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終于出現關門潮,這釋放了一個什麼信号?
近日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公布的資料,2023年,國有六大行也就是工行、農行、建行、中行、交行和郵儲銀行共計有773家下屬機構網點宣布關閉。
幼稚園現關門潮、超市關門潮後就連銀行也出現關門潮,這背後得邏輯和原因是什麼?這釋放了一個什麼信号?
在我看來,一年内如此數量多的銀行關停,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國經濟的承壓較大。銀行作為金融的核心,掌握着全國所有經濟活動中的資金流向。銀行網點的不斷關閉,就意味着銀行業務量的減少,其實本質也反映的是經濟活動的受限和壓縮。2023年雖然中國經濟總量突破了126萬億元人民币,經濟增速達到了超預期的5.2%。但是如果按貨币購買力換算成美元來計算,2023年中國的經濟則反而是微跌的。也由此導緻中國經濟占美國經濟的比重由2021年的77%,下降至2023年的65%。
是以為什麼去年絕大多數的人都感覺錢難掙,生活難,并沒有感受到經濟超預期增長的溫度和活力,原因也在于此。可以說去年中國經濟的增長是結構性的局部的增長,是少部分行業,少部分人帶來的高經濟增長,但是大多數的老百姓依然是過的幹巴巴。
而這點也可以從近期招商銀行披露的财報中能夠得到印證。2023年招行的财報顯示占招行所有客戶僅2.4%的金葵花及以上客戶持有的資産達到了10.82萬億元人民币。而招行2023年全年所有客戶的資産才為13.32萬億元。這意味着2.4%的人擁有81.23%的财富。
而這反應的就是财富和資産向少部分人集中的這個客觀事實,人與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客觀現象。而大多數人錢越來越少,那意味着去銀行辦業務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少。這個其一。
第二、銀行盈利能力降低。2023年一個衆所周知的事實就是為保障實體經濟的發展,降低融資成本,國家是多次降準降息,讓金融真正的服務實體經濟,讓利于實體經濟。就以個人的存量房貸利率而言,去年一次性就降到了4.1%,平均每戶的房貸年均能減少幾千元。
這個力度還是算很給力了。而這一切當然是通過壓縮銀行的淨息差,也就是壓縮銀行的利潤空間來實作的。是以,去年第三季度末公開的資料顯示國内銀行的淨息差一度跌到了1.73%,跌破了1.8%的警戒線,創曆史新低。
是以,國内這幾大行基本上收入都是同比降低的。比如國内第一大行的工行去年的收入僅為8431億元,同比下降了3.73%。是以盈利能力的降低,為降本增效就必然隻能關閉部分業務量少,盈利能力低的網點。這是其二。
第三則是數字類貨币交易帶來的非現金業務的大量減少。這個也是客觀實際,現在基本上年輕人都是靠網銀、手機銀行或者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的線上支付。現金類交易非常少。由此導緻的一個結果就是銀行的櫃面業務大量減少。
是以,一個可預測的趨勢就是銀行的關停潮還将繼續,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