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劍華:炎帝神農的傳說與漢代畫像

作者:古籍

炎帝神農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位遠古帝王,是原始農業的創始人,還發明了最早的醫藥等,為原始漁獵時代進化至農耕時代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以倍受先民推崇,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偉大人物。

在傳世文獻中,就有很多關于炎帝神農的傳說與記載。例如《周易·系辭下》中就有關于神農的記載,又如《國語·晉語四》、《左傳·昭公十七年》、《管子·輕重篇》、《莊子·盜跖》、《商君書·畫策》也都有“神農之世”的記述,可見神農的傳說從先秦時期就有了。到了漢代,關于炎帝神農的傳說,在各種記載中就更為常見了。如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一就記述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群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劉安《淮南子·修務訓》也說“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東漢應劭《風俗通義·三皇》也記述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幹寶《搜神記》卷一說神農嘗百草、通醫藥、播種百谷。這些記述說明,炎帝神農的傳說在漢代已經廣為傳播,可以說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傳說神農不僅發明了最早的農具、教民耕作和播種谷物、并發明了最早的醫藥,還創制了最早的琴,寓教于樂,豐富了先民的生活。《世本》就有“神農作琴”之說,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也說:“琴,禁也,神農所作。”東漢桓譚《新論》也記述了這一傳說,後來的《廣雅》等書也援引了這一傳說。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經典性樂器,“神農作琴”當然是一種傳說,但說明上古時代已經出現了音樂藝術的萌芽。

《周易·系辭》說神農在教民農耕、發展農業生産的同時,還組織了最早的市墟,便于先民作農産品與日常用品方面的交換貿易。此外傳說神農還“馴養家畜”、“作陶為器”、“冶制為斧”、“治麻為布”、“築土構木,以安民居”等。後人因之而稱頌神農有八大功績。正是由于神農的偉大功績,因而被推崇為三皇之一。

我們知道,古人很早就有三皇五帝之說,但關于具體是哪幾位則說法不一。從文獻記載來看,三皇之說首見于《文子》、《列子》、《莊子》、《呂氏春秋》等書,後來的著述中逐漸成為了常見的說法。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述秦始皇兼并六國統一天下後,命李斯等人議帝号,當時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有認為“泰皇”同“人皇”是一個意思,也有認為“泰皇”指的是東皇太一。如果說将三皇解釋為天皇、地皇、泰皇是秦代的說法,那麼到了漢代這一說法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漢時主要是祭祀五帝,漢武帝時又确立了太一、後土之祀,西漢末才又重提三皇之說,如《春秋緯》等就多次提到了天皇、地皇、人皇,而其含義同秦代卻有着根本的不同。到了東漢時期,對三皇的解釋又加入了新的内容,将伏羲、神農、祝融稱為三皇,将黃帝、颛顼、帝喾、帝堯、帝舜稱為五帝。三皇的說法到了晉代又發生了很重要的變化,皇甫谧主張将伏羲、神農、黃帝稱為三皇。唐代以後,沿襲的便是這一說法。近代著名學者蒙文通、顧颉剛等對古史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都做過深入的專題研究。

炎帝神農的誕生也有着比較濃郁的傳說色彩,按照《太平禦覽》引皇甫谧《帝王世紀》的說法,神農氏姜姓也,其母感應神龍而生炎帝,說神農人身牛首,長于姜水。中國古代偉大人物的誕生,大都被附會有一些神奇故事,并渲染上各種神話色彩,三皇五帝與秦漢以來的開國帝王都無一例外。當然,神話傳說也并非都是空穴來風,與上古時代迷茫的史實還是有着一定的聯系,與民族心理、地域環境、民俗民風也都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炎帝神農究竟誕生在哪裡?現在争論較大的起碼有兩說,一是随州厲山說,二是岐山說(也有稱為寶雞說)。持第一種說法的主要是根據《禮記》與《國語》等記載,大約是春秋初年提出來的,戰國以後成為流行的說法。湖北随州市正是依據這些傳說記載,将厲山建成了炎帝神農出生紀念地,修建了大型的神農紀念館,建有“炎帝神農故裡”牌坊、“神農廟”、“炎帝神農大殿”、炎帝神農紀念廣場、體量巨大的炎帝神農塑像等。持第二種說法的,主要依據《國語·晉語》中的記述,認為姜水是炎帝神農的出生地。據《水經注》卷十八記述,在周原、岐山附近有岐水,在岐水東為姜水。也有認為炎帝既然姜姓,與西羌有着密切的關系,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就認為“傳說最早的是炎帝,号神農氏。據說炎帝出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陝西岐山東,是渭河的一條支流。從渭河流域到黃河中遊,是古代羌人活動的地方。是以,炎帝可能是古羌人氏族部落的宗神。号神農氏,說明他們主要是從事農業的氏族部落”。姜水畔是以建有神農廟、神農殿等,來紀念炎帝神農。

黃劍華:炎帝神農的傳說與漢代畫像

湖北随州厲山炎帝神農塑像之一

黃劍華:炎帝神農的傳說與漢代畫像

湖北随州厲山炎帝神農塑像之二

湖北随州和陝西寶雞都說是炎帝神農的出生地或發祥地,因為都有一定的傳說記載作依據,是以都有道理。這種情形,也并非發生在炎帝神農一人身上。如大禹出生地,就有北川說、汶川說等。大禹與塗山氏聯姻,塗山究竟在哪裡,也有好幾種說法。又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與故裡,也有幾種說法,迄今仍有争論。類似的例子很多,也可以說這是中國源遠流長的一種文化現象。

炎帝神農與黃帝的關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按照《國語·晉語》的說法:“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于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是以認為炎帝和黃帝應該是兄弟的關系。漢代賈誼《新書·制不定》也說:“炎帝者,黃帝同父母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由此可見,炎帝和黃帝為兄弟,曾是漢代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而根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炎帝和黃帝應是先後帝王的關系。《史記·五帝本紀》還記述了黃帝擊敗蚩尤的戰争,據《逸周書》記述,黃帝和炎帝後裔聯合,擒殺蚩尤,才取得了涿鹿之戰的勝利,其他一些古籍中對此也有比較清楚的記載。

炎帝與黃帝的關系,在中華民族的形成與早期發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性質,也可以說是一件意義深遠的大事。因為他們所代表的姜姓和姬姓的部族互相聯合世代通婚,直接關系到上古時代各個氏族和部落的融合,促使了華夏文明的繁榮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地域遼闊,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上古時期分散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西羌、東夷、北方戎狄和南方蠻夷地區的原始部族數量衆多,并出現了一些占據不同地域的部族聯盟。這些部族聯盟或部落集團,最初都帶有血緣性的特點。由于互相之間産生沖突和發生戰争的結果,造成了各部落集團的不斷分化和重新組合,形成了規模更大也相對穩定的地緣性部族聯盟。如傳說中的共工九部和以熊、罴、貔、貅、貙、虎為圖騰的黃帝六部,便都屬于部族聯盟。傳說中的炎、黃部族聯合集團,與蚩尤部落集團發生的戰争,也屬于這種性質,經過長達三年的戰争才取得最終的勝利。由此而直接促使了地緣性部族聯盟新的融合,促使了由華夏族向漢族的發展。炎帝和黃帝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雖然關于炎帝神農的傳說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但采用圖像的形式來描述炎帝神農的形象和事迹,則是到了漢代才大量出現的。我們在各地出土的漢代墓葬畫像石上,就可以看到不少關于炎帝神農的刻畫。如山東嘉祥武梁祠西壁畫像石上就刻畫了傳說上古以來的帝王圖像,其排列從右至左,炎帝神農排在伏羲、女娲、祝融之後,位列第四。圖中的炎帝神農頭戴進賢冠,雙手執耜作翻地狀,其左邊隔欄上有題榜曰“神農氏因宜教田,辟土種谷,以赈萬民”。榜題文字因年代久遠,有些已經漫漶,也有将“赈”字識認為“振”字的,如清代乾嘉時期馮雲鵬、馮雲鵷輯著《金石錄》中有對嘉祥武梁祠西壁神農畫像的臨摹圖,就是這樣識讀的。嘉祥武梁祠描繪的這些上古帝王圖像,采用了連環畫的形式,依據了傳說中的一些典型特征,刻畫的形象都比較莊重,洋溢着強烈的尊貴之氣,充分突出了他們的創世偉績與帝王身份。因為有榜題,對人物身份作了明确的文字說明,是以後人觀賞這些上古以來的帝王圖像時,可以辨認無誤而不發生疑義。這些畫像,不僅生動傳神地表現了漢代人們對上古帝王的想象,也充分表達了對神話傳說的認可,說明當時對三皇五帝的尊崇已成為社會共識,這些畫像便正是這種時代背景下的産物。

黃劍華:炎帝神農的傳說與漢代畫像

山東嘉祥武梁祠西壁畫像中的上古帝王像

黃劍華:炎帝神農的傳說與漢代畫像

對炎帝神農的描繪,嘉祥武梁祠畫像突出了神農雙手執耜教民耕田種谷的功績。也有依據傳說,突出表現神農遍嘗百草播種谷物兼具農神與藥神身份的。如山東沂南縣北寨村出土的一件漢代畫像石上,畫面上層刻畫了兩位神人坐在樹下,皆披發草衣,跽坐于獸皮上,左邊神人下有榜題“蒼颉”,應與蒼颉造字的傳說故事有關。畫面右邊的神人,手持禾谷或草藥,下面有榜無題,學者們大多認為其身份應是神農。傳說蒼颉造字之時,天雨粟,鬼神泣;炎帝神農教民耕作時,也發生過天雨粟,是以漢代人将他們刻畫在了一個畫面中,并以手持禾谷為典型特征。

黃劍華:炎帝神農的傳說與漢代畫像

山東沂南縣北寨村出土炎帝神農與蒼颉畫像

黃劍華:炎帝神農的傳說與漢代畫像

炎帝神農與蒼颉畫像線描圖

黃劍華:炎帝神農的傳說與漢代畫像

四川新津崖墓出土石函上刻畫的神農與蒼颉畫像

類似的畫像在四川新津崖墓出土的石函上也有刻畫,整幅畫面長217厘米,高66厘米,共刻畫了7人,皆有榜題。中間為“孔子”問禮“老子”,右邊為“東海太守”與“即墨少君”,左邊刻畫的就是“神農”與“倉颉”。畫面中的神農一手拄杖,一手持禾谷或草藥于口邊,描繪的應是嘗百草之狀。倉颉坐于地上,也手持一物,與神農作相視狀。将曆史人物或傳說故事采用組合的形式通過畫面刻畫出來,是各地出土漢代畫像中比較常見的現象。四川新津崖墓石函上這幅對“神農”與“倉颉”的刻畫,與山東沂南縣北寨村出土的“倉颉”與“神農”畫像,在表現技法上各有特點,而在内涵上則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突出了神農手持禾谷或草藥的典型特征,使人很容易識别神農的身份,并通過畫面表達了對神農作為農神與藥神的贊頌。

江蘇省銅山縣苗山出土的一件畫像石上也刻畫了炎帝神農形象,畫面中炎帝頭戴鬥笠,身披蓑衣,手持木锸。或解釋為神農頭戴帝王斜頂進賢冠,一手執耒耜,一手牽一鳳凰。鳳凰上面刻畫一輪月亮,月中有玉兔與蟾蜍。鳳凰下面刻畫一頭帶翼銜靈芝草藥的神牛,或稱為銜草神獸。傳說中的炎帝神農氏不僅是“教民耕種”的農業始祖,同時也是遍嘗百草為民醫治疾病的創始人,這件畫像也同樣突出了神農的典型特征,以浪漫的手法和豐富的想象對神農的傳說作了生動的描繪。這幅畫像還顯示了漢代仙話的影響,描繪了一些當時非常流行的仙境景物,是以也有将此圖名為“炎帝升仙圖”的,認為刻畫的是炎帝引鳳升仙的情景。

黃劍華:炎帝神農的傳說與漢代畫像

徐州銅山縣出土畫像石上的炎帝升仙圖

黃劍華:炎帝神農的傳說與漢代畫像

這些畫像都充分表達了對神農的尊崇,揭示了有關神農的傳說在當時已廣為流傳,同時也說明對神農的尊崇在兩漢時期已深入人心,成為社會各個階層的一種共識。因為中國是農業國,幾千年來封建王朝都以發展農業為立國之本,是以對農神格外崇拜,也是符合國情的。結合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看,至遲在漢代已經有了專門祭祀神農的場所,如鄭玄說的“土神廟”之類,并在傳說神農誕生或活動過的地方設立“神農社”,以此來作為專門祭祀神農的場所。全國其他地方對炎帝的奉祀,主要是通過祭祀先農活動來進行的。此外還有對炎帝陵的祭祀,也備受重視。炎帝和黃帝是中華人文始祖,是以曆代都非常重視對炎黃二帝的祭祀,這不僅強調了古代農業社會的重農思想,而且充分展現了傳統悠久的尊祖敬賢思想。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炎帝神農和軒轅黃帝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無論是古史傳說中黃帝作為北方黃河流域華夏族的首領,或是炎帝作為南方長江流域苗蠻族的代表,正是他們通過最早的部落聯盟集團之間的互相融合,而奠定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基礎。春秋戰國時期對炎黃二帝傳說的記述,漢代以來曆朝對炎黃二帝的祭祀,都表達了對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的由衷尊崇。現代各地對炎帝神農和軒轅黃帝的紀念活動,便繼承了漢代以來的優良傳統,展現了一種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隆重紀念炎黃二帝,将尋根問祖和中華民族的複興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不僅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也有利于團結全球的炎黃子孫,增強民族凝聚力,同時也張揚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對目前的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也會産生積極而長遠的促進作用。是以,我們對古史傳說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紀念炎帝和黃帝的豐功偉績,無論是從曆史的角度或用現實的眼光來看,确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意義深遠的事情。

黃劍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

本文原載于《月讀》2022年第6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