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顧農 | 魯迅提到的一篇“彈文”

顧農 | 魯迅提到的一篇“彈文”

顧農 | 魯迅提到的一篇“彈文”

《文選》書影。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二集·文壇三戶》一文中提到,《文選》裡“有一篇彈文,所彈的乃是一個敗落的世家,把女兒嫁給了暴發而又冒充世家的滿家子。”

此文乃是沈約(441-513)的《奏彈王源》(《文選》卷四〇)。這份彈文的緣起是門第很高的東海郯(今山東郯城)王氏的一個後代王源,不顧門第的差距,竟然把女兒嫁給社會地位甚低而相當有錢的滿家去做兒媳婦,到手一筆很厚的聘金(彩禮)。此事傳到給事黃門侍郎兼禦史中丞、吳興邑中正沈約的耳朵裡,他立即上了一篇彈劾的奏文,直接向皇帝打報告揭發此事,要求懲處王源,建議免去此人的官職,“置以明科,黜之流伍,使已污之族,永愧于昔辰,方媾之黨,革心于來日。”

古代的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中古時代“高門慎婚,婚者門第略相等”(王伊同《五朝門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0頁),否則就算是違規。沈約的彈文先講婚姻大事必須講究門第的大原則,接下來指出王源的嚴重問題道:

風聞東海王源,嫁女與富陽滿氏。源雖人品庸陋,胄實參華:曾祖雅,位登八命;祖少卿,内侍帷幄;父睿,升采儲閣,亦居清顯。源頻叨諸府戎禁,豫班通徹。而托姻結好,唯利是求。玷辱流輩,莫斯為甚。

下文揭露同他家結為婚姻的富陽滿璋之家,原非世族(士族),卻冒充是魏晉高官滿寵、滿奮的後裔,這種攀附完全靠不住:其先輩乃是倉庫管理者,隻是家裡比較有錢,為了同真正的高門東海王家結親,“下錢五萬,以為聘禮”,而王源财迷心竅,同意這門婚事,還用所得聘金的一部分為自己納妾。沈約指出:“王滿連姻,實駭物聽”,“豈有六卿之胄,納女于管庫之人?”王源無恥地違背了等級制度的原則,影響極壞,不可接受。彈文寫得義正辭嚴。問題捅到了最高層,王源的官位肯定是保不住了。

這樣的事件現在很難了解,王、滿兩家自願結親,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即使其中有些錢财上的交易,人品行為皆不免低俗,也同外人無幹,并沒有觸犯法律,何勞沈約彈劾?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那時的道德和禮法,九品中正制仍在執行,沈約既是吳興邑中正,又是負責官員監察的禦史中丞,他有權檢舉違背九品中正制的士人和官員,并建議給予他們恰如其分的懲處。史稱“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權歸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為之,以定門胄,品藻人物。晉、宋因之,始尚姓已。然其别貴賤,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時有司選舉,必稽譜籍,而考其真僞。”(《新唐書·儒學傳·柳沖傳》)所謂“選舉”指選士舉官,提拔人才之前必須查明其祖宗幾代,看是世族還是庶族,厘清等級,以便安排;各州郡中正對于世族的婚姻也有監察之權。

顧農 | 魯迅提到的一篇“彈文”

王肅在經學史上擁有很高的地位。

“婚”與“宦”乃是社會生活中最大的兩件大事,總會有些大原則在管着。九品中正制後來雖然行不通了,但血統論卻仍然橫行。

王源的曾祖王雅(334-400)乃是東晉的高官,《晉書》卷八三有傳,略雲:

王雅字茂達,東海郯人,為衛将軍肅之曾孫也。祖隆,後将軍。父景,大鴻胪。雅少知名,州檄主簿,舉秀才,除郎中,出補永興令,以幹理著稱。累遷尚書左右丞,曆廷尉、侍中、左衛将軍、丹陽尹,領太子左衛率……遷領軍、尚書、散騎常侍,方大崇進之,将參副相之重,而帝崩,倉促不獲顧命。雅素被優遇,一旦失權,又以朝廷方亂,内外攜離,但慎默而已,無所辯正。雖在孝武世,亦不能犯顔廷争,凡所謀谟,唯唯而已。尋遷左仆射。隆安四年卒,時年六十七。追贈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長子凖之,散騎常侍。次協之,黃門。次少卿,侍中。并有士操,立名于世雲。

由此可以畫出一個王源的世系來:

王肅——王隆——王景——王雅——王少卿——王睿——王源

王雅的幾代子孫:王少卿、王睿、王源,雖然仍在官場厮混,各有頭銜,但已漸趨式微,故爾正史皆無傳,而如果從王肅再往上追溯,則又可以了解該家族更多的光榮史。《三國志·魏書·锺繇華歆王朗傳》載:“王朗,字景興,東海郯人也。”其人在東漢末年至曹魏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活動多時,同曹操、曹丕、曹叡幾代上司人關系密切,行政地位很高,且頗有著述,“著《易》《春秋》《孝經》《周官》傳,奏議論記,鹹傳于世。” 王朗(156?-228)之子王肅(195-256)更是一時的學術權威,《三國志》本傳(附于王朗之後)載:

初,(王)肅善賈(逵)、馬(融)之學,而不好鄭氏(玄),采會同異,為《尚書》、《詩》、《論語》、三《禮》、《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傳》,皆列于學官。其所論駁朝廷典制、郊祀、宗廟、喪紀、輕重,凡百餘篇。

王肅在經學史上擁有很高的地位。但王家的儒學傳統隻維持了兩代就中斷了。

東海王家這樣一個源遠流長的士族,在王雅以後漸漸走了下坡路,到了王源這一代更淪落到不講“士操”、嫁女不考慮門戶隻想多弄彩禮的地步,簡直像個市儈,沈約實在難以容忍,于是特别打報告予以彈劾。

講究門第的傳統由來已久,到齊梁時代仍然非常強大。中國人的等級觀念實為陳年老病,誠如魯迅所說:中國古代的傳統觀念是“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淩虐,但也可以淩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級一級的制馭着,不能動彈,也不想動彈了”(《墳·燈下漫筆》)。要深入了解中古文學,更加非注意其中的等級觀念不可。瞿秋白在說起文學史問題時,曾特别強調“要注意等級制度在文學内容上的反映”(《關于整理中國文學史的問題》,《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三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81頁)。我們一定不要忘了這一條。

顧農

責編 劉小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