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代松:加快培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質生産力

作者:新湘評論
胡代松:加快培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質生産力

·

加快培育文化與科技

融合發展的新質生産力

胡代松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當今時代,随着ChatGPT、Sora等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火爆全球,科技進步對文化創新的驅動作用越發顯著,文化和科技的碰撞為文化繁榮發展創造了新方向和新業态,湖南應發揮自身優勢特點,加快培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質生産力,為加快實作“三高四新”美好藍圖提供動力源泉。

湖南培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質生産力具有良好基礎和突出優勢。一是産業發展強勁有力。近年來,湖南不斷擴大文化産業有效投資,通過将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轉換為高附加值的文化創意園、文旅線路、文創産品,開發湘繡等非遺文化衍生品,依托“視訊超算”實作音視訊産業工業流水線式大生産,憑借高品質綜藝節目制作經驗實作文化産品制作模式出海等,激發文化消費潛能,2023年文化産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為5.28%,為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奠定了産業基礎。二是科技實力較為雄厚。湖南牢記囑托,積極推進具有核心競争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建設,通過建設長沙全球研發中心城市,打造馬欄山數字文化産業叢集,引入華為等頭部科技企業,啟動實施“數字馬王堆”項目,将湖南博物院打造成“世界最亮眼的數字博物館”等,推動文化生産力不斷提質增效,建設“文化+科技”标志性工程取得“亮眼”成績,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不斷出新出彩。三是體制機制守正創新。湖南緊盯制約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在進一步加大政策資金保障力度的同時,将科技項目形成機制由過去的“海選”模式,轉變為對湖南特色産業和急需項目有針對性地“揭榜挂帥”“軍令狀”等模式,以戰略支援、政策扶持、項目帶動等舉措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體制機制改革路徑,通過下放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排程權,直接遴選确定高層次人才等手段,不斷為發展新質生産力解除瓶頸制約。

胡代松:加快培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質生産力

立足新起點,面向新未來,湖南應通過激發更多符合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湧現,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和營商環境,對接融入國家區域戰略關聯發展,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質生産力,回應“經濟大省真正挑起大梁”的期許,奮力推動湖南高品質發展。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産力相适應的新型生産關系。生産關系必須與生産力發展要求相适應,打開視野培育發展新型生産關系至關重要。探索建立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試驗田”,推進湘商回歸,着力培育本土優質企業。創新要素配置設定方式,形成鼓勵專利、技術、智力等要素參與配置設定的機制,對高端文化科技融合企業和人才實施大幅降稅優惠,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軟環境。建構文化科技融合的架構體系和制度規範,扭轉不合理政績觀,建立健全研發容錯糾錯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結合建設改革開放高地3個标志性工程,打造湖南對外産業鍊合作承載區,進一步完善要素保障,提高“一帶一路”經貿合作能級和品質,加快推動“文化湘品”出海,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及時應用科技創新成果,打造具有國際競争力的數字産業叢集。科技創新成果的數字化應用是促進産業發展、催生産業新業态的重要力量,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要素。圍繞發展新質生産力布局産業鍊,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把湖南廣電打造成國有超級平台,擦亮“湖南廣電”品牌,集中力量招大引強、培優育強,引導入駐企業向企業總部、利潤中心轉型。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布局建設未來産業,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促進音視訊産業生産和傳播現代化,通過提升自研能力、打造自主技術“底座”、推廣自主産品、建構産業生态等措施,将音視訊産業叢集打造成5000億級規模的“國家隊”。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現代化管理模式、生産方式、傳播路徑,促進傳統内容創作者向高新創意人才轉型,以組織結構、組織方式的轉型推動産業更新,推出更多如《問蒼茫》等優秀紅色劇集。

加強原創性、颠覆性科技創新,形成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優質動能。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創新成果是湖南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關鍵所在,必須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要将馬欄山視訊文創産業園打造成“承載新基建、探索新融合、重構新内容、引領新發展、展示新形象”的主陣地,促進原創性、颠覆性創新成果湧現。建好湖南特色文化“新基建”,通過加大資金保障、項目支援、産業配套等方面政策支援力度,做好“雲網算”新基建,充分運用XR、VR、AR等技術推動音視訊産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更新,促進智能、互動等消費新模式發展,增強文化科技融合突破的勢能。突出前沿技術的引領作用,通過智譜清言等國産生成式人工智能及Gemma等國外開源大模型,在個性化推薦、自動化内容生成、智能化後期剪輯制作、智能版權保護與内容監管等方面提高文化産業生産效率,創新文化産品傳播方式。

延攬世界文化科技人才,激發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最活躍因素。人才是創新的基礎,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必須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充分認識和尊重人才的價值和作用。把握全球研發中心再布局的曆史機遇,推進科技創新高地建設的标志性工程建設,以長沙打造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為依托發展新質生産力。夯實人才隊伍建設基礎,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定、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健全完善要素參與的配置設定機制,展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資料等生産要素活力,讓人才願意來、留得下。

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的生态,以文化科技融合發展賦能湖南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是新質生産力的展現,必須以科技和文化創新深度融合為抓手,打造數字資産流通生态,提升産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水準,實作産業體系轉型更新。深化投融資方式改革,活躍“文化智造”企業“産融”環境,鼓勵資本市場、文化産業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商業銀行、民營或個人資本等投資主體合理入場,滿足從領軍企業、高潛力企業到中小企業、初創企業等的多元度融資需求。重視成果轉化,加快制定出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政策措施,解決“不敢轉、不會轉、不會接”等難題,孵化更多文化創意項目“金點子”,提升科技創新質效,将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創新成果盡快轉化為新質生産力。(作者系湖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

選自《新湘評論》2024年第6期

一審:陳家琦

二審:吳 金

三審:張勤繁

掌上閱讀黨刊

《新湘評論》

2024年第6期

點選封面

進入電子刊

胡代松:加快培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質生産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