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鬧鐘響了,就該再睡一會兒

作者:備忘錄

這是不是每天早上起床時的你?

七八個鬧鐘叫不醒

鬧鐘的作用變成了

換一個姿勢繼續睡

鬧鐘響了,就該再睡一會兒

鬧鐘響了就起床

真的很反人類

每天早上鬧鐘叫不醒,日漸成了大家生活中的常态。2017 年的一項調查發現,賴床幾乎是一個普遍現象,将近 70% 的 20~29 歲的年輕人鬧鐘響了之後都不能立刻起床。近期發表在《睡眠研究雜志》的一篇文章也報告了 69% 的受訪者會使用“再睡一會”功能或設定多個鬧鐘。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是很難起床呢?

據了解,最常見的原因是“無法醒來/太累了”。每天白天的工作量已經讓人精疲力竭,晚上如果再加個班、熬個夜,身體和大腦就會超負荷運轉,幾個小時不夠睡。

其次,躺在被窩裡的感覺令人愉悅。同時包括“擔心醒不來”“需要更長的睡眠時間”“沒有起床動力”“睡眠不足”等,也是大家賴床的常見原因。

鬧鐘響了,就該再睡一會兒

鬧鐘響後再睡會兒

狀态更好

最新的科學研究發現,鬧鐘響後再賴會兒床、再小睡一會兒,可能對我們的身體更好。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研究團隊經招募後分組進行實驗,“小睡組”需要在起床前 30 分鐘設定第一個鬧鐘,接着每隔 9~10 分鐘鬧鐘響一次;“直接起床組”在鬧鐘響後立刻起床。

研究者發現,鬧鐘響後再小睡 30 分鐘能顯著改善認知能力,包括算數的速度、情境記憶和認知控制的能力。

鬧鐘響了,就該再睡一會兒

小睡組的運算能力、情境記憶以及認知控制水準在醒來 40 分鐘内得到了提高

小睡一會兒還會提高清晨皮質醇水準,讓人在起床後更加警覺,心情更加愉快。讓人擁有良好的心情,樂觀的态度,靈活的認知思維,再加上充足的精力。研究者解釋,人從睡眠到清醒狀态存在一個過渡期,這個過渡期被稱為睡眠慣性。在這段時間内,人們會經曆暫時的迷糊、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力下降,随着清醒時間的增加,這種狀态會逐漸消散。

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睡眠和清醒狀态下我們的神經活動存在很大差異,當進行狀态切換時可能會出現延遲。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一定時間的睡眠慣性可以讓我們在偶然醒來時快速入睡,幫助我們更好儲存體力,而 30 分鐘的賴床小睡時間可能有助于緩解睡眠慣性,并改善醒來後的認知功能。

鬧鐘響了,就該再睡一會兒

醒來後會立刻出現睡眠慣性(綠色線條),并在約半小時後消失

換言之,我們的身體需要緩沖的時間,鬧鐘響了再小睡一會兒,不僅能提升認知功能,調節皮質醇水準,還能保持更好的狀态和情緒。

如何“無痛”起床

根據實驗,可以設定 3 ~ 4 個鬧鐘,溫柔地叫自己起床。

第一個鬧鐘,盡可能輕柔一些,可以是 iPhone 的睡眠鬧鐘,音量循序漸進,旋律清新明快;可以是智能手表,用手腕上的震動喚醒;也可以是窗簾自動打開或者準備一個模拟日出光線的自然喚醒燈。

鬧鐘響了,就該再睡一會兒

千萬不要用 iPhone 鈴聲雷達,尖銳的音調生生把人吓醒,容易受到驚吓。每隔 9~10 分鐘再設定一次輕柔的鬧鐘,讓自己在最終清醒前再淺淺睡三次,以此減少被驚醒帶來的不适感,這樣更容易清醒。在起床的最後一個鬧鐘換一個同樣溫和的鈴聲,告訴自己真的要起床了。

如果擔心最後一個鬧鐘無法讓自己醒來,可以在最後給自己上點強度,比如,來個鬧鐘地毯,15 公斤以上,站立 10 秒鐘,鬧鐘才會停止;或者試試花式起床 App,定點拍照或者做算術題才能關閉鬧鐘。

編輯:李玲

資料:科普中國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