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警告!這本書會讓你熟悉的曆史記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作者:東籬
警告!這本書會讓你熟悉的曆史記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李曉鵬的《帝制與盛世:漢唐明的時代:公元1500年之前》是一部争議很大的作品。

喜歡的特别喜歡,不喜歡的特别不喜歡,都因為一個共同的原因——作者的很多觀點都極具颠覆性。

比如,那讓後世文人仰慕無比的“魏晉風度”,不過是權貴階層生活糜爛的産物?

比如,《資治通鑒》裡漢文帝“輪台罪己”的故事裡有司馬光出于某種政治目的的虛構成分?

又如,朱元璋才是曆史上最徹底的反腐鬥士?

再如,大明設立“東廠”“西廠”有很重要的意義,權宦汪直其實是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人才?

還有,“昏君”朱見深和“明君”朱佑樘父子,誰才是真正的賢君?

……

毫不誇張地說,這本書會讓你原本熟知的曆史記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而且你還會發現,不管作者抛出的結論有多雷人,但不得不承認人家分析得有理有據頭頭是道。

作者的汪洋恣肆,以專業的學術研究看來,或許有失嚴謹,甚至部分細節有待商榷。(如第52頁說元朝“隻持續了98年”53頁又說“隻有100多年的國運”,又如朱元璋廢除丞相職位,第61頁說是“案發之後第二天”,第82頁則說“殺掉胡惟庸的第二天”——胡惟庸這樣的重臣,不至于案發就殺掉吧?)。

但作為普通讀者,閱讀這樣的作品,比“真相”更重要的,是作者啟示了我們:無論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到完全不一樣的面目,古人故事如此,今人時事亦如此。

警告!這本書會讓你熟悉的曆史記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作者創見太多,難以備述,僅以汪直和他的“西廠”略作分享。

對于從小看港台武俠影視劇作品的我們這代人而言,“東廠”“西廠”幾乎就是惡勢力的代表,為首的“督公”更是窮兇極惡,每次都是英雄俠客打怪更新路上的終極BOSS。

但李曉鵬在一通詳盡的分析之後,很明确地告訴我們:

開國之後,朱元璋當了10多年皇帝,慢慢發現文官集團太腐敗,靠不住,于是建立了錦衣衛;等朱棣上台,發現錦衣衛也容易跟文官集團走得比較近,也不是很靠得住,又另外建立了東廠;到了朱見深時代,太監們也跟貪腐集團同流合污了,于是又不得不挑選最親信的太監來另外成立西廠。這已經是皇帝與官僚集團較量的第三個回合了。

仔細想來,似乎真是這麼回事兒。

而朱見深最親信的這個太監,便是汪直。

警告!這本書會讓你熟悉的曆史記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汪直進宮時最多隻有4歲,被配置設定去伺候剛剛經曆了喪子之痛的萬貴妃,這個聰明伶俐的小男孩,很快就得到了寵愛,某種程度上甚至被皇帝和萬貴妃當親兒子來養。

不滿14歲的汪直被皇帝委以重任,也完全不負厚望,他誰的面子都不給,“收拾的都是一般人得罪不起的皇親國戚、權勢太監、高官子弟”。

所謂“宦官專權”的真相其實是:汪直和他的西廠隻有偵查、逮捕、審訊的權力,審判和定罪要經過三法司,最終處理決定是皇帝拍闆,“宦官隻是皇帝監察百官的工具,而不能架空皇帝的權力。”

對于那些德才兼備的人,即便對汪直不怎麼友好,甚至惡言辱罵,他依然能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薦,最明顯如秦纮和楊繼宗。

他甚至還有統帥三軍出征遼東并打了勝仗的功勞,但他的晚景,卻甚是凄涼。

并且,在《明史》裡,他和朱見深都被寫得一塌糊塗。

作者一語道破其中玄機:傳統文人具有“一種反宦官的非理性狂熱”,隻因對他們身體殘缺的偏見,“不管他做的事情是好是壞,文官集團都不會接納他”。

警告!這本書會讓你熟悉的曆史記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盡管書名是“漢唐明的時代”,但整本書的重心都放在了明朝(這也是不少讀者诟病之處)。

其實,這正是作者觀點的凸顯,因為整本書裡一個至為重要的觀點就是——那些掌握着曆史書寫權力的儒家士大夫,筆下的文字往往并不那麼客觀,“他們有時會濫用這種權力”,《資治通鑒》如是,《明史》更如是。

但時間越是久遠的朝代,這種被扭曲或被篡改的痕迹,能進行充分考證的可能性就越小。

相反,明朝的史料被保留下來的就比較充分,除了最重要的《明實錄》,還有大量朝臣的個人回憶錄、宮廷檔案等等。

“那些在《明史》中被大力稱頌的人物,他們似乎并沒有幹出多少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而那些敢于對天下、國家負責任的官員,敢于得罪人的官員,敢于整肅官僚集團、整肅權貴集團的官員,不少都被醜化成奸臣”。

這樣的結論有些觸目驚心——若大明如此,那往前的朝代呢?

當然,必須要說,就按照作者的觀點推論,既然《明史》的記錄不一定符合事實,那麼作者所采用的其他材料,未必就沒有書寫者的主觀成分在裡面。

那,問題就來了——什麼才是我們的“曆史”呢?

警告!這本書會讓你熟悉的曆史記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作者的核心結論在全書最後一章。

通過對比中國曆史抵制時期的三段“盛世”:昭宣中興、開元盛世、永樂盛世,作者發現其中一個明顯的共同點——“在這些偉大的盛世開啟之前10年左右,都出現過最高上司人對官僚體系進行極為嚴厲的整肅”。

那些締造了“盛世”或者說為盛世打下重要基礎的人,恰恰因為對官僚集團尤其是書寫曆史者的無情,呈現給後人的形象往往不及那些給他們高工資讓他們過舒坦日子的“仁君”。

“盛世之前,必有雄主”,作者關于盛世的闡述已然精彩如斯,那他又是如何看待帝制時期的另一面——衰落——的呢?

聽聞本書姊妹篇《巨變與突圍》已經上市,迫不及待想一睹為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