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漢宦官幹政:第一浪的宦禍

作者:四月故事會

宦官指被閹割的男性,從事宮廷或宗室的仆役。宦官現象早于商周出現,也普遍存在古代世界。宦官形成一股足以長期操控朝政的政治勢力,中國曆史上出現過三次,分别在東漢、唐代和明代。東漢是宦禍的第一浪,其特色在于宦官是皇帝權力鬥争的工具。

外戚幹政是西漢的政治常态,也是東漢的政治常态。自漢武帝設立内朝,外朝三公的權力被削弱。外戚和宦官由于經常出入内朝,成為兩股有機會幹預朝政的勢力。

東漢宦官幹政:第一浪的宦禍

漢武帝畫像

有了王莽篡漢的前車可鑒,東漢光武帝專任宦官為中常侍,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享有俸祿,建立一套權力體制,以防範外戚的勢力。

後來的幼君主漢和帝即位,不能治理國事,便由太後臨朝聽政。太後往往援引外戚典掌要職,大權便落入外戚之手,導緻外戚專權。回到實境,漢和帝10歲即位,未能親政,由窦太後臨朝,太後任用其兄窦憲為侍中,大權就落入窦氏家族手中。直至和帝長大,感受到君權被掣肘,宦官就被推進政治舞台。

東漢宦官幹政:第一浪的宦禍

君主長大後,以身邊宦官為奪回權力的工具,宦官恃功掌權,宦禍因而出現。回到實境,外戚窦氏把持朝政,和帝難以在朝中找到依靠,于是利用宦官鄭衆發動政變,殺害窦憲。和帝不但論功行賞,封爵賜地,而且經常與鄭衆議政,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

和帝死後,又有安帝重演故事。安帝13歲即位,由鄧太後臨朝,鄧骘專權。待安帝長大,依靠宦官李閏等奪回權力,繼而宦官弄權。簡言之,東漢君主多短壽,當另一幼君繼位,太後臨朝,相關外戚随之而起,君主長大後又依靠宦官奪權,形成外戚宦官交替擅權的政局,循環不息,東漢也步向衰落。

東漢宦官幹政:第一浪的宦禍

宦官之禍,更準确的說,戚宦相争,是東漢衰亡的遠因。所謂遠,重點不在時間,而是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這個因不必然導緻那個果。戚宦隻是宮廷的内鬥,政治角力曆朝皆有,不必然導緻國家滅亡。但數點東漢滅亡因素,都可以追溯到戚宦相争,雖然遠,卻與近因關系密切。

宦官與外戚的長期權力鬥争,互相傾軋,造成政局動蕩。雙方為了鞏固權力,均用人唯親,排斥異己,以私利凝聚勢力。在此環境下,官員質素自然下降,他們或賣官鬻爵,A錢枉法,或疏忽職位,怠于政務,最終導緻吏治敗壞,國力衰落。

東漢宦官幹政:第一浪的宦禍

面對腐敗的政治環境,一些正直大臣和年青學生,重視儒家所倡的氣節,勇于批評朝政得失,品評當權人物,被稱為清議。這股清議之風令宦官不滿,甚至暴力報複,招緻桓靈二帝時期兩次黨锢之禍。參與清議者,或被捕入獄,或被禁做官。自此,宦官氣焰更盛,朝廷人才凋零,政治更趨黑暗。

外戚與宦官都努力樹立親信,導政其黨羽布滿天下。這些地方官員往往暴虐害民,隻懂搜刮民财,未能疏導天災下的民怨。漢靈帝時,以太平道為号召的黃巾之亂爆發,亂事遍及整個黃河及長江流域,徹底摧毀了東漢政權的根基。加上朝廷處理不當,本意借州牧平亂,卻又帶來州牧割據。

東漢的緻命一刀,也與宦官有關。漢少帝即位,外戚何進期望杜絕宦官有反撲的機會,于是召朝臣袁紹入京,盡殺宦官。将軍董卓響應進京,另立獻帝,各地州牧拒絕合作,從此東漢名存實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