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鄉農商銀行:土地托管的金融後盾

作者:黃河新聞網長治頻道

黃河新聞網長治訊:近年來,武鄉縣深入實施農業生産托管試點項目,按照“圍繞主導産業、突出重點環節、擴大覆寫範圍、集中連片推進”原則,主動适應農機作業、農機運用和現代農業生産需求,大力推廣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積極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武鄉縣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60 個、家庭農場96個、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377個、惠農服務中心9個。2023年,農業生産托管試點項目涉及全縣6 鄉、6鎮、123個村,實施總面積17.3萬畝,有60家服務主體參與項目實施,服務小農戶1.3萬戶。

武鄉農商銀行:土地托管的金融後盾

武鄉農商銀行堅守服務武鄉、服務城鄉居民、服務“三農”和小微農企的市場定位,積極實施全縣大田托管金融保障工作,深入基層機關和托管企業,認真篩選授信企業,全力做好信貸服務工作。截至目前,武鄉農商銀行已授信托管服務組織11戶、授信金額900萬元,托管土地10.8萬畝。

多元貸款神助攻。作為地方金融主力軍,武鄉農商銀行憑借其貸款産品及服務方式接地氣、符合縣域發展實際的優勢,為縣域企業和農戶提供了多元化、多層次的土地托管貸款,進一步推動金融服務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緻富,為服務“三農”市場貢獻農商力量。為更加多元、便捷地滿足農戶和托管服務組織的資金需求,武鄉農商銀行通過創新産品、優化辦貸流程、提升服務品質等舉措,聚焦農業經營主體實際問題,切實解決客戶需求。

針對性創新産品。武鄉農商銀行以“晉享e貸”為主線,結合縣域實際,延伸推出“黨員貸”,為村委帶頭緻富築起金融後盾;推出“農機貸”,為農機手購買農機具建起備用金庫;針對農用物資銷售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等客戶群體,推出針對性信貸産品,滿足農業生産前期資金需求,努力實作信用通城鄉。傾斜優惠政策。“晉享e 貸”一次授信、周轉使用、随用随貸、随有随還,客戶可通過手機進行操作,按日按量計息,每萬元僅2.2元利息。

優化辦貸流程和服務水準。武鄉農商銀行依托網貸平台所具有的授信電子化、用信電子化、結息電子化等功能,客戶隻需持基本證件即可,無需東奔西跑完善手續。客戶經理可持平闆電腦上門,随時随地快速辦貸。武鄉農商銀行幹部員工既當戰鬥隊,又當宣傳隊,成立流動辦貸小組,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農戶和托管服務組織宣傳推廣自家的産品和服務。對全縣各社群、各鄉鎮所有商戶尤其是農業托管服務組織,逐戶開展“碼商貸”、二維碼收單等一攬子營銷。在全縣6鄉、6鎮、123個村依次舉辦現場會,集中宣講産品、現場示範授信、逐戶送貸上門;及時捕捉縣域内各類重點活動資訊,上司班子帶隊融入各種活動,開展宣傳營銷。截至目前,全行通過活動場景開展現場辦貸32次,授信364戶、2896萬元。利用微信公衆号、微信群、抖音等新媒體平台廣泛開展線上宣傳,同時根據轄區分工,設定專人加入各村委微信群,擔任金融講解員,每日在群内宣傳産品并解答客戶疑問,提供一對一服務。

托管主體添動力。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是農業托管服務試點的主要實施者。武鄉農商銀行通過前期調研和流程梳理,積極探索“小額無擔保、大額流程簡化”的授信方式,在風險防控的基礎上保障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金需求。主要負責人帶隊開展“大走訪、大調研、大營銷”,通過積極對接縣農經中心、鄉政府、村委會等,了解項目實施情況和總體進展,及時掌握項目涉及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機合作社的資訊,為進一步的資金需求對接明确方向。武鄉農商銀行針對13個鄉鎮網點明确對接對象,對所有參與主體和2000多戶農戶進行走訪對接,建立完善金融服務需求賬戶。

武鄉縣應清農機專業合作社是成立于2018年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服務于農業生産以及集體資源的開發利用。在農業托管試點中,合作社積極申請成為分南鄉農業托管服務試點主體,已與近500戶農戶達成托管意向。武鄉農商銀行積極對接合作社,探索協商集體經濟組織信貸模式,聯合組建走訪團對接農戶、農機戶、農機專業合作社,為試點全面實施提供信貸支援。目前,已向合作社授信50萬元,走訪中累計向農戶授信256萬元,實作了多方共赢。資金缺口得以順利補足,實實在在解決了托管服務主體資金短缺的問題,使得土地流轉、規模種植真正落地實作。

在走訪故縣鄉時,信貸經理發現土地托管主體武鄉縣龍晖種植專業合作社在土地流轉方面迫切需要金融支援,武鄉農商銀行雪中送炭,全面跟進、深入對接,詳細了解土地托管經營模式以及遇到的困難,及時組織各部門精幹力量,将土地托管政策及目前托管主體遇到的困難進行梳理研讨,制定分工方案。與此同時,積極與各有關部門進行溝通,推動解決業務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最終,成功為武鄉縣龍晖種植專業合作社發放土地托管共富貸款50萬元,流轉故縣鄉十裡坡村40戶村民土地176畝,主要用于種植糧食作物。

農民奔向新“錢景”。“我們自己種地一般都用小四輪,而合作社用的是大農機、精量播種機、大型噴藥機,種一樣的地,成本要比我們低,産量卻高很多。”故城鎮故城村村民李貴唐感慨道:“過去都是自種自收,樣樣開支都不小,每年開春都為種地‘差錢’而發愁。”這樣的難題,如何解?“不棄田,不減産,有人幫咱把地管!”一句順口溜傳遍了武鄉縣,說的正是解決了“土地由誰種、怎麼種”難題的土地托管模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認可土地托管模式,積極通過政府農業生産托管服務平台為自己的土地找“管家”,讓土地裡能“長”出更多“真金白銀”,實作“離田不離産、不種有收益”。眼下雖是農閑時節,可武鄉縣雅地農機合作社卻是一派熱鬧的景象,許多農戶前來了解土地托管情況,為新一年的農業生産做足準備。雅地農機合作社托管面積從最初的5000餘畝發展到3萬畝,服務農戶4000多戶。

“以玉米種植為例,農民自種的話每畝的淨收益在900元左右,而土地托管模式要比自種每畝多收益1300元。”武鄉縣雅地農機合作社負責人杜虎維介紹。

像杜虎維這樣的“田保姆”,遇到的首要問題便是資金難題。土地是農民最寶貴的資源,在土地托管實踐中,合作社承擔為農戶提供從種子、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到最終收獲和銷售等環節的全流程服務,需要墊付全部資金。武鄉縣雅地農機合作社的資金困境得到了武鄉農商銀行的高度關注,按照相關管理辦法,及時為武鄉縣雅地農機合作社授信。

“既可以享受貸款,又可以享受優惠政策,這個土地托管貸款業務真正為咱農民送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有了充足的資金,我們就可以放開手腳繼續深化合作,為農戶争取更多的實惠了。”杜虎維感觸頗深。

随着一筆筆農業托管授信業務的開展、農業托管組織的壯大、土地精耕細作的延伸,農民期盼的得到了滿足,錢袋子逐漸鼓起來了,臉上的笑意也越來越多了……(李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