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節好眼福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名家談

作者:中華網山東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共深圳市委宣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聯合主辦的“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在深圳市美術館(新館)展出,展覽時間為2024年1月24日—2月25日。本文為專家評論節選。

——編者按

春節好眼福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名家談

劉萬鳴(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潘魯生的彩墨作品是一種富含情感的、詩意的表達,是情與藝的交織。他以當代人的視覺、當代人的觀物之法和觀象之法表達當代藝術觀念,以民藝學觀照萬物,尋找真情實感,同時以理論家的思考加入自己的真摯之情。潘魯生藝術創作具有獨特的創造性,這次展覽中作品畫面的構圖筆法,表現内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在各個階段的藝術追求和藝術表達都不同。在繪畫語言方面,他善于将民間藝術元素巧妙融入繪畫,善于對民藝進行整體把握和轉化利用,在藝術手法運用上的多樣性顯示出他繪畫風格的包容性。他的主題創作,引發美術界對藝術與傳統、藝術與民間、藝術創造性、藝術創作的本元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展覽表現了一種包容,一種情懷,一種格局,而這正是潘魯生藝術精神的宏大性之所在。

春節好眼福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名家談

《粵·上嶽古鎮》 潘魯生 2022 年 245cmx124cm 紙本·彩墨

林藍(學術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潘魯生筆下的粵港澳大灣區是繁華繁忙的,煥發出澎湃都市活力。舊與新,古老與摩登,鄉村與城市,多視角、多元度呈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傳統與現代共生的文化新景觀。每一幅作品,着眼點不在對象實體,更在關系與韻律。以充滿情感的有意味的形象,以現代筆墨語言,表達藝術家内心最深層的所思所悟,透過這一幅幅充滿深摯鄉土情結的灣區畫面,我們能深入感受其在上下求索中持續尋求突破、在嘗試創新中不斷完善自我與超越自我的心路曆程。而深蘊其中那一股濃濃的“情”,是其畫作的精髓所在——題材選擇是尋常的,内容是寫實的,記錄是認真的,但視覺呈現形式卻是寫意的——對鄉土風物的摯愛,在嶺南現實生活裡汲取養分,對灣區新象的敏知,從灣區改革實踐中捕捉靈感,形成一種其獨有的藝術情感印記,這種印記是有彈性的、飽滿健康的,更因其誠摯而動人!

春節好眼福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名家談

《粵·汕尾人家》潘魯生 2022 年 245cmx124cm 紙本·彩墨

闫平(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

潘魯生的作品非常通達,他的藝術之源、繪畫母題充沛、鮮活,源遠流長。潘魯生“到民間去”的口号非常響亮、火辣、野生,顯示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在繪畫語言方面,他從宏觀、客觀和微觀的視角看世界,以充沛的感情和樸素的表達,分割畫面的布局,展現曆史發展和社會變遷;他以民俗民藝擷取方向方法,作為從生活走向個人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用一生的生活的積澱展現寂靜而又迅速生長發展的繪畫世界,具有鮮明的當代性。他從民間元素中探索繪畫藝術的語言,同時綜合多種藝術門類,強調觀念和新技術的運用,反映了當下時代的特征,展現出藝術領域域創新和複古接通的可能性。

春節好眼福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名家談

《粵·大萬世居》 潘魯生 2022 年 124cmx124cm 紙本·彩墨

杭間(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故鄉是一種任務。作品中凝聚他在田野調查中滋生的對鄉愁的思考,對祖國、對文化,對傳統民藝的情感。大灣區快速發展的喧嚣與繁榮,與寂靜的畫面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很典型地反映出時代和藝術之間的關系表達一種獨特的鄉愁,對于現實主義藝術創作有獨特價值;彩墨藝術的傳承。從藝術表現、色彩、線條等角度看,潘魯生的彩墨作品是對杜大恺風格的追求,都使用照片進行創作。潘魯生不依賴于寫生,畫作中的情感更多要追溯到他田野調查過程中對于大灣區快速發展的思考,以及他從民藝的角度對傳統和現代關系發展感受的一種表達;裝飾性。潘魯生作品裡面具有裝飾的因素,是一種情感的強調,在藝術精神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寫生是方法也是目的,充當了民俗學、民間文藝在當代社會中快速發展的中介物。潘魯生的藝術生活有非常強烈的系統性,作品飽含對當代社會的沉思。

春節好眼福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名家談

《港·大澳漁港》潘魯生 2022年124x245cm 紙本·彩墨

陳湘波(深圳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館長)

潘魯生的繪畫是大地的藝術,他的作品題材多樣、形式多變,《寄情大灣區》系列作品是他在粵港澳大灣區鮮活的民間生活和實地寫生的體驗中,形成的自己獨特的文化思考。在心靈與自然、人文與社會對話所創造的内涵豐富的審美場域,表現了潘魯生對新時代中國城市建設與鄉村振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協同發展融合共生之路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建設與發展的記錄與洞察。《寄情大灣區》系列作品巧妙地将東西方不同的用筆和着色方式相結合,使中國傳統繪畫與當代審美觀念有機地融為一體。作品将繪畫藝術創作的靈性與感悟與藝術創作實踐和體驗相結合,形成一種内涵豐富的個人化藝術圖式,并在建構中國式現代文明過程中的當代藝術領域,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個性和風格。

春節好眼福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名家談

《粵·惠東民居》潘魯生 2022年 124x245cm 紙本·彩墨

顧黎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

潘魯生首先從魯班線的抽象語言中,抽離出對現實和空間的直線切割。他看到的大灣區,大部分都是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大結構,是直線的東西有平延性、現代性。潘魯生在大灣區調研中因為看到了舊與新的變化與發展,他在創作中抓住了觸覺,把筆墨當成觸覺的在場性,抓住了人的情感,突破了中國畫觸覺性不夠的瓶頸。大灣區系列作品中大量直線的透視增加了空間的張力,他抓住了空間的大格局,再抓住了具體的觸覺的感受,以兩者的結合營造了具有當代大灣區時代特征的美學意義。潘魯生經過創作、研究、理論、收藏等探索,把民俗文化的理論和創作合二為一,顯示出強大的綜合性。

春節好眼福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名家談

《澳·葡國餐廳》 潘魯生 2022 年 124cmx124cm 紙本·彩墨

唐輝(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榮寶齋畫院院長)

“寄情大灣區”創作展現藝術的情懷和曆史的責任感。潘魯生以高的學術站位和學術視野,開展藝術實踐,他所呈現的曆史圖譜,作品表現現實生活,以傳統寫意畫方式,進行意象的表達,表現藝術家内心的真實。在大灣區建設朝着現代發展的趨勢下,以寫實創作,激發社會對民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留存文化的底蘊;這批畫表達方式是綜合性的、系統性的,能展現潘魯生的個人修養、藝術修為。潘魯生水墨語言,有一些裝飾性因素,也有對優秀民間文化的傳承,又有抽象的、點線面的世界語言;潘魯生的創作是筆墨當代闡釋與縱深發展的結果,經由藝術性處理的物象本體以彩墨模式呈現是展覽的新創造。

春節好眼福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名家談

《澳·大榕樹》潘魯生 2023年 124x245cm 紙本·彩墨

汪大偉(上海大學偉長學者,上海大學國際公共藝術研究院院長)

此次展覽中的作品,繪畫題材從民間鄉土轉到了城市民間,繪畫風格也突破性地從民間的純樸畫風轉變為講究有規制、有章法、有技巧的學院派繪畫體系中來;他的繪畫語言越來越向着系統性和完整性的方向發展,獨具創新性,可見其實踐、思考與探索。小景大畫。小景重在以小見大,以小景,見大意境,見大格局,見大情懷,讓人産生豐富想象的意境,滿懷鄉愁,引發共鳴;作品表達藝術家畫畫時靜谧的心境。畫中以“靜”見“本真”。“本真”即為真正的情感流露,不僅展現了潘魯生對大灣區文化傳承問題的思考,更以藝術留給了觀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間,這是當代藝術最重要的價值。

春節好眼福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名家談

《港·避風塘》 潘魯生 2022 年 124cmx124cm 紙本·彩墨

喬曉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

潘魯生在畫中傾注了自己對鄉土的深情,将調研與觀察後的感受與印象呈現在畫中,如同畫自己久慕的故知。大灣區的主題繪畫創作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也是他用本土藝術風格的繪畫方式,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社會現實服務,為時代的藍圖寫照。潘魯生在自己熱愛的民藝土壤和生活的土地上,尋找自己藝術創作的生長點。潘魯生的民藝學有實踐民俗學的特點,大灣區創作叙事提出了中國鄉土現代化的命題,于他而言,“故鄉是一個事實”。潘魯生用他的畫筆,把大灣區鄉土與現代性的事實描繪了出來,講述故鄉這一最生動的事實,講好了中國故事。

春節好眼福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名家談

《澳·官也街市》潘魯生 2022年 124x124cm 紙本·彩墨

鄭培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

潘魯生認為民間文化也是一種生态環境,在現代工業化過程中,受到嚴重的破壞,需要急切的保護,否則很快就會從世上消失。提起畫筆,記錄正在消失的民間文化與風光,就如同保護自然生态環境一樣,至少在天壤之間還能留存一些寶貴的記憶,讓後代保有可茲紀念的曆史痕迹。潘魯生的“寄情大灣區”藝術作品展,是他在大灣區寫生作品的巡回展,在山東、深圳、澳門、香港四地展出,展示他對大灣區民間文化與山山水水的深情關注。我們預祝展覽的成功,也希望這個展覽能喚起大灣區朋友對自己鄉土的深切關懷。

春節好眼福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名家談

《港·大澳漁村》 潘魯生 2022年124x124cm 紙本·彩墨

張志慶(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教授)

寄情大灣區創作作品展展現出潘魯生本人的兩個特點。一是勤奮。他多次到澳門調研講學,大量時間和經曆的投入,才能在一年時間内創作出幾十幅作品。二是情深。潘魯生在調研中目睹當地傳統工藝、民間習俗變遷、消失,觸發了他對大灣區的愛,在大灣區開展民藝調研的所觀所感,激發了他創造的激情。《老船廠》表現的正是他調研澳門造船工藝時見到的手工木船,以繪畫傳遞感情,記錄下要消失的傳統的、民間的東西。潘魯生紮根民間,不是理論意義的紮根,而是他将身體緊貼在泥土中,将生命融入到大地,身體力行地紮根在中華,鑄魂于傳統。

春節好眼福丨“寄情大灣區——潘魯生藝術作品巡回展”名家談

《澳·老船廠》潘魯生 2022 年 124cmx124cm 紙本·彩墨

(來源:潘魯生民藝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