高度依賴。面對老産業遇到的新難題,玉枝在溧陽率先探索茶葉加工物聯網區域應用,與高校合作研發新生産裝置,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人工成本,更是穩定了茶葉的品質。如今,玉枝公司的智能化生産經驗已在全國推廣。

讓濮愛玉倍感欣慰的是,在摸索茶葉加工物聯網區域應用過程中,企業并非單槍匹馬,地方各級财政部門都給予了大力支援。“在各級财政的支援下,我們獲得了250萬元的扶持資金,擺脫了傳統、低效率的手工制茶方式,實作增質增效。”濮愛玉指着正在運作的裝置自豪地介紹,通過裝置更新,這條生産線能通過大資料分析,核算出每個生産流程中溫度、濕度、時間的最佳方案,這種方式生産出的白茶具有穩定的口感和營養價值,目前在國内屬于行業領先。

溧陽市财政局副局長田春華表示,為了推進當地茶産業轉型更新,溧陽财政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政策,大力支援茶園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現代農業産業發展、農業綜合開發、高效設施農業等各項财政支農項目,加大對茶産業的扶持力度,支援茶園進行道路建設、廠房改造、加工裝置購置、噴滴灌安裝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和綜合生産能力。

重品牌,擦亮特色産業“金字招牌”

在白茶種植發展過程中,溧陽也吸取了其他地區農産品分散經營難以做大、做強的教訓,從政府層面對白茶産業優勢資源進行了整合,統一了“天目湖白茶”商标、包裝、生産技術标準、品質等級标準等,既規範了白茶生産制作,又避免了内部惡性競争。

這種“抱團”做産業、樹品牌的做法很快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全市茶葉種植面積7.2萬畝,其中天目湖白茶近5萬畝,擁有各類茶葉生産經營主體300餘家,茶葉總産量每年達1300餘噸,年産值15億元。茶産業有力帶動農戶共同緻富,成為溧陽鄉村振興、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主導産業。2022年,溧陽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特色白茶之鄉”稱号,天目湖鎮被授予“中國(天目湖)白茶小鎮”稱号。可以說,茶産業實實在在成了溧陽一塊拿得出、叫得響的“金字招牌”。

提起品牌的重要性,濮愛玉坦言:“品牌是茶葉經營主體增強市場競争力的利器。”為提升品牌價值,公司将積極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引進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進一步提升産品品質。

“我們一直都高度重視茶葉品牌建立,目前天目湖白茶産業形成了‘以優品強品牌,讓名牌促品質’的雙向循環,産業叢集規模不斷擴大,品牌效益日益凸顯。”田春華介紹,為鼓勵企業建立茶葉品牌,當地财政部門出台鼓勵政策,近3年來,累計投入近2800萬元用于支援茶葉等優質農産品品牌建立及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等培育和創新。如今,溧陽茶葉注冊商标已達100餘個,其中有“玉蓮”“玉枝”2個中國馳名商标,“田家山”“富子”等11個江蘇省著名商标,先後獲得國家級、省級品牌獎項150個。尤其是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援下,近20家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茶企聯合申報的“天目湖白茶集聚區”獲評省級品牌消費集聚區。作為茶産業發展的真實寫照,“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産業,富裕了一方百姓”的贊歌正在溧陽廣袤大地持續唱響。

江蘇經濟報記者 張韓虹 朱夢笛

通訊員 陳雲東 潘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