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作者:中華網山東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春來 宜歸鄉

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策劃

馬剛

特邀參展藝術家(按姓氏拼音為序)

陳 铎 陳 航 方向軍 高海軍

孔戈野 李福岩 李 俊 劉 堅

莫曉松 甯 強 任惠中 孫 劍

王 兵 王爾義 王輔民 王 見

邢慶仁 薛從倫 由旭聲 張萬淩

張文平 趙 星 鄒曉萍 周一新

主辦

蘭州财經大學西北中國畫研究院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新禧将近 鄉情漸濃

錦時築夢 順頌時宜

向西北走去,眼見山間明月,耳聽原上風嘯。大漠沙如雪,喚遊子憶鄉土;好景同春至,引世人思鄉情。如果說藝術家的創作裡總會有一種基因,家鄉永遠是成長經曆中最深刻的篇章。時代的藝術标記和共有的文化記憶,維系着遊子的鄉愁與敬意。鄉土、鄉音、鄉情無限包容着“出走”的遊子,尋訪藝術精神,覓渡生命華彩,這是對故土及其星日流轉的時光映射。

據此,西北中國畫研究院特别策劃,邀請二十餘位“離鄉”的藝術家舉辦“春來,宜歸鄉”雲上藝展。他們在多年和多元的探索後,形成各自的藝術理念和語言方式。再次相約,他們将記憶與現實,化為真實又遙遠的情愫,在西北的大地上循環與回響。

——編者按

援疆随記

——行走絲路與中國畫思考

多年行走于絲路,考察與感受曆史久遠的中西文化互鑒——恰當地說是“中外文化互鑒”更為貼切,其中并不隻是簡單的“西方”,權以此說——每每想以第三者視角思考中國畫相關問題。援疆之機,更駐足與反複考察絲路南道遺迹,常有雜想泛起,時而清晰,時而狐疑,故記諸楮冊,随記一時心迹。

關于中國畫的當代發展及中國畫家的視點與立場,筆者主張“民族性的堅守又不樹敵于多元”的基本秉持,并認為這正是今天中國畫家不可回避且必須擁有的一種“才能”。東西方藝術是否存在鴻溝?是否隻能是非此即彼?筆者贊成“民族性的堅守”,必然認為其二者存在着區分,而且必須厘清這樣的差異性;同時亦主張“不樹敵于多元”則是認為不要簡單地将二者泾渭兩殊。

曆史地看,東(中)西方在藝術上的交融與互鑒由來已久,這在敦煌壁畫中即很顯著。就技法而言,中國早期山水畫有勾無皴,其後陰陽分染及各類皴法的背後也不能說與西來的“凹凸法”毫無關聯,如早期人物畫家張僧繇的凹凸畫法索其源即吸收于希臘化時期的犍陀羅藝術,“曹衣出水”亦然;克孜爾千佛洞壁畫中人物造型亦與摩尼教繪畫有互相的影響,絲路南道中佛教繪畫遺存也有相類的痕迹;“談空空于釋部,核玄玄于道流”,在傳統中國文化的結構中,道、釋、儒三家文化因子占有着相當的比重,傳統中國畫家作為傳統文化統緒中的群體,其深層的精神築基也難以例外,唐、宋、元、明、清各代諸家便多如是,而“釋”亦是外來因子,董其昌《畫禅室随筆》亦離不開“釋”的因緣,總之絕對封閉而孤立的中國文化或很難存在,總是随着時代的演進不同文化之間不斷互相影響——-當然最終總是讓新的文化因子恰當地融入到某一特定的文化族群的文化之中。 不過重要的是在這其中要辨明“民族性”或“中國性”的某種傾重,而這是個極複雜的問題,就中國畫而言,筆者也隻能勉強為述,諸如重“天人”修積,諸如重“意象”體味,是以有“含道應物”“澄懷味像”;重詩境與畫境的“因心”同質,是以有“因心造境”(神先形後,因神生形);尤其是重“筆”的“作用”過程對畫者生命屬性的暗喻以及對造化萬物之“道”的釋義,是以有“書畫齊理”,是以有“道技”之論,,是以有“筆墨”。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引申,将“書法”精神與美學原則作為“中國性”藝術的解語,于是萬法自釋,自能了解“筆墨”何以自彰而無須“傳物”(不止于傳物);我們更能知曉“以線造型”更在“線”摒棄其功能(造型)之後的自身意蘊……

自上世紀前半葉對中西藝術關系的争論,今天似乎仍在延續,對于中國畫未來發展的擔憂尤其突出于是否能或是否要堅守“中國性”,對該問題的回答也總是一種紛繁不清的狀态:有堅守甚至固守者,有堅守而求拓展,有直面生活另尋新境者、有以西融中者,有勇于實驗新法者,還有試圖以西代中者,凡此種種。數十年來的争論與探索,似答案又漸趨明朗,卻又似乎于今日争之愈烈:堅守者如張爰、謝稚柳、吳湖帆……諸先生,更有堅守中求得新發展之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陸俨少、傅抱石……諸先賢;也有重視時代生活表達如石魯先生、李可染及嶺南諸家;以西化中如以林風眠、徐悲鴻、吳冠中諸先生;實驗新法有劉國松先生一馬當先;以西代中者,如當代水墨者流,抑或今日展場中亦不乏此一類——特别需要讨論的是:當代以“展場”為中心的中國畫呈現方式無疑是中國畫“于今日争之愈烈”的主要誘因,展場的“擂台”屬性注定了畫者在作品外的用功多于作品内,即一種對作品外在視象上的留意,這種留意已顯然大于作品内涵的經營,展場中畫面“搶眼”成為首要,畫境“直白”成為先決,于是直接影響着畫面造型與造境,一方面造型普遍向仿真性與制作性貼近,另一方面這樣的結果還更多用心于“填充”一種為“搶眼”而預先設計的“形式空格”,以至于其内容表達幾與“形式”無關;而富于民族審美特質“迂回厚味”的詩性表達,以及繪畫過程中與畫者生命律動相共振的一以貫之的“書寫”漸已遠離;與此同時,似乎中國畫教學也在不自覺中受到以“參展”作為終極價值的誘導,甚而形成“急功”的教學模式,“參展”即是成果的達成……

因于此,當下有識之士呼籲對中國畫傳統的回望,呼籲一改“展覽體”積習,呼籲“寫意”的回歸,呼籲“中國性”的重樹,更呼籲圍繞“毛筆”所建構的中國書畫審美諸範疇的再讨論。筆者是以提出“民族性的堅守又不樹敵于多元”的立場,亦是筆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與淺見,筆者仰慕前輩的執心“堅守”,更感佩與贊崇“以西融中”甚而“化中”的勇氣與開拓,卻不屑于“以西代中”的魯莽與寸見。筆者看來對于時代的變化我們每一位中國畫家都必須面對,一味沉溺于“美好的往惜”,沉溺于疎林高士、孤松殘亭——一種經典之美,但卻需要今天的畫家直面時代去拓展更廣闊的審美疆域,惟古是尊,必然陷于蒼白。然而雖“不惟古是尊”,而“惟古是尊”卻又是治藝的前提與理路,于是今天的中國畫家要有大的作為,必然在一種沖突的糾葛中實作中國畫藝術的真正探索,守之以“中”,不失于“中”是必要的前提;中西修積,中西融鑄卻是必須的能力;留心諸藝,應接多元是必然的境遇,故筆者要說這種對看似兩難甚至多難的複雜駕馭,正是當代中國畫家不能不面對的迷局和必須擁有的一種“傑出”才能,沒有它法,是是以當代畫者芸芸而其成者鮮與寡——高原與高峰說。

(文/陳航)

陳航|作品賞析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北疆日記

50X50cm

2022年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北疆日記

50X50cm

2022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南疆日記

50X50cm

2022年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南疆日記1

50X50cm

2024年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南疆日記2

50X50cm

2024年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南疆日記3

50X50cm

2024年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甘青日記1

50X50cm

2022年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甘青日記2

50X50cm

2022年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西蜀日記1

50X50cm

2021年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西蜀日記

50X50cm

2021年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大巴紮

190X120cm

2018年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岡仁波齊

190X120cm

2017年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阿裡

190X120cm

2017年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三危清寂

300X210cm

2023年

(來源:蘭州财經大學西北中國畫研究院)

畫家簡介

陳航應邀參展“春來,宜歸鄉——2024年度主題系列作品邀請展”

陳航,筆名子蒙,現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師從章祖安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會員;重慶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團委員,重慶市中國畫學會常務副會長,重慶國學學會副會長,重慶市文史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