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适與李白杜甫分道揚镳了,他後悔嗎?

作者:鈴蘭深度閱讀

#挑戰30天在頭條寫日記#

讀《唐詩三百首》,品千古詩人的故事——高适。

《别董大》其一

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一直盤桓于國小教科書裡面的千古名詩,正是出自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适”之手。

高适,是大陸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于《高常侍集》。

高适與岑參并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作遒勁有力,氣勢豪放,洋溢着盛唐時期所特有的昂揚奮發、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高适與李白杜甫分道揚镳了,他後悔嗎?

知識放映室說:他是盛唐時期的官三代,窮得隻能去讨飯,他是盛唐時期草根詩人逆襲的典範,從乞丐一路升職加薪甚至封侯!

高适生平

高适家族中,最為顯赫的要數高适的祖父一輩,也就是高偘。

高偘幫助唐太宗屢破突厥與高句麗,最後被封為平原郡開國公,去世之後,還獲得了陪葬乾陵的殊榮。

可惜唐朝中期經曆的一次政變徹底改變了這位名門望族的公子的命運。

這次政變就是“武周革唐”,公元690年,武則天武則天門,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面南背北,登基稱帝。

可能是高家有什麼行為得罪了武則天,是以一直被武則天削權打壓,使家族迅速沒落下去。高适又是不受寵的“庶子” 是以他前期十分落魄,以至于“行乞”。根據《高适年譜》記載,高适曾“客于粱宋,以求乞取給。”本來高适覺得自己出身名門,覺得自己可以去往長安,很快就能得到一個官職。

但現實卻給了高适一個暴擊,使得高适一度窮困潦倒,靠“求乞”度日。

高适是唐朝的重要詩人,雖然出身于世家大族,但卻沒有因為家族而沾光,在人生前半段,十分坎坷,一度到了乞讨的地步。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正是因為高适前半生的坎坷,才使得他對人生有了深刻的體悟,才有了很多經典詩作。
高适與李白杜甫分道揚镳了,他後悔嗎?

曆史總是不斷的重演,卻又不是簡單的重複。

公元755年,唐朝将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叛亂,令人猝不及防,史稱“安史之亂”

同樣是大唐政變,帶給高适的影響,卻截然不同!因為安史之亂,高适在因緣際會下得到升遷的機遇,最後得以富貴和完滿。

高适的詩蒼涼遼闊,主要以描寫邊塞的壯麗風物,以表達自己報國為民的壯志豪情。他家族中是以武将出身,身上流淌着的是武将的血液,但他也有很高的文采,高适很好地把他的武将風格和他的文采結合在一起,形成他獨特的文學風格。

《舊唐書》中有一句評價,這樣評價高适:“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為适而已。”雖然他大器晚成,但卻做到了其他人無法企及的官位,可謂是當時詩人堆裡面最得志的一個了。

緣份妙不可言

緣份妙不可言,三個詩人,當時境遇相同,胸懷大志,卻求仕無門,四處奔走,卻落魄潦倒。

公元744年,約定好在梁宋(今河南開封)相會的李白和杜甫,巧遇了寓居宋中的高适,三人的快意暢遊便開始了。落魄的詩人

高适、李白、杜甫于天寶三載的梁宋之遊是三人交往的一件盛事,他們一起漫遊梁宋,登吹台,遊梁園,狩獵于孟諸野澤,三人飲酒賦詩,懷古論今,結下深厚的情誼,也成就了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可是送君千裡,終有一别。

又有:

天上閑雲聚又散

人間相逢雨打萍

兩陌擦肩終别離

紅塵何處不相逢

三人最終還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高适與李白杜甫分道揚镳了,他後悔嗎?

不同的道路

萬裡河山,黎民社稷,他們三人都賦予深情,都向往着以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赈濟蒼生。

李白的夙願是“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

可是終南山張垍的戲弄,拜谒的冷落,遊俠的清言冷語,讓他感覺盛世之下,是他這種布衣的行路難。

李白龍吟虎嘯,鳥噱猿啼,唐玄宗召他入宮,卻隻為利用他附庸風雅,整日叫他“歌功頌德”,使李白深感厭煩。

李白志在“治國安天下”,在這盛世長安,天子腳下,理想卻如風中浮萍,沒有着落。翰林供奉三年,他終于心灰意冷,穿回布衣葛服,歸隐山林。并寫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的千古名句。永王李麟招兵買馬,并三請李白,李白終究放不下報國之心做了永王幕僚,可惜人生如下棋,一步錯步步錯,這驚才絕豔的才子,因為站錯了政治隊伍,落得一敗塗地。

公元744年的5月,44歲的李白遇到了33歲的杜甫。

同樣為了入仕,四處奔走的杜甫,也一直都郁郁不得志,直到44歲才做了個從九品的河西縣尉。杜甫不願為了微薄的俸祿去去欺壓貧苦的百姓。他的幼兒在亂世餓死,他頓時血淚盈眶,他為幼子哭,也為天下哭。無邊的愁緒,讓他的詩歌帶有無盡地悲涼。他羨慕李白的天才,欣賞李白的飄逸,崇拜李白的灑脫。他懂高适的不容易,了解高适的身不由己,感激高适的惦念和幫助。安史之亂後,杜甫攜妻逃亡。46歲的杜甫因穿越戰場奔赴肅宗李亨,被封為左拾遺。為房琯上訴的他,又被肅宗一怒之下打發走了。“白首素衣徒步歸”帶着一身的疲憊和風霜,回到奉先。公元758年,杜甫最後一次離開長安被貶至華州,好在他這時已經能夠坦然接受宿命,并堅定了自己這一生的使命:“一支筆,一世人,寫盡人間萬座墳。”

上馬帶吳鈎,翩翩度隴頭。

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

萬裡鄉為夢,三邊月作愁。

早須清黠虜,無事莫經秋。

——《送人赴安西》岑參

譯文:你看那位壯士,手執胡鈎跨上駿馬,英姿勃勃地越過隴山頭。他從小就立志報效國家,殺敵立功絕不是為了做官封侯。萬裡之外的故鄉景象将會在你的夢中出現,邊疆的月光常常會引起你的别離憂愁之情。你此去應該早日消滅那些胡族侵略者,不要優柔寡斷将戰事一拖經年。

岑參與高适是好友,這位壯士就是高适吧。

高适出身高門卻沒有享受過家族福利,因是不受重視的“庶子”,一度過的坎坷艱難。但他顯然比天資過人卻略顯天真的李白,更懂得汲汲營營,在他“時刻準備着”的狀态下,安史之亂帶給他機遇,而他也穩穩抓住了這潑天的富貴。

李白因為永王李麟的敗北,被牽連入獄,曾經寫信向高适求救,他猶豫良久卻終究拒絕。他出身行伍,更深知戰亂禍民,人間疾苦,他好不容易得來的一點權勢,隻是他造福一方百姓的些微底牌。

高适與李白杜甫分道揚镳了,他後悔嗎?

他因是貴族“庶出”,遭逢家族沒落等小小年紀不該承受的過往,導緻他的心性更加成熟,晚年德志,用盡全力,為天下做了自己應該做的。雖然沒有留下太多文學作品,但是他的詩對邊塞詩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寫邊塞,蒼茫而不凄涼,賦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脫前人窠臼,開一代詩風,其詩又以厚重深沉著稱,擅長古風,所寫邊塞詩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熱力,在荒涼之中蘊涵着活力,是邊塞詩派發展程序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高适六十歲時,被封為劍南節度使,六十一歲被封為刑部侍郎,進渤海縣侯。

歲月如梭

這三人懷着同樣的理想,卻飽受命運的作弄,最終奔赴了不同的方向。歲月如梭,轉眼幾人已經白發蒼蒼,遙想過去,高适對這二位故友心懷思念。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複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卧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人日寄杜二拾遺》[ 唐 ] 高适

人日這天,我給杜甫寫一首寄到成都草堂,我在這兒懷念你,懷念我們共同的故鄉。

春天到來,柳葉萌芽,梅花盛開,本該令人愉悅,但飄泊異地的遊子卻被撩動了鄉愁。

當時國家多難,幹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應參與朝廷大政,建樹功業,可是偏偏遠離京國,身在南蕃。

正承百憂千慮而來,身當亂世,作客他鄉,今年此時,已是相思不見,明年又在何處,難以預料。

生活雖困頓,卻也閑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時竟辜負了随身的書劍,老于宦途風塵之中。

這是說自己老邁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國家多事而無所作為,内心有愧于到處飄泊流離的友人。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一入官門深似海,高适在當時政治格局十分明朗的情況下,即使想救李白也有心無力。年老後這段往事一直耿耿于懷,他對李白是心懷愧疚的。在杜甫困難時,他曾經伸出援手,但後來出于政治考量沒有再次幫助杜甫。如果說李白是遊俠,杜甫是佛佗,那他絕對是一個理性的政客。年老後他對杜甫也是特别思念的。

高适與李白杜甫分道揚镳了,他後悔嗎?

高适後悔了嗎?

三人都心懷天下,擁有鴻鹄之志,一個獨占鳌頭,一個悲憫蒼生,一個英姿勃發。都是有蓋世之才的人。

但從他們的詩中又可以看出,三人性情大相徑庭。一個爛漫天真,一個寫實厚樸,一個成熟持重。

不過,三人相交,不問來路,隻求意氣相投。是以才能互相牽挂了半生。

相識滿天下,知己能幾人

與李白杜甫分道揚镳,對高适來說應是遺憾的,但不後悔。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處秋風悲畫扇。

也許夢裡,他們三人再次同行,酒後狂歌,說說笑笑,一如當年。

亂世裡的人們身不由己,友情也是生存的拖累。感恩我們先輩先烈開創和平盛世,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如果說我擁有什麼人生哲學的話, 梭羅的這幾句話, 應該最能代表我的想法: “帶着自信朝着夢想前進, 隻要努力實作自己想要的人生, 總有一天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 塔莎・杜朵 《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

我是鈴蘭深度閱讀,與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