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狀元:引經理論的緣由發展,張仲景等如何用引經藥

作者:言身中醫
中醫狀元:引經理論的緣由發展,張仲景等如何用引經藥
中醫藥學理論認為有些藥物能夠起到一種帶領、引導的作用,将其他藥物引入某些部位或區域,這個部位可能是中醫經絡理論劃分的某條經,也可能是中醫髒腑理論劃分的某個髒器,進而起到直達病所的效果,這便是引經藥。 古代的中醫藥學家還為引經藥的定向選擇、引導作用做了形象深入的比喻,比如清代的尤在泾在《醫學讀書》中講“ 兵無向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

小王問:“謝老師,我想請教一下中醫引經理論的曆史沿革,可以嗎?"

謝老師點了點頭,“ 引經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個理論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神農本草經》的時代。”

中醫狀元:引經理論的緣由發展,張仲景等如何用引經藥

小王睜大了眼睛,滿懷好奇,“《神農本草經》?那可是中醫的經典之一吧!”

“是的,” 謝老師點頭,“ 在《神農本草經》中,有一句話說:‘(菌桂)為諸藥先聘通使’,這可以被視為引經的最早迹象之一。”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菌桂。味辛,溫,無毒。主治百疾,養精神,和顔色,為諸藥先聘通使。”

引經理論的逐漸發展

小王露出了明白的表情,“那麼引經理論是怎麼逐漸發展起來的呢?”

謝老師微笑着解釋道,“ 引經理論在金元時期逐漸發展成熟。當時,醫家張元素對于用藥非常重視引經藥,他把這些藥物稱為‘的藥’。他明确了不同經脈所對應的引經藥物,并強調了藥物的上下之分。這可以被看作是引經理論的雛形。”

張元素(1131~1234年),字潔古,今河北易縣人,他自幼聰敏,8歲應“童子舉”,27歲試“經義”進士,因犯“廟諱”而落榜,遂棄仕從醫。潔古重視髒腑辨證及扶養胃氣的思想,對李杲創立以“補土”為特色的系統的脾胃理論有重要影響,并最終成為“易水學派”最突出的理論特色。

小王認真地聽着,“ 張元素的理論為後來的醫家提供了基礎,對吧?”

“是的,” 謝老師點頭, “李東垣是張元素的學生,他繼承和發揚了張元素的引經理論。在他的著作《用藥心法》中,他明确記錄了‘東垣報使’和‘諸經向導’兩章,還新增了很多向導藥物。這些理論為引經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東垣老人。他是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為在五行當中,脾胃屬于中央土,是以他的學說也被稱作“補土派”。
“東垣報使”、“諸經向導”兩章節,并新增了很多向導藥,如手肺太陰經向導藥桔梗,手少陽經向導藥川芎等。

小王興緻勃勃地追問,“ 那麼引經理論在後來是如何發展的呢?”

“ 當時李東垣的引經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謝老師繼續解釋道,“ 引經藥的臨床應用變得更加普遍和深入。許多醫家都沿襲了這一理論,并結合實際臨床實踐,不斷充實和擴充引經理論。”

小王思考着!

“ 後來,引經藥由引導其他藥物功效達到各經絡,逐漸演變成引髒腑、引部位。” 謝老師回答道,“ 比如,朱丹溪《本草衍義補遺》中提到,牛膝,能引諸藥下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例》中首次提出‘引經報使’一詞,升麻引陽明清氣上行,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

朱震亨(1281~1358年),男,字彥修,元代著名醫學家,婺州義烏(今浙江金華義烏)人,因其故居有條美麗的小溪,名“丹溪”,學者遂尊之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謝老師接着又說:"尤在泾在《醫學讀書記》中提到,兵無向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另外,吳塘在他的《醫醫病書》中也列出“引經論”章節。"

尤怡 (1650-1749),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飼鶴山人,今江蘇吳縣人,師事蘇州名醫馬俶,既得師傳,懸壺于世,名噪于時。對張仲景著作鑽研尤深,所撰《金匮要略心典》三卷(1729)、《傷寒貫珠集》(1810年刊),為研究仲景學說甚有影響之著作。又著《金匮翼》八卷(1768)、《醫學讀書記》二卷(1729)、《靜香樓醫案》一卷,均行于世。
吳塘(1758-1836年)。字鞠通、配珩。江蘇淮陰縣人。初習儒,因哀其父及侄相繼病故,而專心攻醫。後至京師,參加《四庫全書》之抄寫與校檢;又獲見《溫疫論》(吳又可),歎服其說,遂究心醫術達十餘年。後又總結其經驗,複習古代醫經及溫病諸家包括葉天士之學著成《溫病條辨》一書。書中提出分辨陰陽,别水火之理論,以三焦進行溫病辨證,上焦心包絡與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系指病之階段。此說與葉桂之衛氣營血辯證法,構成溫病學說之核心。另有《吳鞠通醫案》、《醫醫病書》,均有刻本行世。

醫聖張仲景、李杲等名家如何用引經藥

小王繼續說道:“謝老師,我想請您再詳細舉例解釋一下引經藥的應用。”

謝老師微笑着點點頭,“當然可以,引經藥在中醫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們就像方劑中的‘向導’,能夠引領其他藥物到達疾病所在的髒腑經絡,進而驅邪、糾正人體的病理偏向,促使機體恢複正常。”

中醫狀元:引經理論的緣由發展,張仲景等如何用引經藥

小王聚精會神地聽着,“ 醫聖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和《金匮要略》中有許多方劑應用到了引經藥物的配伍。比如,他在三物白散方中使用了桔梗,以引導巴豆驅逐胸中的邪氣,治療痰阻于胸、呼吸困難等症。”

謝老師點點頭,“對,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桔梗在這個方劑中充當了引導的作用,就像是一艘小船,幫助其他藥物達到它們需要去的地方。"

小王繼續追問:“還有其他的例子嗎?"

“當然,” 謝老師繼續解釋道,“比如五苓散中使用桂枝宣通陽氣,引導其他藥物在肌表利水化濕。而李杲《脾胃論》中清胃散治咽喉不清,齒龈腫痛等證,方中升麻散火解毒,兼引諸藥至陽明,共奏清胃涼血之功;補中益氣湯柴胡、升麻為佐使,引胃中清氣上升治脾胃氣虛諸症。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血府逐瘀湯主治胸中血瘀證,方中桔梗開宣肺氣,載藥上行;牛膝破瘀通經,引瘀血下行,二者合用引導諸藥共奏活 血調氣之功。”

小王連忙點頭!

謝老師接着又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龍膽瀉肝湯中的柴胡苦寒瀉火,兼引諸藥入肝,洩肝膽實火,清肝經濕熱,治脅痛口苦,耳聾耳腫等症。《丹溪心法》左金丸中的吳茱萸引黃連入肝,導熱下行,使肝火得清,胃氣得降,諸症得以消除。諸此方劑舉不勝舉。”

小王認真地記下這些要點,然後問道:“引經藥在方劑中的角色通常是佐使嗎?"

謝老師點頭,“是的,大部分情況下,引經藥是作為佐使的一部分出現在方劑中。但也有一些情況下,引經藥可以充當主藥,起到更為重要的引導作用。”

小王好奇地問:"有沒有例子可以說明引經藥充當主藥的情況呢?”

“當然有," 謝老師繼續解釋道,“ 比如《傷寒論》桔梗湯中桔梗就是君藥,它的作用是引導甘草入肺,治療肺癰咳嗽、咽喉腫痛等症。還有白虎湯中的石膏也是君藥,它引導其他藥物進入陽明經,治療氣分熱盛等證。”

小王更加認真地記下這些要點!

謝老師笑了笑,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逍遙散中的柴胡也是君藥,它疏肝解郁的同時,引導其他藥物進入肝經,治療月經不調、胸悶脅痛等症。”

中醫狀元:引經理論的緣由發展,張仲景等如何用引經藥

《醫學啟源》的各經引用

太陽經,羌活;在下者黃柏,小腸、膀胱也。

少陽經,柴胡;在下者青皮,膽、三焦也。

陽明經,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腸也。

太陰經,白芍藥,脾、肺也。

少陰經,知母,心、腎也。厥陰經,青皮;

在下者,柴胡,肝、包絡也。以上十二經之的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