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方冷眼看好戲!美國對華最後施壓

美國财長耶倫到中國通路了,總計四天的通路行程。耶倫這次來是要談什麼呢?

先看時間點,耶倫這一趟可能是她在拜登政府任内最後一次訪華。緊跟着耶倫之後訪華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可能會是他最後一次的訪華行程。

是以我要說,美方得要加緊了,要把握最後的時機,“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

拜登在這個時間點派遣他内閣中的兩名大員通路中國,實在是因為年底就是美國總統大選投票的時間,留給拜登的時間不多了,再不好好把握,拜登在選民面前将毫無政績可言。

1 拜登:努力辦事,毫無成效

數算拜登三年來在國内外的作為,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努力辦事,毫無成效”。

拜登對内抑制通貨膨脹,然而通貨膨脹迄今仍然沒有解決。

拜登任内通過《削減通脹法案》,《晶片與科學法案》。拜登政府于三月下旬放寬“2030年減少尾氣排放,以及提高電動汽車銷量”的目标。這是拜登在環保措施,以及新能源車領域中撤退,從他之前的遠大目标中撤退。

中方冷眼看好戲!美國對華最後施壓

在對外方面,俄烏沖突超過兩年,拜登上司的北約集團于沖突初期聲勢浩大,但至始至終卻無法成功拖垮俄羅斯,還得要每年耗費巨資援助烏克蘭。

雖說美國是以成功收割歐洲,然而歐洲國家對美國也開始心生怨怼,按照我們之前的說法,美國在俄烏沖突初期所拿到的好處,會慢慢吐出來。實質上,法國和德國也在計劃着,如何從美國上司下的俄烏困局中脫困。詳情請參考昨天的文章:《大戰蓄勢待發?德國打開北約出兵大門 》。

巴以沖突也是如此,拜登政府始終拿不出辦法,對付一個之前美國認為“小小的”拖鞋軍——胡塞武裝組織。

一月的時候,美國将胡塞武裝重新列入恐怖組織。過了一個月,就說要考慮将胡塞武裝從恐怖組織名單中移除。這陣子又說,如果胡塞武裝承諾停止對紅海的封鎖,美國将考慮将胡塞武裝從恐怖分子名單中除名。

在對華政策上,拜登三年來沒能壓制中國發展的勢頭,也無法同中國經濟脫鈎,唯一還能看得到績效的地方是,對中國的晶片出口限制。

然而,就算在對華晶片限制上,經過2023年8月華為推出Mate 60 Pro手機後,這方面也搖搖欲墜。有消息傳出,華為今年将推出Mate 70系列,鎖定更精密的晶片制程技術。

拜登手中拿不出可以對外宣揚的政績,怎麼選舉,如何說服選民?

更要命的是,拜登政府又面臨去年同樣的命運。去年前5個月,拜登政府面臨聯邦債務上限問題。直到6月初的時候才将聯邦債務上限遞延到2025年1月。

中方冷眼看好戲!美國對華最後施壓

從那時候起,拜登政府拼命花錢,借以支撐經濟增長,支撐美國股市。拜登政府大掌櫃——耶倫,一方面拿起“沒有”債務上限的支票,拼命給拜登政府花錢。于是,我們看到去年從6月初到年底,拜登政府每隔100天就多背負1萬億美元的債務。

另一方面,耶倫又積極為拜登政府籌錢,想盡辦法把美債賣出去。

然而,美債這半年多來不好賣啊!海外國家誰願意多買呢?就算有意願,也沒那個能力,因為美國背負的債務太多,要出售的美債金額太高。

于是,耶倫就來到了中國。原來耶倫來中國是要賣美債的。

2 為什麼耶倫和布林肯要訪華?

不過,耶倫去年也來到中國,真要勸說中國買美債,也賣不動。

這方面耶倫已經嘗試過了,去年中國沒有配合美國多買美債,今年也不會。

是以,耶倫這一趟來是有“其他”的目的。

耶倫去年來中國,中美雙方沒有談成。雖然沒有談成,但中美雙方成立了兩個工作小組——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耶倫上司的财政部是這兩個工作組的美方牽頭機構。預計,這2個工作小組将每隔一兩個月溝通一次。

中方冷眼看好戲!美國對華最後施壓

要溝通什麼呢?當然是要求中國更加開放金融。隻要中國開放金融了,拜登就可以拿這一點做宣傳,成為拜登政府的政績。對耶倫來說就是她的業績了。

我們要注意的是,耶倫結束通路,準備離開北京之前,是否會和中方代表有一個釋出會?

3 美方慣用的談判手法

不過,這可能還不是最要緊的。因為中方對于金融領域的開放有自己的進度。中方在金融行業的開放會按部就班,逐漸實施。

是以,耶倫隻能夠在金融領域拿到一點小成績,這斷然無法滿足美方的胃口。

因為,這點金融上按部就班地開放,解決不了美國自身的問題。

必須要了解美方談判的手法,通常是兩個方式。

第一,極限施壓。

美國對外談判的時候會先放出風聲,把要價擡高。這種施壓的方式不是特朗普獨有。特朗普隻是比較高調,要價更高,甚至是亂喊價嗎。

第二,歸咎對方。

美方在施加壓力後,如果在其後的商談中獲得美方想要的結果(當然是利益)就罷了,如果要不到,美方會把責任歸咎對方,然後尋求報複。

耶倫這一趟來也不例外。耶倫于事前放話,指責中國産能過剩,把産品價格壓得太低,打亂全球價格,因而導緻美國勞工失去飯碗,損害美國企業和勞工的利益。

中方冷眼看好戲!美國對華最後施壓

總結耶倫的說法是,美方指責中國政府補貼,造成商品過剩,并且向全世界傾銷。

是以,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耶倫所代表的美方,除了在金融領域要求中國開放,同時也希望借口中國多買美債,能夠維持全球的金融秩序外,耶倫會在一些産業領域向中國施壓。

4 美方先從汽車和新能源産業下手

在哪些産業領域呢?新能源車、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電池等。

其實,美國早已經在這三個領域限制中國對美國的銷售,美國還能夠要求什麼呢?

2023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恢複對中國太陽能電池闆征收關稅。美國這是征收關稅,然後發覺這項措施導緻美國推行太陽能發電延遲,成本也過高,不利于美國在新能源領域的推展。

于是美國取消了額外的關稅,但不多久又恢複了,如此反反複複。

美國難道沒有對本土太陽能業者或使用者提供補貼嗎?當然有。既然美國政府對内搞補貼,怎麼又怪到中國的頭上呢?

更别說《削減通脹法案》對美國境内,以及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汽車業者補貼。

美國這是一手給自己的業者補貼,另一手指責中國補貼。

美國為什麼要選擇這些領域,向中國發難呢?

這時候又得要回到之前的說法,有關美國對外談判時慣用的手法:極限施壓 + 歸咎對方。

其實美方也知道對中國“極限施壓”沒用,早自特朗普時期就已經對華實施過多次的極限施壓,但是都沒用。

中方冷眼看好戲!美國對華最後施壓

不過,這次美國發覺到一個機會,從去年起,歐洲感受到中國汽車産業的強烈競争,歐盟是以于2023年10月宣布,正式開展對中國純電動汽車進口的反補貼調查。

美國嗅到了機會,想要乘勢而上,在這方面推波助瀾,把問題擴大。

是以耶倫在之前放話,指責中國搞補貼,産能過剩,打亂全球價格,向全球傾銷。

因為在這之前,雖然美國費盡心力,但始終無法成功說服歐洲國家,跟着美國一起對華加征關稅,限制中國商品進口。

現在眼看中國汽車産業,竟然于2023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中國這樣的成績震動了歐洲,使得歐洲開始懼怕中國汽車産業的競争。

于是美方打蛇随棍上,趁勢出手,要形成雙劍利刃,削向中國産業。

其實,不論是補貼、産能過剩或傾銷,美方有什麼資格指責中國呢?

美方自己搞補貼,還對中國的産品設限,形成對中國産品的貿易壁壘,有什麼資格指責中國?

說穿了,美國就是在之前對中國貿易戰失敗。無力和中國經濟脫鈎。因而想趁着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強大競争力的不滿,進而形成美歐夾死中國産業的局面。

中方冷眼看好戲!美國對華最後施壓

美方首先從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電池,以及太陽能電池産業出手,如果成功了,美方必然會接續而來,擴充到其他産業。

是以,不要小瞧了美方的圖謀。美方從加征關稅的貿易戰不成、經濟脫鈎不成、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也不成,再加上晶片制裁也逐漸失效。而金融戰也沒有戰勝中國的把握。

于是,美方總結一個原因,是因為幾年下來,隻有美方和中國單獨鬥,歐洲并沒有積極參加。

趁着中國電動汽車打得歐洲汽車産業無還手之力的時候,美方開始出手。把美歐失去競争力的責任都歸咎到中方身上,

指責中國價格過低,破壞全球市場,導緻美歐企業的損失和勞工失業。

說來說去,美方玩的還是那個遊戲,認為“美國 + 歐洲”的經濟體量夠大,要偕同歐洲,一起對中國封閉美國和歐洲的市場。

重點是,中國會答應美國的要求,自我限制在這些産業的發展嗎?

當然不會。

其實,雖然美方派遣耶倫來華,跟中國談金融開放,談購買美債,購買美國農産品等議題,再加上跟中國談産能過剩問題,美方也知道中國不會答應。

那麼,接下來美方就會進行剛剛說的那些行動,轉而向歐洲控訴中國,說中國不肯配合。

美方将據此說服歐洲,一起對中國出手,對中國關閉美歐市場。進而回到2019年特朗普時期,對華經濟脫鈎的路線。

隻是這一次美方會覺得不同于上一次,因為美方認為有歐洲的協助,因而成功的機會将比前一次大許多。

5 加碼金融,雙劍出擊

“萬一”,我們說萬一,美國成功了呢?

美方如果成功,還會進行下一招。

美聯儲不是要在今年某個時間點降息嗎?現階段美國利率這麼高,再不降息的話,美國銀行業、金融業、房地産業等都會受不了,美國人民的消費力也會受到影響,因為信用卡利率很高。

中方冷眼看好戲!美國對華最後施壓

這時候就會是美方“雙劍”出擊,一個是聯手歐洲打擊中國産業,另一個是選擇某一個時間點,增加對華金融戰的力度。

例如,讓日本再次加息,或是規劃其他的金融出擊。

有關這方面的後續發展,我們還會繼續讨論,也可能會探讨一些對策,請大家繼續關注。

今天的分析和推理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