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作者:蹉跎笑我

2024年2月,湖南的部分青铜珍品来到山西,在山西青铜博物馆临展“此湘有礼”露面,其中一件是大陆的“铙náo王”,学而记之。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一、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

商晚期 ,通高103.5厘米,壁厚2.9厘米,重221.5公斤。1983年湖南宁乡县月山铺公社社员挖地时发现,通体灰褐色,微泛深绿色,无光泽。甬与腔体中空相通,从甬口破损处看,质地为红铜(纯铜)。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这件铙náo是古代铙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堪称“铙王”。

正面主题纹饰是粗线条组成的兽面纹,兽面的两眼为半浮雕的粗线条勾勒。四周云雷纹盘绕,正鼓部装饰有一组相向站立的大象,象鼻相接,象身上饰云雷纹。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象纹大铜铙出土地点为一座高100余米的山岗上,西边250米,就是另一件国宝文物四羊方尊的出土地。

湖南宁乡县出土了众多青铜重器,被称为“宁乡铜器群”,其来源和使用人群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课题。

大铙出土时距地表30厘米,是一个椭圆形的土坑,坑中无他物,填土中夹有的陶片为商代特点。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二、“铙”之名

商代的青铜乐钟只有三种:编铙、大铙和镈bó,北方流行编铙,大铙和镈钟则出于南方。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铙náo”作为乐器名,始见于《周礼》,说“以金铙止鼓。”汉代郑玄作注:“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以止击鼓。”意思是:铙的形状似铃,但无舌而有中空的柄,是手持敲击的乐器,用途是退军时敲击以止鼓,以示退却。

现代学者把商后期与西周早期的一种无舌、口朝上、击奏、持chí(植)鸣的青铜乐钟称为铙,铙无自铭。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三、大铙的前世

大铙的前世可能是编铙。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商代晚期都城在河南安阳殷墟,殷墟墓葬中出土了多组编铙,最多见是三件铙成编,大小相次,音高成列,是殷商编铙的常制。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编铙通高一般在10~25厘米之间,纹饰多为简单的兽面纹和弦纹。

殷墟妇好墓是唯一一个出土了5件铙的墓葬,但其中三件成编列,另两件有铭文“亚弜jiàng”的铙,与三件组不是同时铸造的。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商后期,殷墟的编铙向东南方向传播扩散,南方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大铙”。

目前出土最早的大铙见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了三件铙,年代约为商王武丁时期。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四、商周时期大铙的特点

大铙基本都出土于南方,为南方铸造,据统计,大陆商周时期的大铙共130余件,湖南省出土最多,有75件。

大铙极具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①出土地点:南方大铙主要出土于山顶、山坡、山麓、河岸、湖边等地的窖藏。出土时口上甬yǒng下,很少有伴出物。

②体量:南方大铙体量很大,通高在30厘米以上。铙王重221.5公斤,搬运、进展柜都是体力活。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③纹饰:殷商编铙纹饰简单,多为弦纹和简单的兽面纹。南方大铙纹饰繁缛多样,云雷纹、回纹、兽面纹等。

④编列:单件使用。

有云湖南大铙是“五分礼,四分响,一分乐”。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五、大铙的用途

大铙的用途说法不一,可能为: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①祭祀风雨、星辰、河岳、土神等自然神灵,祭祀后掩埋。

②击铙山顶,可以召集部众,指挥军队,以示权威。

③用于宴饮奏乐。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演奏大铙náo时,铙口朝上,将柄部套插在木柱座上,演奏者用槌chuí敲击大铙的口沿,即铙的正鼓部,声音宏大,传响四方,最可能是祭祀时使用的礼仪重器。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

大铙后发展成为周代礼乐制度的核心乐器——编钟。

象纹大铜铙náo(铙王)——古代青铜器名品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