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times

Ni Shuitong: Yanbian Essay (Art Language) Eight

author:Today's Art Fair
Ni Shuitong: Yanbian Essay (Art Language) Eight

(71)其实,古贤早已告诫后学,唐张彦远曾言:“夫画者,特忌形貎釆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明文征明自题其米山则云:“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丘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

(72)黄宾虹先生有言:“六十岁之前画山水是先有丘壑再有笔墨,六十岁之后先有笔墨再有丘壑”。余则为六十岁之前习书法,六十岁之后学涂鸦,闲暇无事,想入非非,每当感觉接近自我心性那一刻,虽胸无成竹,但凭意气,从心所欲,破笔秃峰,凌空入势,一气呵就,浑然与天地而一,心手双畅而已。

Ni Shuitong: Yanbian Essay (Art Language) Eight

(73)余为艺事,宅兹中国,梦游圣城,溯源寻道,悟入丹靑,可谓“一脚门里神会古贤,一脚门外心随天籁”。习惯忠实于自我审美愉悦与心灵共鸣,追逐“写意中国”的精神本源,关护当下的文化觉醒,营造诸相非相的“心象山林”。我不太欣赏学界以师师、师圣、师理、师法为尚的惯性思维,我以为争寤师、圣、理、法亦道途屏障,故在《易》有训:“师者,尸也”。人若志于通天达道,把握精一,须无他由我,亲和自然为是。

(74)在漫长的社会习俗中,在陶醉于水墨味的自娱自乐中自甘寂寞,有意无意地体味着“孤独”的生命意义。真诚地热爱艺术并从“既古又新”、“常读常新”的感受中获得慰籍和力量,用心血善待着一介素人的胸中峰谷。

Ni Shuitong: Yanbian Essay (Art Language) Eight

(75)宾翁生前曾预言:“我的画要五十年后才能为世所知”, 陈子庄先生则言:“我死后,我的画定会光辉灿烂”,之后景况无不应验。由此可鉴,作为具有深度思想力的艺坛巨匠,他们的审美眼光、腹中诗书、腕底鬼神、写意精神、超前意识尤其文化自信无不至关重要,“诚如塞尚、凡高几位生前未成大名的艺术家一样,在世时常年郁郁寡欢,平日里怀着对自己的诚心与良知,唯一的快慰就是在于自信,知道将来一定是荣耀千秋”。余自知不名不家,老话“人过三十不学艺”, 而我花甲之年始涉山林丹青,尽管有幸曾于书法道场阅人无数。

(76)我以为,品赏古代名家名作,其技巧并非至关重要,古代翰墨丹青对后人的影响应该是一种精神气度的影响,而不是技艺的简单拼凑传递。我们可以通过作品流露出的生气和神韵,去体悟画家的境界与胆识,去破译艺术品的成因,去窥探艺朮家对自然和世态的感受,突破历史的局限,与古人作心灵的沟通。

Ni Shuitong: Yanbian Essay (Art Language) Eight

(77)每当捉笔以书入画,便少了理性的尊重,任由感性流发,常会弄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空间幻象”, 然而,这些相貌各异而又不可复得的东西由何而来,亦常不自知耳……

(78)但知绘事一画通,何劳五筆七墨工。心底諸相非本相,只知了我一时情。

Ni Shuitong: Yanbian Essay (Art Language) Eight

(79)古稀之后已然兴来挥毫,不懈追求意造境生无法而法,胸中丘壑有一无二,与古、与今、与己各不相同。一览先贤无此门径,唯恐后学无所适从。

(80)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煌煌华夏崭新时代的到来,倡导传统书道精神与山水画魂,重建失落已久的“写意中国”的人文地位,不仅需要真正能够回归中国自己传统深处的教育家,更需要古今独立、包前孕后的开拓者。在文化生态与世态加速变化的当下,我们怀着民族复兴、文化觉醒、自信自强的诚心与良知,为弘扬写意中国精神本源呐喊!

Ni Shuitong: Yanbian Essay (Art Language) Eight

倪水通 ,1944年生于洛阳,又名维灿,字禹工,号枕洛斋主、十三太岁富翁,洛阳美术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艺朮创作理路:神会古贤,卧游山川,以书入画,意造境生,无计工拙,畅神自娱。偶然欲书或胡涂乱抹,放胆忘我处,天、地、人、神在不知不觉中遇合,胸中峰谷一气呵就,元气淋漓间感觉的未一性不期然而然。时而讨得性近者二三神飞扬,思浩荡:“白石老人似与不似,黄老宾翁远似近不似,仁兄宗尚有甚说是”;“余性爱山水,心境意造,诸相非相,莫可名状耳”;“岂非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画者自成家法,非踏越古人理法之外不可”;“有道是越是不像越是深情,越是不像越是见我,越是不像越是魂魄”;“古云点墨落纸,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者方知”;“常行古道崎岖不觉身至险绝,时读先贤奥论无意步入高深”;“德缘道成陈化迹秋毫无口难言非龙非鱼,艺假书就合鬼神篁管有眼可见或善或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