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甲骨文書法藝術擔起中華文化傳承——專訪甲骨文書法家苑建國

作者:今日藝術博覽
用甲骨文書法藝術擔起中華文化傳承——專訪甲骨文書法家苑建國

苑建國 軍旅詩人、書法家、原總參兵種部退休大校軍官。現為《赤子鄉土詩人》專刊編委會副主任、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原榜書藝術研究會主席、中國甲骨文促進會會長、北京大學和北方工業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國際友聯會理事、國家一家美術師、國禮書法名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書協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2024年2月21日,本刊執行總編張岱慶對甲骨文書法藝術家苑建國進行了專訪。苑建國就甲骨文書法的一系列曆史性、學術性等問題,做了具有啟迪意義的解答。特此刊發專訪對話,以飨讀者。

張岱慶: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統,距今約有3600年的悠久曆史。但是,今天的人們對甲骨文卻知之甚少,很少人了解甲骨文在民族文字、文化的發展中,具有什麼樣的曆史意義。請您就甲骨文的曆史定位,給讀者做個精要的說明。

苑建國:甲骨文是中國文化之根,中華文明之魂,華夏國粹之首。作為曆史文明傳承的載體和見證,數千年來,中國文字始終以其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綿延不斷的曆史,印證着中華民族前進的足迹,展現着中華民族的卓越智慧和偉大創新精神,對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張岱慶:您在書法藝術實踐中,喜歡篆書的古樸典雅,尤其追求甲骨文的自然優美和豪邁奔放的藝術特點,從中品味甲骨文的深刻内涵,在甲骨文書法創作中汲取形式和内涵的養分。您在榜書創作中,追求甲骨文在刀刻之前的原始拙美,在甲骨文書法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豪放大氣,厚重沉穩。既謹慎又大膽,既嚴肅又灑脫。請您談談榜書創作是怎麼回事。

苑建國:我的标簽就是甲骨文書法。至于榜書,開始于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叙:“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署書就是題在匾額上的文字,亦稱榜書,俗稱大字。榜書狹義上的了解就是摩崖石刻、牌匾等,幾千的書法藝術是如何傳承下來的呢?我們的榜書起了關鍵的作用。例如,“中國書法名山”的泰山,曆史石刻有1800餘處,其中碑碣有八百多塊。秦刻石,張遷碑,經石峪石刻,紀泰山銘是最著名的四塊。就書法流派來說,歐、顔、柳、趙各體應有盡有,而且不乏書法藝術大家的真迹。再比如,宮阙王府、園林名勝、壇觀寺廟、名門宅第、工商店鋪的牌匾。這些牌匾大都是大師級的書法家或顯貴名流所題。如故宮的各個殿堂的牌匾,除了是具有曆史意義外,都還具有非常珍貴的書法欣賞作用。再如,乾隆題寫的“全聚德”,董壽平所書的“便宜坊”,清朝狀元陸潤癢、徐悲鴻、郭沫若、董壽平、啟功所題寫的“榮寶齋”,清代書法家謝松岱所題的“一得閣”等等,都可作為書法的範本。

張岱慶:那麼,就甲骨文本身而言,它在中華文化中,起到了什麼樣的具體作用?

苑建國:文字發展到甲骨文的時候已經相當豐富和成熟了,從形象的圖畫到抽象的文字,是人類思維的一個很大的飛躍。這些年通過研究甲骨文,我給甲骨文一個定位:“中國文化之根,中華文明之魂,華夏國粹之首”。中國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根和魂,大家都在找,說法各一。我了解的這根和魂就是甲骨文。之是以如此說,在于中國曆史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都是因我們的文字記載和流傳。假如沒有文字的記載,我們還在結繩記事的洪荒年代,中國曆史将是空白。比如,一件出土文物,因有銘文,是以才弄清楚這件文物所蘊含的曆史背景和相關的事實,這件文物的價值就會倍增。沒有文字就沒有曆史、沒有文明,也就沒有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張岱慶:甲骨文在我們新時代的生産生活中,處于一種什麼現狀?

苑建國:就目前來說,對甲骨文這一國之瑰寶重視與普及的現狀,實在不能令人滿意。比如說秦始皇陵兵馬俑,從國家到地方都在大力宣傳,國内外負有盛名。但是對于甲骨文,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宣傳和推廣的力度就顯得遜色了很多。再如,甲骨文學的四大家: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之後,誰是甲骨文泰鬥,鮮有人知曉。這說明社會對甲骨文研究和關注的力度在減小,而甲骨文正是我們文化、文明和國粹的根、魂、首。地位與現實之間形成的強烈反差,竟是如此的不協調。

張岱慶:就您看來,在我們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就您個人來說,您對改變目前社會對甲骨文“無感”、“淡化”的現狀,有何具體舉措?

苑建國:幾千年的文化如何繼承,如何讓現代的社會,現代的人了解、喜歡、接受甲骨文? 做為書法家,社會活動家,有責任、有義務,盡我的最大努力為甲骨學、甲骨文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做出貢獻。作為我個人來說,我有這個信念,無論參加何種書法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我都會申明:我的标簽是甲骨文書法! 至今,這個标簽我已經用了近20幾年了。作為我個人的具體舉措,我會在甲骨文創作中,做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和創新。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是以有研究者認為,中國的書法,嚴格講是由甲骨文開始。因為甲骨文已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和章法。當代寫甲骨文書法比較好的,或者說有成就的甲骨文書法家不多。我了解其原因有三,第一,甲骨文本身是一門學問,需要一定的文化功底,沒鑽進去就不好懂。沒有曆史、考古、文字知識,隻會寫字,很容易誤識誤寫。第二,甲骨文書法駕馭困難。一位甲骨文書法研究者曾指出,影響甲骨書法表現形式的因素包括:筆墨的枯濕濃淡、紙張的吸水與磨擦、運筆的輕重與緩急,書家的功力與學養等諸多方面。有成就的甲骨文書法家,一定是駕馭各種技巧的高手。第三,利益驅動,寫甲骨文,費時費力,經濟效益不如别的書體。

張岱慶:甲骨文榜書創作,是一件寂寞、孤苦、一人獨自面壁的事情,且愛好、接受的人又很少,即閱聽人面較之其它藝術,是偏窄的。您要達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必然是困難重重。您會在這條布滿荊棘路上一直走下去嗎?

苑建國:我開始寫甲骨文時也沒幾個人支援,但我堅持下來了。堅持下來是需要勇氣的。一是前面說的,我認為我有責任和義務來弘揚甲骨文這一“根、魂、首”。二是得益于我喜歡收藏。比如說化石,都是幾千萬年,幾億年前的。跟越久遠的事物對話,感覺時空距離就越小,這是一種享受。寫字也是這樣,就像是跟老祖宗一起去追根溯源,這種感覺就像尋寶,甲骨文就是我尋寶的結果。我寫過小篆,小篆非正常矩,左右對稱,間距一緻,後來研究金文,甲骨文,我發現了甲骨文妙趣橫生的意境。甲骨文蘊含着易經、哲學的理念,滲透着陰陽、八卦的精氣,凸顯着自然、萬物的靈動。3000多年以來,甲骨文雖然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不同書寫形式的變化,但是以形、音、義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文法保留至今,并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産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産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三是我幾十年從軍的經曆和軍人氣質的養成。軍人就有一種堅忍不拔,不屈不撓,勇于探索,敢于勝利的精神。好多朋友勸我寫行書,我說我的标簽就是甲骨文,我要讓觀衆在觀賞和審美中了解甲骨文。對此我要锲而不舍,堅定不移。我就要通過辦展覽,進學校,進軍營,進企業,進社群,把甲骨文傳承下去,在弘揚傳統文化中做出我的貢獻。

張岱慶:創作,是一個苦差事,可就苦在不能重複别人,要走出自己的一條新的、獨特的路。就您的甲骨文榜書創作,您的創新之路,或者說,您的藝術創新之路怎麼走?

苑建國:我認為,創新首先要表現在如何還原甲骨文那原始的、刀刻前的拙美。我們看到的甲骨文是先人以刀代筆刻到甲骨上的,本來就是先用筆沾朱砂寫上去,然後再用刀刻。而今人寫甲骨文書法是以筆代刀,不能一味的追求刀刻效果,畢竟刀鋒和筆鋒是不一樣的。很多寫甲骨文的書家,一味的模仿刀刻效果,寫的纖細,生硬,過分追求刀刻的感覺。這種甲骨文書法從型上像甲骨文,但是沒有書法的韻味,缺乏美感。我強調,甲骨文書法是以筆代刀,既要有刀的感覺,更要有運筆的韻味。我們寫的是甲骨文的書體,而不是甲骨文的刀法,這是甲骨文書法的根本點。摹寫的甲骨文,不是書法的甲骨文。我一直提倡寫甲骨文,是要展現甲骨文原始的那種拙美。這就是創新。創新的第二個方面就是把甲骨文寫大。甲骨文都是幾公分幾毫米的小字,我把它們寫大了,成為了甲骨文榜書。以前說尺為榜,到今天可以按照公分說,沒有具體的界定。超過大楷就可以稱榜書。我們搞中國榜書首屆大展的時候,标準是單字30公分,到第三屆的時候,就把字型縮小了5公分,為25公分。德高望重的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原副主席劉藝就說過:‘榜書書體很難寫,字大,不好駕馭。從古代說起,寫字都是席地而坐,寫字的時候坐着寫,盤腿寫,跪着寫,後來有了椅子,坐在椅子上寫,再然後站起來寫,眼界就看的比較寬,就像騎馬馳騁一樣,氣勢就不一樣了’。榜書字大難寫,難在何處? 從書寫主體者說,難在胸襟上,難在氣魄上,難在見識上,難在功底上。一個榜書家,要有豁達的胸襟,超凡的氣魄,廣博的見識,深厚的功底,這些内在修養,需要豐厚的文化底蘊作基礎。雖然這個創新對我具有挑戰性,但我在榜書藝術研究會,崇尚榜書。一是我的職責,再者榜書在傳播甲骨文方面,取得的實際效果非常好。甲骨文本來就很少有人認得,再寫的小,大多數的人都不會看。即使看,感覺也像是在看天書。甲骨文榜書就不一樣了。用榜書寫甲骨文,用行書做注。如,我寫一甲骨文榜書“舞”字,會在一側用行書注釋:舞,甲骨文之舞,字象形,似一人手持飾物翩翩起舞。這樣,這幅字就像一幅畫,一幅有注解的畫,讓人一目了然。

張岱慶:藝術,因為有了審美價值,才吸引更多的人來欣賞。就我自己而言,我在讀一篇文章、一首詩、一部書、一幅畫、一個雕塑,等等,我常常會随着作品中那美妙的景色、動心的情節、人物的命運起伏而高興、而欣慰、而喜笑、而憤怒、而痛心、而流淚……我的喜怒哀樂都是作品的感染引起的。這種審美效應,我想,每個讀者都會有不同的體驗。這種體驗引起的情緒波動,其實就是審美效應。您為了提升創作的影響力,是怎樣來追求創作審美力的?

苑建國:審美中了解甲骨文是我的價值取向。漢字造字有六原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使得每一個漢字都可以成為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從哪來,就從這個漢字的内涵,本義來分析,解析出一個造字故事。解析漢字的本義,追根尋源應該從甲骨文入手。比如國家的國:繁體字是由“口”(城牆)“戈”(兵器)“口”(人口),再加一個“一”(土地)組成。有這樣一種簡單字面解釋:以城牆為界,用軍隊、武器保衛人口和土地。其實,這個解釋也是望字生義,真正符合國家的“國”字本義,還是要看甲骨文。甲骨文裡的“國”就是一個“戈”一個“口”,沒有城牆也沒有土地,就是用武器保衛人口。在古時,掠奪别的國家的人口,要的是老百姓歸順,而不是掠奪土地。人歸順了,領土不就随之歸“國”了嗎?用甲骨文寫榜書,字數不多,言簡意赅,一般寫完,我都會用行書加一個備注。深奧的藝術,通過深入淺出,普及了甲骨文知識,讓大家在觀摩當中了解甲骨文,了解甲骨文書法,了解榜書。這也是我甲骨文書法的價值取向之一。每個甲骨文字,每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解釋起來妙趣橫生。用這種方式普及甲骨文,傳承傳統文化,也是社會責任的展現。所有文字都源于物形,實踐也證明在娛樂和審美中了解甲骨文的确是一個有效的辦法。我在學校給同學們做甲骨文書法示範和講座,國小生聽懂了。“奧,原來我們學的字,最早就是把身邊的人和事畫下來的符号呀。”可以推想這些孩子已經對中國的文字起源産生了興趣;外國人認為學漢語寫漢字是最難、最頭疼的,我給外國友人做甲骨文書法示範,象形的藝術是沒有國界的,這些外國人一會兒就懂了,“哇,中國字就像畫。”這些老外對中國文化産生了興趣。2011年,我寫的甲骨文榜書配上釋文,被帶到南韓,送給了盧泰愚和盧武铉夫人,出乎意料的是盧泰愚一看就懂。2012年6月,朋友把我寫的“友好交往”甲骨文榜書送給南非大使館總領事,翻譯把釋文一念在場的外交官全明白了。在我參與的一些活動中,也是通過甲骨文書法,傳播文字與書法知識,引導、培育觀衆的審美意識,進而達到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

張岱慶:一門藝術,從自身看,是獨具于其它藝術的。但是從哲學的角度看,兩個乃至多個、無數個獨具的藝術,又是有着内在聯系的。您是怎麼把甲骨文這個獨特的藝術和其它藝術進行聯系、溝通、互補的?

苑建國:2008年,北京湖廣會館暨戲曲博物館為迎奧運,舉辦了幾場“戲曲主題繪畫展”,其中,為我主辦了一場“戲曲甲骨文書法展”。戲曲起源于原始時期的歌舞,漢字起源于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把這兩種古老藝術形式結合起來,用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來表現生動、豐富的戲曲内容,新穎活潑,耐人回味。由于反響非常好,中國戲曲學院又邀請我舉辦了一次。用甲骨文書寫戲曲文學劇本中的相關内容,通過書法作品介紹有關平劇方面的知識,件件作品要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性,還要力争達到書法藝術的水準,确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平劇文學劇本中的文字是精煉、凝重、寓意精邃的,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以此為内容,用甲骨文字型來書寫、展示,必将通過視覺形式,讓觀衆細心體味台詞之中意蘊,也将通過觀賞對‘甲骨文’有進一步的了解,達到了一舉兩得效果。誠然,甲骨文、戲曲兩種古老藝術形式,距離我們生活的時代,所熟悉的内容已經有相當大的距離,正因為如此,對平劇藝術家、甲骨文書法家來說普及與宣傳更是責無旁貸的事。

甲骨文原本是在龜甲、牛肩胛骨上用尖刀镌刻的蔔辭,其曆史價值雖是連城難易,如果效仿甲骨文原迹書寫必然顯得線條單調、乏味。苑建國在創作時大膽創新,運用濃重的筆墨,加之粗細的變化,結構的疏密對比,款識位置的靈活而巧妙的安排,底色的多樣變化加之裝裱精良,使得滿堂生輝,觀者津津樂道。難題之二,甲骨文是中國漢字初創時期的文字,留給後世的文字數量有限。是以給今人書寫繁複的内容帶來極大的不便和無奈,隻能采取‘借用’之手段來彌補。‘借用’也并非随便‘借用’,而是必知其來龍去脈,有法可依,不可亂用。苑建國在書法創作上是花了很大功夫的,觀者自有公允的評論。我首先強調和肯定的是他的勤奮好學精神,他的大膽探索、求新精神,他的一往情深、執着的精神。李力生先生參觀了這個展覽并給予極高的評價。

苑建國說,好多人讓我寫行書,我說我的标簽就是甲骨文,我要讓觀衆在觀賞和審美中了解甲骨文。對此我要要锲而不舍,堅定不移。我就要通過辦展覽,進學校,進軍營,進企業,進社群,把甲骨文傳承下去,在弘揚傳統文化中做出我的貢獻。

張岱慶:苑建國先生按照曆史的本來面目創作甲骨文榜書,這是書法界中很少有人走的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他所創作的,其實是在曆史文字中僅存的骨骼,這是他自己堅守的曆史使命。用中國著名美術評論家孫正隆的一段話來結束本篇采訪:苑建國從生命原有質樸的拙美中提取了現代審美的元素,重塑了甲骨文誕生時的血肉之軀,觸動了遠古文化和藝術閃光的靈魂,進而使人觀之不得不由衷的感悟出曆史的厚重和歲月遺失的蒼涼。他把甲骨文表現的神采飛揚,将甲骨文賦予了血肉和折射了原始的生命而情感高昂;他将現代人審美眼睛連結古人顫抖的契刻之手而大膽假設,将五千年流淌曆史折疊起來,讓現實與遠古碰撞而求證一切。

苑建國甲骨文書法作品欣賞:

用甲骨文書法藝術擔起中華文化傳承——專訪甲骨文書法家苑建國

集,三隻小鳥落樹上為集,衆鳥共栖之義。

福,由供台和酒器組成。本義是用酒祭拜神或祖先,祈求保佑賜福。

用甲骨文書法藝術擔起中華文化傳承——專訪甲骨文書法家苑建國

紫,形聲字,由此和系組成。此,又是由足和人構成,人一跺腳即此地之義;系,似纏繞的一團絲線,為防散脫而上下束起。用顔料染成的絲線顔色為紫。

氣,似氣流升騰之形。後加米,台灣字又回甲骨形。

東,上下束起的囊袋,上面開口為西,東西特指物體。後引申為方向之東西。

來,來和麥混淆。來字似麥子,穗、葉、莖、根俱全。而麥字(繁體)則由三個人和倒寫的甲骨文足(不是夕)組成,本義是衆人邁步走來。來和麥約定俗成至今。

用甲骨文書法藝術擔起中華文化傳承——專訪甲骨文書法家苑建國

家,屋裡有豬為家。豬是人類最早馴服的供人食用的動物,象征财富。至今大陸南方農村,還保留着人與豬住在一起的習慣。古時窮人房無一間地無一隴,有人謙稱自己家為寒舍。

門,象形字。由門框和門扇構成,上下通透,供家禽畜出入。

龍,象形,突出首和尾。

象,大象的突出特征是鼻子。

用甲骨文書法藝術擔起中華文化傳承——專訪甲骨文書法家苑建國

好,女和子組成,本義是女人生育有後為好。

友,兩手聯一起,二人拉手為朋友。

共,衆人用手把重器一起擡起為共。

飲,似一人捧酒器暢飲。

一,數字 ,一橫,兩橫二、三橫三、四橫四。

壺,像飲壺之形,壺身、蓋、把手、出嘴。

酒,中間是酒器,兩側一說是水,酒由水而釀;一說是熱氣,古人溫酒而飲。

用甲骨文書法藝術擔起中華文化傳承——專訪甲骨文書法家苑建國

道,中間是人首(頭)和足(腳趾),左右是行(路口),供人行走的路為道。

德,左為行,右為眼睛順一條直線,走正道,規範思想品德。

傳,中間為囊袋,右邊用手将囊袋交與另一人背走,為傳遞之義。

承 ,雙手把剛出生的嬰兒托起 ,《說文》承,奉、受也。

用甲骨文書法藝術擔起中華文化傳承——專訪甲骨文書法家苑建國

古人對茶葉的的美稱,因茶葉在沏泡過程時成鳥爪形狀而得名。

玉字,用皮繩串起的玉片,上下打結。古時佩玉是宮内或達官顯貴專屬,普通庶民是不許享有的。

爪字,似鳥爪或人抓東西的手形。

用甲骨文書法藝術擔起中華文化傳承——專訪甲骨文書法家苑建國

三月三

甲骨文連體字。

桃花笑迎三月三,約俺瑤池會衆仙。

雲台托起生日宴,玉液觥籌又一年。

(自作詩一首,生日有感)

用甲骨文書法藝術擔起中華文化傳承——專訪甲骨文書法家苑建國

屋裡有豬為家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