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垂直行業AI模型,大機率是SaaS玩家們的主場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自從AI爆發之後,我們的工作場景無不充斥着AI,本文以“酷家樂”和“即時設計”為例,看看AI大模型是如何應用的。
垂直行業AI模型,大機率是SaaS玩家們的主場

最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從去年開始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迎來了行業爆發期。

其實AI技術在網際網路行業早就被運用了,隻不過這波AI潮是讓每一個普通人,尤其是廣告人和自媒體人感受到沖擊。

而這些人往往是技術小白,當一個新的生産力工具來臨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這玩意兒要讓我失業了,我要奮力抵抗。

實際上,我們都對AI了解錯了。

國外了解的AI會更瘋狂一些,比如腦機接口與AI技術的互補、颠覆人機互動方式、通用大模型的技術研發等等。

而現實卻是,國内很多企業目前還是把AI看作是一個推動網際網路産業更新的工具。

也就是說,國外是真的想用AI改變世界,但我們的文化更多還是偏實用主義,尤其是側重在各個行業的商業化應用。

原因很簡單,我們都是小富即安的現實主義者,很少會去想太宏大的未來。

“不稱霸”和“扶貧助農”才是主旋律認可的商業價值觀。想賺國家的錢,是頂尖人才研究的方向,跟我們關系不大。

是以,我們不會動不動就談“人類GG”、“世界被颠覆”這種話語。而且這些話,聽上去真的理性嗎?

是以你會發現,目前AI在各行各業的商業落地還是非常謹慎的。一種是市場上的大量SaaS公司,在上個網際網路時代積累了大量專業人群和垂直行業資料,于是自然而然引入AI接口和産品,讓原來的使用者體驗更好了一點。

注意,隻是更好了一點,因為這幫專業人士好不容易習慣使用了原來的SaaS平台,如果現在讓他們用新的工具,使用者的遷移成本會非常高。是以,定制化開發才是出路。

這也符合市場導向的邏輯:使用者的工作使用場景在哪裡,AI就可以運用在哪裡。任何一個想要切入垂直模型賽道的公司,和SaaS們合作是最省心的技術變現方式。

兩個讓我深有感觸的例子,是“酷家樂”和“即時設計”。

6年前,我用酷家樂自己設計裝修過房子,現在它上線了全新的功能,可以随意生成各種家居風格,還可以自己訓練模型:

垂直行業AI模型,大機率是SaaS玩家們的主場

而即時設計也很驚豔,原來隻是個線上畫産品DEMO的平台,現在推出了“即時AI”,可以一鍵生成漂亮的網頁UI了:

垂直行業AI模型,大機率是SaaS玩家們的主場

除了體量龐大的SaaS,市場上還充斥着大量個人開發者和工作室。他們通常帶着一點自娛自樂的精神,做一些單點突破的小工具,靠資訊不對稱賺點C端使用者的會員費和教育訓練費。

這裡面的創業者,有的是工程師,有的是設計師,還有的是自媒體人。本質邏輯還是乘着AI風口,靠個人影響力變現。

對使用者來說,個人開發者可以解決我日常的一些小問題,這已經綽綽有餘了。但是,如果公司不給報帳工具的費用,我充值的動力是什麼呢?我為什麼要自己來做?為什麼不交給專業人士?而且專業人士确實也比非專業人士做得更好,否則專業的溢價怎麼展現出來呢?

以訓練LORA模型為例。訓練需要一定的程式設計基礎,來編寫模型代碼、定義模型結構、設定訓練參數等。同時,也需要了解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相關知識,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應用。

如果我不懂怎麼訓練,我的學習成本會很高,有這個成本,可能我甯願去采購專業人士的訓練服務;

如果我發現花錢訓練後,解決不了客戶和我的問題,我可能就不會對這個技術有過多的依賴,而是暫時選擇其他的方式去彌補。

就像每一個需要裝修的業主一樣,很多人不會選擇自己去設計,一是因為沒時間,二是因為能力不夠,是以才會交給專業的設計機構和裝修公司;

同理可得,品牌甲方不會自己去執行整合營銷方案,但他需要從不同乙方那裡采購不同的服務,搞創意就找創意熱店,搞公關就找公關公司,搞投放就找具體要投放的平台。

這才叫術業有專攻,才能促進預算的流動。相比AI,大部分客戶可能還是更相信人。

畢竟,AI解決不了的問題,你都沒法去投訴,但大部分客戶可以選擇投訴那個服務TA的人。

AI永遠不會幫你抹平專業差距,也永遠不可能抹平行業之間的資訊差。是以,我現在反而覺得,修煉專業能力更重要了。

所有商業邏輯的原點,是客戶對你的基本認知和多年的信任。

現在,在零售、醫療和金融領域,都有一些SaaS平台已經內建了AI功能。

例如,有的平台利用AI技術提供智能問診、病曆分析等功能,幫助醫生提高診斷效率和準确性;在零售領域,一些SaaS平台通過AI技術實作智能推薦、庫存管理等功能,提升使用者體驗和營運效率;在金融領域,AI技術也在風險評估、客戶管理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這樣來看待AI才可能真正“祛魅”。因為這些技術早已在很多網際網路公司得到應用,也隻有他們,才真正掌握有價值的行業資料,才能降低訓練垂直行業模型的成本。

最後,回到市場營銷的角度來看,無論技術如何變革,“占據先發優勢”永遠是企業的護城河。未來技術門檻隻會越來越低,企業的競争落腳點還是會回到品牌心智上。

如同《定位》理論所說,人們隻會記住每一個細分領域的龍頭品牌。

作者:金鑫YOYO;公衆号:一個符号工作室

本文由 @一個符号工作室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Sora文生視訊示範截圖。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