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到中年:富養自己,放養伴侶,散養孩子

女到中年:富養自己,放養伴侶,散養孩子

人身上所有的焦慮和戾氣,都是被虧待出來的。

媽媽們,懂得認真愛自己,好好的富養自己,這樣你會得到更多的善意和愛意。

作者 | 安娜貝蘇

知名部落客PAPI醬曾在一檔節目中,做出過一個人生排序:

第一是自己,其次是伴侶,然後是孩子和父母。

這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的争議。

很多人不了解,覺得她太自我、不孝順、沒有責任心。

可人到中年,我才發現她的這種自私,才是真正負責任的表現。

黑塞曾講:無法自愛就無法夫妻。

女到中年,事業家庭一肩挑,柴米油鹽瑣事纏。

我們無法擺脫現實的桎梏,卻可以将目光聚焦自身,先劃好自己的槳,再當那渡人的船。

女到中年:富養自己,放養伴侶,散養孩子
女到中年:富養自己,放養伴侶,散養孩子

富養自己:

你先愛自己,别人才會來愛你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

組建家庭,成為母親,到底意味着什麼?

有人說,是從此失去完整的睡眠,整日圍着孩子和竈台轉,變得憔悴疲憊;

是日複一日被瑣碎消磨,早已忘了曾經的自我和當初的夢想。

成為母親以後,要養家,要顧娃,我們把所有的愛和關注都給了家人,卻唯獨忘了好好愛自己。

認識一位媽媽,常年穿着破舊褪色的衣服,吃飯時永遠最後一個上桌,買東西先顧孩子,旅遊時優先考慮丈夫的好惡。

到最後孩子被她養得驕縱跋扈,老公也拿她當免費的老媽子使。

常年窮養自己,她的嘴是下撇的,頭發是枯黃的,臉上寫滿委屈,脾氣也是一點就着。

作家蘇芩曾說:人身上所有的焦慮和戾氣,都是被虧待出來的。

一個内心匮乏,沒有好好關照自己的母親,就像一輛油箱已經空了的車子,無論你如何使勁踩油門,都是徒勞無功。

女到中年,永遠不要等别人來斟滿自己的杯子。

我們将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滿,心滿意足、幸福快樂了,才能溢出幸福給家人。

從今往後,把傾注到孩子身上的精力,留一點來愛自己,把投射到家庭中的期待,留一些去成全自己。

你可以培養一些業餘愛好,插花、畫畫、瑜伽,去學習一門新技能。

當你學會富養自己,你會發現,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生活也會明朗可愛。

女到中年:富養自己,放養伴侶,散養孩子
女到中年:富養自己,放養伴侶,散養孩子

放養伴侶:

降低期待,指望别人不如寄望于自己

心理咨詢師曾奇峰曾接待過一位男性來訪者。

來訪者痛苦地表示:自己所有的挫敗感都來源于自己的妻子。

妻子要求他既要忙事業更要顧好家庭。平日說話裡有八句都是在數落他,似乎永遠都對他不滿意。

一開始他會回擊,可時間長了就隻想沉默,他不想跟妻子溝通,不想回家,兩人的關系也搖搖欲墜。

這個妻子,像極了曾經的我們。

我們或多或少都在感情中索取過、期待過。

希望伴侶事無巨細地照顧我們,能讀懂我們的每一個想法,希望他功成名就,又希望他照顧家庭……

可索取越多,期待越高,婚姻就越是岌岌可危。

從青蔥歲月走到人生半程,我們明白了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完全滿足另一個人的需要。

我們會在與生活的無數次碰撞中,了解了生而為人的無奈和局限,減少對伴侶的苛求。

我們會在希望、失望、希望再失望的過程中逐漸看清:與其對别人抱有期待,不如寄望于自己。

就像《人間值得》的作者中村恒子。

曾經她的丈夫不求上進、嗜酒成性,對孩子不聞不問。

還愛在外面請客,花錢如流水,導緻生活總是捉襟見肘。

她哭訴、抱怨、喋喋不休地數落丈夫,可丈夫卻對她更加厭煩,還開始夜不歸宿,在外債台高築。

她對丈夫死了心,出去找了份工作。

職場競争激烈,她上班時不敢分神,下了班還要繼續學習。

當她把投射在丈夫身上的期待用于自我提升,她反而發現了丈夫身上的優點,婚姻生活也變得和睦起來。

可能有人覺得,恒子的做法是不得已而為之,是對婚姻的妥協、對生活的隐忍。

我卻覺得,這是一份莫大的勇氣。

就如鄭淵潔所講: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意味着把失望留給自己。

降低對伴侶的期待,意味着自我負責,意味着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動權。

也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在變幻的世界活得飒爽生姿。

女到中年:富養自己,放養伴侶,散養孩子
女到中年:富養自己,放養伴侶,散養孩子

散養孩子:

無條件接納孩子,才能真正成就孩子

清華大學教授彭凱平曾說:這個社會最容易讓人引起焦慮的地方,教育是其中之一。

而承擔了大部分教育職責的媽媽,更容易陷入焦慮之中。

這些年,因為“雞娃”引發的悲劇層出不窮。

南通一位單親媽媽逼迫12歲女兒學大學英語,稍有不滿意就是一頓毒打,甚至用燒熱的鍋鏟将女兒右臉燙傷。

《人物》雜志報道過一個案例,孩子在國中時被确診重度抑郁和雙相情感障礙,一度想要自殺,原因就是母親長期的高壓與控制。

母親為孩子鞠躬盡瘁,雞娃雞到最後,卻兩敗俱傷,實在令人唏噓。

也許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事實:

無論你多麼熱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可能他最終的歸宿都是無名之輩。

作家的兒子長大不一定能成為作家,學霸父母也可能養出學渣孩子。

教育,時間是不可逆的,結果是不可測的。

我們能做的,不是強行要求孩子按我們設定的路線按部就班,而是在他成長的路上,盡可能給予指引、支援,幫他找到自己的熱愛。

李玫瑾教授女兒上學時滿分120分的數學,隻考了15分,但這并不妨礙她考上藝術類院校,成為一名音樂老師。

好的教育,是媽媽做“園丁”,而非“木匠”。

前者以孩子的習性為主,不過分幹預。

後者以自己的标準和要求為重,步步改造孩子。

學會散養孩子,不控制,不幹涉,隻提供孩子自由生長的土壤。

讓花成花,讓樹成樹,既是解脫孩子,也是成全自己。

女到中年:富養自己,放養伴侶,散養孩子

電影《一代宗師》裡,宮二小姐講:

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

這其實也是女到中年修行的三重境界。

見自己:去探索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學會自愛;

見天地:去認識一些客觀規律,知道生而為人都有自己的缺陷,不再強迫控制。

見衆生:完成與伴侶、孩子的分化,真正将他們視作獨立的個體去看見、去尊重。

點個贊吧,願到中年的你,學會降低期待,寵愛自己,善待家人,活得通透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