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警告!这本书会让你熟悉的历史记忆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作者:东篱
警告!这本书会让你熟悉的历史记忆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李晓鹏的《帝制与盛世:汉唐明的时代:公元1500年之前》是一部争议很大的作品。

喜欢的特别喜欢,不喜欢的特别不喜欢,都因为一个共同的原因——作者的很多观点都极具颠覆性。

比如,那让后世文人仰慕无比的“魏晋风度”,不过是权贵阶层生活糜烂的产物?

比如,《资治通鉴》里汉文帝“轮台罪己”的故事里有司马光出于某种政治目的的虚构成分?

又如,朱元璋才是历史上最彻底的反腐斗士?

再如,大明设立“东厂”“西厂”有很重要的意义,权宦汪直其实是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人才?

还有,“昏君”朱见深和“明君”朱佑樘父子,谁才是真正的贤君?

……

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会让你原本熟知的历史记忆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而且你还会发现,不管作者抛出的结论有多雷人,但不得不承认人家分析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

作者的汪洋恣肆,以专业的学术研究看来,或许有失严谨,甚至部分细节有待商榷。(如第52页说元朝“只持续了98年”53页又说“只有100多年的国运”,又如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第61页说是“案发之后第二天”,第82页则说“杀掉胡惟庸的第二天”——胡惟庸这样的重臣,不至于案发就杀掉吧?)。

但作为普通读者,阅读这样的作品,比“真相”更重要的,是作者启示了我们:无论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完全不一样的面目,古人故事如此,今人时事亦如此。

警告!这本书会让你熟悉的历史记忆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作者创见太多,难以备述,仅以汪直和他的“西厂”略作分享。

对于从小看港台武侠影视剧作品的我们这代人而言,“东厂”“西厂”几乎就是恶势力的代表,为首的“督公”更是穷凶极恶,每次都是英雄侠客打怪升级路上的终极BOSS。

但李晓鹏在一通详尽的分析之后,很明确地告诉我们:

开国之后,朱元璋当了10多年皇帝,慢慢发现文官集团太腐败,靠不住,于是建立了锦衣卫;等朱棣上台,发现锦衣卫也容易跟文官集团走得比较近,也不是很靠得住,又另外建立了东厂;到了朱见深时代,太监们也跟贪腐集团同流合污了,于是又不得不挑选最亲信的太监来另外成立西厂。这已经是皇帝与官僚集团较量的第三个回合了。

仔细想来,似乎真是这么回事儿。

而朱见深最亲信的这个太监,便是汪直。

警告!这本书会让你熟悉的历史记忆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汪直进宫时最多只有4岁,被分配去伺候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的万贵妃,这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很快就得到了宠爱,某种程度上甚至被皇帝和万贵妃当亲儿子来养。

不满14岁的汪直被皇帝委以重任,也完全不负厚望,他谁的面子都不给,“收拾的都是一般人得罪不起的皇亲国戚、权势太监、高官子弟”。

所谓“宦官专权”的真相其实是:汪直和他的西厂只有侦查、逮捕、审讯的权力,审判和定罪要经过三法司,最终处理决定是皇帝拍板,“宦官只是皇帝监察百官的工具,而不能架空皇帝的权力。”

对于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即便对汪直不怎么友好,甚至恶言辱骂,他依然能在皇帝面前极力推荐,最明显如秦纮和杨继宗。

他甚至还有统帅三军出征辽东并打了胜仗的功劳,但他的晚景,却甚是凄凉。

并且,在《明史》里,他和朱见深都被写得一塌糊涂。

作者一语道破其中玄机:传统文人具有“一种反宦官的非理性狂热”,只因对他们身体残缺的偏见,“不管他做的事情是好是坏,文官集团都不会接纳他”。

警告!这本书会让你熟悉的历史记忆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尽管书名是“汉唐明的时代”,但整本书的重心都放在了明朝(这也是不少读者诟病之处)。

其实,这正是作者观点的凸显,因为整本书里一个至为重要的观点就是——那些掌握着历史书写权力的儒家士大夫,笔下的文字往往并不那么客观,“他们有时会滥用这种权力”,《资治通鉴》如是,《明史》更如是。

但时间越是久远的朝代,这种被扭曲或被篡改的痕迹,能进行充分考证的可能性就越小。

相反,明朝的史料被保留下来的就比较充分,除了最重要的《明实录》,还有大量朝臣的个人回忆录、宫廷档案等等。

“那些在《明史》中被大力称颂的人物,他们似乎并没有干出多少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而那些敢于对天下、国家负责任的官员,敢于得罪人的官员,敢于整肃官僚集团、整肃权贵集团的官员,不少都被丑化成奸臣”。

这样的结论有些触目惊心——若大明如此,那往前的朝代呢?

当然,必须要说,就按照作者的观点推论,既然《明史》的记录不一定符合事实,那么作者所采用的其他材料,未必就没有书写者的主观成分在里面。

那,问题就来了——什么才是我们的“历史”呢?

警告!这本书会让你熟悉的历史记忆变得模糊不清,甚至面目全非。

作者的核心结论在全书最后一章。

通过对比中国历史抵制时期的三段“盛世”:昭宣中兴、开元盛世、永乐盛世,作者发现其中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在这些伟大的盛世开启之前10年左右,都出现过最高领导人对官僚体系进行极为严厉的整肃”。

那些缔造了“盛世”或者说为盛世打下重要基础的人,恰恰因为对官僚集团尤其是书写历史者的无情,呈现给后人的形象往往不及那些给他们高工资让他们过舒坦日子的“仁君”。

“盛世之前,必有雄主”,作者关于盛世的阐述已然精彩如斯,那他又是如何看待帝制时期的另一面——衰落——的呢?

听闻本书姊妹篇《巨变与突围》已经上市,迫不及待想一睹为快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