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作者:蹉跎笑我

2024年2月,湖南的部分青銅珍品來到山西,在山西青銅博物館臨展“此湘有禮”露面,其中一件是大陸的“铙náo王”,學而記之。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一、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

商晚期 ,通高103.5厘米,壁厚2.9厘米,重221.5公斤。1983年湖南甯鄉縣月山鋪公社社員挖地時發現,通體灰褐色,微泛深綠色,無光澤。甬與腔體中空相通,從甬口破損處看,質地為紅銅(純銅)。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這件铙náo是古代铙中體量最大的一件,堪稱“铙王”。

正面主題紋飾是粗線條組成的獸面紋,獸面的兩眼為半浮雕的粗線條勾勒。四周雲雷紋盤繞,正鼓部裝飾有一組相向站立的大象,象鼻相接,象身上飾雲雷紋。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象紋大銅铙出土地點為一座高100餘米的山崗上,西邊250米,就是另一件國寶文物四羊方尊的出土地。

湖南甯鄉縣出土了衆多青銅重器,被稱為“甯鄉銅器群”,其來源和使用人群一直是學術界讨論的課題。

大铙出土時距地表30厘米,是一個橢圓形的土坑,坑中無他物,填土中夾有的陶片為商代特點。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二、“铙”之名

商代的青銅樂鐘隻有三種:編铙、大铙和镈bó,北方流行編铙,大铙和镈鐘則出于南方。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铙náo”作為樂器名,始見于《周禮》,說“以金铙止鼓。”漢代鄭玄作注:“铙如鈴,無舌,有秉,執而鳴之,以止擊鼓。”意思是:铙的形狀似鈴,但無舌而有中空的柄,是手持敲擊的樂器,用途是退軍時敲擊以止鼓,以示退卻。

現代學者把商後期與西周早期的一種無舌、口朝上、擊奏、持chí(植)鳴的青銅樂鐘稱為铙,铙無自銘。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三、大铙的前世

大铙的前世可能是編铙。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商代晚期都城在河南安陽殷墟,殷墟墓葬中出土了多組編铙,最多見是三件铙成編,大小相次,音高成列,是殷商編铙的常制。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編铙通高一般在10~25厘米之間,紋飾多為簡單的獸面紋和弦紋。

殷墟婦好墓是唯一一個出土了5件铙的墓葬,但其中三件成編列,另兩件有銘文“亞弜jiàng”的铙,與三件組不是同時鑄造的。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商後期,殷墟的編铙向東南方向傳播擴散,南方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大铙”。

目前出土最早的大铙見于江西新幹大洋洲商墓,出土了三件铙,年代約為商王武丁時期。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四、商周時期大铙的特點

大铙基本都出土于南方,為南方鑄造,據統計,大陸商周時期的大铙共130餘件,湖南省出土最多,有75件。

大铙極具地方特色,主要展現在四個方面: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①出土地點:南方大铙主要出土于山頂、山坡、山麓、河岸、湖邊等地的窖藏。出土時口上甬yǒng下,很少有伴出物。

②體量:南方大铙體量很大,通高在30厘米以上。铙王重221.5公斤,搬運、進展櫃都是體力活。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③紋飾:殷商編铙紋飾簡單,多為弦紋和簡單的獸面紋。南方大铙紋飾繁缛多樣,雲雷紋、回紋、獸面紋等。

④編列:單件使用。

有雲湖南大铙是“五分禮,四分響,一分樂”。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五、大铙的用途

大铙的用途說法不一,可能為: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①祭祀風雨、星辰、河嶽、土神等自然神靈,祭祀後掩埋。

②擊铙山頂,可以召集部衆,指揮軍隊,以示權威。

③用于宴飲奏樂。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演奏大铙náo時,铙口朝上,将柄部套插在木柱座上,演奏者用槌chuí敲擊大铙的口沿,即铙的正鼓部,聲音宏大,傳響四方,最可能是祭祀時使用的禮儀重器。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大铙後發展成為周代禮樂制度的核心樂器——編鐘。

象紋大銅铙náo(铙王)——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