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華夏民族不喜歡打仗?是打不起!

作者:豔苓【專題】

無論是戰争時期還是和平時期,隻要有軍隊存在,就需要大量的糧草來養活他們。

軍人也是人,不打仗的時候自然也要吃飯的,那麼為什麼古代打仗的時候更耗費糧草,這裡面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為什麼華夏民族不喜歡打仗?是打不起!

守城戰·糧草保障多多益善

舉個例子吧,假如古代某次戰争動用10萬兵力,那麼國家為了保障戰事的順利進行,必須提供給10萬人馬足夠的糧草,而且糧草的數量十分驚人。

吃飽飯才能做事,更不用說打仗這種耗體力的事情,兵器和人數方面的因素有時候或許未能跟上,但糧草供給卻是半點也不能含糊的,這是勝利的最基本的因素。

俗話說“皇帝不差饑餓兵”,古代行軍打仗一旦出現糧草斷絕,容易導緻士氣低落不說,還會引起士兵鬧軍饷嘩變。

和平時期的軍隊糧草問題就不是這麼回事,像秦朝和唐朝時期的軍隊,沒打仗的時候相當一部分軍人是需要從事農業生産的,通過這種方式解決個人吃飯問題,曆史上叫做“屯田制”,軍隊是半軍半農的自給狀态。

這種情況下,國家撥給軍隊的糧草并不是按軍隊人數足額下撥,一般情況下,朝廷需要下撥的糧草比戰争時期要少得多。

為什麼華夏民族不喜歡打仗?是打不起!

征讨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古代的戰争除了守城戰,許多時候都是舉兵外出打仗。這種情況下,這支軍隊就需要随軍攜帶大量的糧草以備軍需。

一支10萬人馬的軍隊,每天需要的糧草可不是小數量,更何況随軍攜帶的糧草不會隻是幾天的量。

而如果戰事延續的時間很長,那往往還得從遠方調集大量的糧草過來。

運送這些數量龐大的糧草是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運送過程中不能排除出現丢失、損耗的情況,而且這批運送糧草的人本身也要吃飯。

此時的兵力與糧草比是1:19。

這個比例什麼概念?

1個士兵所需要的糧草,若是運到戰場至少需要19個士兵的成本,等于運輸20斤糧食,有19斤全部扔在路上。

是以,戰争時期這種大規模運送糧草的情況無疑也會加大糧草、人力、物力的耗費。

例如,西漢武帝劉徹雖然一生建立衆多不朽的功業,開疆拓土、平定匈奴、言明律令等等,後世曆史學家诟病漢武帝的落腳點也恰恰是他在位期間對匈奴的大規模用兵。

整個漢武帝執政期間,漢匈之間數次交鋒,漢軍死傷人數超過8萬,馬匹損失10多萬。

如此龐大的軍費開支使得西漢自文景之治積攢的家底,最終被漢武帝揮霍一空,漢武帝萬年不得不放棄征讨匈奴的政策,并且下罪己诏來承認自己早年用武的錯誤之舉。

為什麼華夏民族不喜歡打仗?是打不起!

漢人戰争成本之是以高,主要是由于農耕文明戰争的成本太高所決定。

這就是為什麼一直以來,華夏農耕文明甯願賠錢也要盡量避開戰争。

漢朝與匈奴、唐朝與突厥,宋朝與塞北三朝都是如此,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産水準落後,但是生産成本也低,放牧所需要的草原都是天然的,加上遊牧民采取的是以戰養戰的形式“邊打邊搶”,不需要後勤供應。

漢人的部隊則不同,吃飯的有幹糧,還得整個蒜苗炒肉絲。

是以,打仗時期國家需要撥給軍隊足額的糧草,和平時期軍隊的糧草問題有一部分是靠自己解決的,且打仗時期還需要大量的糧草運輸成本,兩個原因共同決定古代打仗是更耗費糧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