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倪水通 :硯邊随筆(藝語)八

作者:今日藝術博覽
倪水通 :硯邊随筆(藝語)八

(71)其實,古賢早已告誡後學,唐張彥遠曾言:“夫畫者,特忌形貎釆章,曆曆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 明文征明自題其米山則雲:“人品不高,用墨無法。乃知點墨落紙,大非細事。必須胸中廓然無一物,然後煙雲秀色,與天地生生之氣,自然湊泊筆下,幻出奇詭。若是營營世念,澡雪未盡,即日對丘壑,日摹妙迹,到頭隻與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

(72)黃賓虹先生有言:“六十歲之前畫山水是先有丘壑再有筆墨,六十歲之後先有筆墨再有丘壑”。餘則為六十歲之前習書法,六十歲之後學塗鴉,閑暇無事,想入非非,每當感覺接近自我心性那一刻,雖胸無成竹,但憑意氣,從心所欲,破筆秃峰,淩空入勢,一氣呵就,渾然與天地而一,心手雙暢而已。

倪水通 :硯邊随筆(藝語)八

(73)餘為藝事,宅茲中國,夢遊聖城,溯源尋道,悟入丹靑,可謂“一腳門裡神會古賢,一腳門外心随天籁”。習慣忠實于自我審美愉悅與心靈共鳴,追逐“寫意中國”的精神本源,關護當下的文化覺醒,營造諸相非相的“心象山林”。我不太欣賞學界以師師、師聖、師理、師法為尚的慣性思維,我以為争寤師、聖、理、法亦道途屏障,故在《易》有訓:“師者,屍也”。人若志于通天達道,把握精一,須無他由我,親和自然為是。

(74)在漫長的社會習俗中,在陶醉于水墨味的自娛自樂中自甘寂寞,有意無意地體味着“孤獨”的生命意義。真誠地熱愛藝術并從“既古又新”、“常讀常新”的感受中獲得慰籍和力量,用心血善待着一介素人的胸中峰谷。

倪水通 :硯邊随筆(藝語)八

(75)賓翁生前曾預言:“我的畫要五十年後才能為世所知”, 陳子莊先生則言:“我死後,我的畫定會光輝燦爛”,之後景況無不應驗。由此可鑒,作為具有深度思想力的藝壇巨匠,他們的審美眼光、腹中詩書、腕底鬼神、寫意精神、超前意識尤其文化自信無不至關重要,“誠如塞尚、凡高幾位生前未成大名的藝術家一樣,在世時常年郁郁寡歡,平日裡懷着對自己的誠心與良知,唯一的快慰就是在于自信,知道将來一定是榮耀千秋”。餘自知不名不家,老話“人過三十不學藝”, 而我花甲之年始涉山林丹青,盡管有幸曾于書法道場閱人無數。

(76)我以為,品賞古代名家名作,其技巧并非至關重要,古代翰墨丹青對後人的影響應該是一種精神氣度的影響,而不是技藝的簡單拼湊傳遞。我們可以通過作品流露出的生氣和神韻,去體悟畫家的境界與膽識,去破譯藝術品的成因,去窺探藝朮家對自然和世态的感受,突破曆史的局限,與古人作心靈的溝通。

倪水通 :硯邊随筆(藝語)八

(77)每當捉筆以書入畫,便少了理性的尊重,任由感性流發,常會弄出一些不可思議的“空間幻象”, 然而,這些相貌各異而又不可複得的東西由何而來,亦常不自知耳……

(78)但知繪事一畫通,何勞五筆七墨工。心底諸相非本相,隻知了我一時情。

倪水通 :硯邊随筆(藝語)八

(79)古稀之後已然興來揮毫,不懈追求意造境生無法而法,胸中丘壑有一無二,與古、與今、與己各不相同。一覽先賢無此門徑,唯恐後學無所适從。

(80)在全球一體化的程序中,煌煌華夏嶄新時代的到來,倡導傳統書道精神與山水畫魂,重建失落已久的“寫意中國”的人文地位,不僅需要真正能夠回歸中國自己傳統深處的教育家,更需要古今獨立、包前孕後的開拓者。在文化生态與世态加速變化的當下,我們懷着民族複興、文化覺醒、自信自強的誠心與良知,為弘揚寫意中國精神本源呐喊!

倪水通 :硯邊随筆(藝語)八

倪水通 ,1944年生于洛陽,又名維燦,字禹工,号枕洛齋主、十三太歲富翁,洛陽美術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藝朮創作理路:神會古賢,卧遊山川,以書入畫,意造境生,無計工拙,暢神自娛。偶然欲書或胡塗亂抹,放膽忘我處,天、地、人、神在不知不覺中遇合,胸中峰谷一氣呵就,元氣淋漓間感覺的未一性不期然而然。時而讨得性近者二三神飛揚,思浩蕩:“白石老人似與不似,黃老賓翁遠似近不似,仁兄宗尚有甚說是”;“餘性愛山水,心境意造,諸相非相,莫可名狀耳”;“豈非無中生有,莫名其妙”;“畫者自成家法,非踏越古人理法之外不可”;“有道是越是不像越是深情,越是不像越是見我,越是不像越是魂魄”;“古雲點墨落紙,胸中廓然無一物,然後煙雲秀色與天地生生之氣,自然湊泊,筆下幻出奇詭”;“豈有此理,說也不信,真正妙絕,到者方知”;“常行古道崎岖不覺身至險絕,時讀先賢奧論無意步入高深”;“德緣道成陳化迹秋毫無口難言非龍非魚,藝假書就合鬼神篁管有眼可見或善或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