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剑华:炎帝神农的传说与汉代画像

作者:古籍

炎帝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远古帝王,是原始农业的创始人,还发明了最早的医药等,为原始渔猎时代进化至农耕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倍受先民推崇,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伟大人物。

在传世文献中,就有很多关于炎帝神农的传说与记载。例如《周易·系辞下》中就有关于神农的记载,又如《国语·晋语四》、《左传·昭公十七年》、《管子·轻重篇》、《庄子·盗跖》、《商君书·画策》也都有“神农之世”的记述,可见神农的传说从先秦时期就有了。到了汉代,关于炎帝神农的传说,在各种记载中就更为常见了。如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一就记述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刘安《淮南子·修务训》也说“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三皇》也记述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干宝《搜神记》卷一说神农尝百草、通医药、播种百谷。这些记述说明,炎帝神农的传说在汉代已经广为传播,可以说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传说神农不仅发明了最早的农具、教民耕作和播种谷物、并发明了最早的医药,还创制了最早的琴,寓教于乐,丰富了先民的生活。《世本》就有“神农作琴”之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也说:“琴,禁也,神农所作。”东汉桓谭《新论》也记述了这一传说,后来的《广雅》等书也援引了这一传说。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经典性乐器,“神农作琴”当然是一种传说,但说明上古时代已经出现了音乐艺术的萌芽。

《周易·系辞》说神农在教民农耕、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组织了最早的市墟,便于先民作农产品与日常用品方面的交换贸易。此外传说神农还“驯养家畜”、“作陶为器”、“冶制为斧”、“治麻为布”、“筑土构木,以安民居”等。后人因之而称颂神农有八大功绩。正是由于神农的伟大功绩,因而被推崇为三皇之一。

我们知道,古人很早就有三皇五帝之说,但关于具体是哪几位则说法不一。从文献记载来看,三皇之说首见于《文子》、《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书,后来的著述中逐渐成为了常见的说法。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命李斯等人议帝号,当时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有认为“泰皇”同“人皇”是一个意思,也有认为“泰皇”指的是东皇太一。如果说将三皇解释为天皇、地皇、泰皇是秦代的说法,那么到了汉代这一说法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汉时主要是祭祀五帝,汉武帝时又确立了太一、后土之祀,西汉末才又重提三皇之说,如《春秋纬》等就多次提到了天皇、地皇、人皇,而其含义同秦代却有着根本的不同。到了东汉时期,对三皇的解释又加入了新的内容,将伏羲、神农、祝融称为三皇,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称为五帝。三皇的说法到了晋代又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皇甫谧主张将伏羲、神农、黄帝称为三皇。唐代以后,沿袭的便是这一说法。近代著名学者蒙文通、顾颉刚等对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做过深入的专题研究。

炎帝神农的诞生也有着比较浓郁的传说色彩,按照《太平御览》引皇甫谧《帝王世纪》的说法,神农氏姜姓也,其母感应神龙而生炎帝,说神农人身牛首,长于姜水。中国古代伟大人物的诞生,大都被附会有一些神奇故事,并渲染上各种神话色彩,三皇五帝与秦汉以来的开国帝王都无一例外。当然,神话传说也并非都是空穴来风,与上古时代迷茫的史实还是有着一定的联系,与民族心理、地域环境、民俗民风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炎帝神农究竟诞生在哪里?现在争论较大的起码有两说,一是随州厉山说,二是岐山说(也有称为宝鸡说)。持第一种说法的主要是根据《礼记》与《国语》等记载,大约是春秋初年提出来的,战国以后成为流行的说法。湖北随州市正是依据这些传说记载,将厉山建成了炎帝神农出生纪念地,修建了大型的神农纪念馆,建有“炎帝神农故里”牌坊、“神农庙”、“炎帝神农大殿”、炎帝神农纪念广场、体量巨大的炎帝神农塑像等。持第二种说法的,主要依据《国语·晋语》中的记述,认为姜水是炎帝神农的出生地。据《水经注》卷十八记述,在周原、岐山附近有岐水,在岐水东为姜水。也有认为炎帝既然姜姓,与西羌有着密切的关系,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就认为“传说最早的是炎帝,号神农氏。据说炎帝出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从渭河流域到黄河中游,是古代羌人活动的地方。所以,炎帝可能是古羌人氏族部落的宗神。号神农氏,说明他们主要是从事农业的氏族部落”。姜水畔因此建有神农庙、神农殿等,来纪念炎帝神农。

黄剑华:炎帝神农的传说与汉代画像

湖北随州厉山炎帝神农塑像之一

黄剑华:炎帝神农的传说与汉代画像

湖北随州厉山炎帝神农塑像之二

湖北随州和陕西宝鸡都说是炎帝神农的出生地或发祥地,因为都有一定的传说记载作依据,所以都有道理。这种情形,也并非发生在炎帝神农一人身上。如大禹出生地,就有北川说、汶川说等。大禹与涂山氏联姻,涂山究竟在哪里,也有好几种说法。又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与故里,也有几种说法,迄今仍有争论。类似的例子很多,也可以说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化现象。

炎帝神农与黄帝的关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按照《国语·晋语》的说法:“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于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因此认为炎帝和黄帝应该是兄弟的关系。汉代贾谊《新书·制不定》也说:“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由此可见,炎帝和黄帝为兄弟,曾是汉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而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炎帝和黄帝应是先后帝王的关系。《史记·五帝本纪》还记述了黄帝击败蚩尤的战争,据《逸周书》记述,黄帝和炎帝后裔联合,擒杀蚩尤,才取得了涿鹿之战的胜利,其他一些古籍中对此也有比较清楚的记载。

炎帝与黄帝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性质,也可以说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因为他们所代表的姜姓和姬姓的部族相互联合世代通婚,直接关系到上古时代各个氏族和部落的融合,促使了华夏文明的繁荣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上古时期分散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羌、东夷、北方戎狄和南方蛮夷地区的原始部族数量众多,并出现了一些占据不同地域的部族联盟。这些部族联盟或部落集团,最初都带有血缘性的特点。由于相互之间产生矛盾和发生战争的结果,造成了各部落集团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形成了规模更大也相对稳定的地缘性部族联盟。如传说中的共工九部和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黄帝六部,便都属于部族联盟。传说中的炎、黄部族联合集团,与蚩尤部落集团发生的战争,也属于这种性质,经过长达三年的战争才取得最终的胜利。由此而直接促使了地缘性部族联盟新的融合,促使了由华夏族向汉族的发展。炎帝和黄帝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虽然关于炎帝神农的传说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但采用图像的形式来描述炎帝神农的形象和事迹,则是到了汉代才大量出现的。我们在各地出土的汉代墓葬画像石上,就可以看到不少关于炎帝神农的刻画。如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石上就刻画了传说上古以来的帝王图像,其排列从右至左,炎帝神农排在伏羲、女娲、祝融之后,位列第四。图中的炎帝神农头戴进贤冠,双手执耜作翻地状,其左边隔栏上有题榜曰“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赈万民”。榜题文字因年代久远,有些已经漫漶,也有将“赈”字识认为“振”字的,如清代乾嘉时期冯云鹏、冯云鵷辑著《金石录》中有对嘉祥武梁祠西壁神农画像的临摹图,就是这样识读的。嘉祥武梁祠描绘的这些上古帝王图像,采用了连环画的形式,依据了传说中的一些典型特征,刻画的形象都比较庄重,洋溢着强烈的尊贵之气,充分突出了他们的创世伟绩与帝王身份。因为有榜题,对人物身份作了明确的文字说明,所以后人观赏这些上古以来的帝王图像时,可以辨认无误而不发生疑义。这些画像,不仅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汉代人们对上古帝王的想象,也充分表达了对神话传说的认可,说明当时对三皇五帝的尊崇已成为社会共识,这些画像便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黄剑华:炎帝神农的传说与汉代画像

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中的上古帝王像

黄剑华:炎帝神农的传说与汉代画像

对炎帝神农的描绘,嘉祥武梁祠画像突出了神农双手执耜教民耕田种谷的功绩。也有依据传说,突出表现神农遍尝百草播种谷物兼具农神与药神身份的。如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出土的一件汉代画像石上,画面上层刻画了两位神人坐在树下,皆披发草衣,跽坐于兽皮上,左边神人下有榜题“苍颉”,应与苍颉造字的传说故事有关。画面右边的神人,手持禾谷或草药,下面有榜无题,学者们大多认为其身份应是神农。传说苍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神泣;炎帝神农教民耕作时,也发生过天雨粟,所以汉代人将他们刻画在了一个画面中,并以手持禾谷为典型特征。

黄剑华:炎帝神农的传说与汉代画像

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出土炎帝神农与苍颉画像

黄剑华:炎帝神农的传说与汉代画像

炎帝神农与苍颉画像线描图

黄剑华:炎帝神农的传说与汉代画像

四川新津崖墓出土石函上刻画的神农与苍颉画像

类似的画像在四川新津崖墓出土的石函上也有刻画,整幅画面长217厘米,高66厘米,共刻画了7人,皆有榜题。中间为“孔子”问礼“老子”,右边为“东海太守”与“即墨少君”,左边刻画的就是“神农”与“仓颉”。画面中的神农一手拄杖,一手持禾谷或草药于口边,描绘的应是尝百草之状。仓颉坐于地上,也手持一物,与神农作相视状。将历史人物或传说故事采用组合的形式通过画面刻画出来,是各地出土汉代画像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四川新津崖墓石函上这幅对“神农”与“仓颉”的刻画,与山东沂南县北寨村出土的“仓颉”与“神农”画像,在表现技法上各有特点,而在内涵上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突出了神农手持禾谷或草药的典型特征,使人很容易识别神农的身份,并通过画面表达了对神农作为农神与药神的赞颂。

江苏省铜山县苗山出土的一件画像石上也刻画了炎帝神农形象,画面中炎帝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木锸。或解释为神农头戴帝王斜顶进贤冠,一手执耒耜,一手牵一凤凰。凤凰上面刻画一轮月亮,月中有玉兔与蟾蜍。凤凰下面刻画一头带翼衔灵芝草药的神牛,或称为衔草神兽。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不仅是“教民耕种”的农业始祖,同时也是遍尝百草为民医治疾病的创始人,这件画像也同样突出了神农的典型特征,以浪漫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对神农的传说作了生动的描绘。这幅画像还显示了汉代仙话的影响,描绘了一些当时非常流行的仙境景物,所以也有将此图名为“炎帝升仙图”的,认为刻画的是炎帝引凤升仙的情景。

黄剑华:炎帝神农的传说与汉代画像

徐州铜山县出土画像石上的炎帝升仙图

黄剑华:炎帝神农的传说与汉代画像

这些画像都充分表达了对神农的尊崇,揭示了有关神农的传说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同时也说明对神农的尊崇在两汉时期已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一种共识。因为中国是农业国,几千年来封建王朝都以发展农业为立国之本,所以对农神格外崇拜,也是符合国情的。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看,至迟在汉代已经有了专门祭祀神农的场所,如郑玄说的“土神庙”之类,并在传说神农诞生或活动过的地方设立“神农社”,以此来作为专门祭祀神农的场所。全国其他地方对炎帝的奉祀,主要是通过祭祀先农活动来进行的。此外还有对炎帝陵的祭祀,也备受重视。炎帝和黄帝是中华人文始祖,所以历代都非常重视对炎黄二帝的祭祀,这不仅强调了古代农业社会的重农思想,而且充分体现了传统悠久的尊祖敬贤思想。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炎帝神农和轩辕黄帝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无论是古史传说中黄帝作为北方黄河流域华夏族的首领,或是炎帝作为南方长江流域苗蛮族的代表,正是他们通过最早的部落联盟集团之间的相互融合,而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对炎黄二帝传说的记述,汉代以来历朝对炎黄二帝的祭祀,都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的由衷尊崇。现代各地对炎帝神农和轩辕黄帝的纪念活动,便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一种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隆重纪念炎黄二帝,将寻根问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也有利于团结全球的炎黄子孙,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也张扬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对当前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也会产生积极而长远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对古史传说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纪念炎帝和黄帝的丰功伟绩,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或用现实的眼光来看,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意义深远的事情。

黄剑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本文原载于《月读》2022年第6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