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医状元:引经理论的缘由发展,张仲景等如何用引经药

作者:言身中医
中医状元:引经理论的缘由发展,张仲景等如何用引经药
中医药学理论认为有些药物能够起到一种带领、引导的作用,将其他药物引入某些部位或区域,这个部位可能是中医经络理论划分的某条经,也可能是中医脏腑理论划分的某个脏器,从而起到直达病所的效果,这便是引经药。 古代的中医药学家还为引经药的定向选择、引导作用做了形象深入的比喻,比如清代的尤在泾在《医学读书》中讲“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小王问:“谢老师,我想请教一下中医引经理论的历史沿革,可以吗?"

谢老师点了点头,“ 引经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个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神农本草经》的时代。”

中医状元:引经理论的缘由发展,张仲景等如何用引经药

小王睁大了眼睛,满怀好奇,“《神农本草经》?那可是中医的经典之一吧!”

“是的,” 谢老师点头,“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一句话说:‘(菌桂)为诸药先聘通使’,这可以被视为引经的最早迹象之一。”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菌桂。味辛,温,无毒。主治百疾,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

引经理论的逐渐发展

小王露出了明白的表情,“那么引经理论是怎么逐渐发展起来的呢?”

谢老师微笑着解释道,“ 引经理论在金元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当时,医家张元素对于用药非常重视引经药,他把这些药物称为‘的药’。他明确了不同经脉所对应的引经药物,并强调了药物的上下之分。这可以被看作是引经理论的雏形。”

张元素(1131~1234年),字洁古,今河北易县人,他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洁古重视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的思想,对李杲创立以“补土”为特色的系统的脾胃理论有重要影响,并最终成为“易水学派”最突出的理论特色。

小王认真地听着,“ 张元素的理论为后来的医家提供了基础,对吧?”

“是的,” 谢老师点头, “李东垣是张元素的学生,他继承和发扬了张元素的引经理论。在他的著作《用药心法》中,他明确记录了‘东垣报使’和‘诸经向导’两章,还新增了很多向导药物。这些理论为引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东垣报使”、“诸经向导”两章节,并新增了很多向导药,如手肺太阴经向导药桔梗,手少阳经向导药川芎等。

小王兴致勃勃地追问,“ 那么引经理论在后来是如何发展的呢?”

“ 当时李东垣的引经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 引经药的临床应用变得更加普遍和深入。许多医家都沿袭了这一理论,并结合实际临床实践,不断充实和扩展引经理论。”

小王思考着!

“ 后来,引经药由引导其他药物功效达到各经络,逐渐演变成引脏腑、引部位。” 谢老师回答道,“ 比如,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中提到,牛膝,能引诸药下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中首次提出‘引经报使’一词,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

朱震亨(1281~1358年),男,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谢老师接着又说:"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中提到,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另外,吴塘在他的《医医病书》中也列出“引经论”章节。"

尤怡 (1650-1749),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饲鹤山人,今江苏吴县人,师事苏州名医马俶,既得师传,悬壶于世,名噪于时。对张仲景著作钻研尤深,所撰《金匮要略心典》三卷(1729)、《伤寒贯珠集》(1810年刊),为研究仲景学说甚有影响之著作。又著《金匮翼》八卷(1768)、《医学读书记》二卷(1729)、《静香楼医案》一卷,均行于世。
吴塘(1758-1836年)。字鞠通、配珩。江苏淮阴县人。初习儒,因哀其父及侄相继病故,而专心攻医。后至京师,参加《四库全书》之抄写与校检;又获见《温疫论》(吴又可),叹服其说,遂究心医术达十余年。后又总结其经验,复习古代医经及温病诸家包括叶天士之学著成《温病条辨》一书。书中提出分辨阴阳,别水火之理论,以三焦进行温病辨证,上焦心包络与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系指病之阶段。此说与叶桂之卫气营血辩证法,构成温病学说之核心。另有《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均有刻本行世。

医圣张仲景、李杲等名家如何用引经药

小王继续说道:“谢老师,我想请您再详细举例解释一下引经药的应用。”

谢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当然可以,引经药在中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们就像方剂中的‘向导’,能够引领其他药物到达疾病所在的脏腑经络,从而驱邪、纠正人体的病理偏向,促使机体恢复正常。”

中医状元:引经理论的缘由发展,张仲景等如何用引经药

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 医圣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许多方剂应用到了引经药物的配伍。比如,他在三物白散方中使用了桔梗,以引导巴豆驱逐胸中的邪气,治疗痰阻于胸、呼吸困难等症。”

谢老师点点头,“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桔梗在这个方剂中充当了引导的作用,就像是一艘小船,帮助其他药物达到它们需要去的地方。"

小王继续追问:“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当然,”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比如五苓散中使用桂枝宣通阳气,引导其他药物在肌表利水化湿。而李杲《脾胃论》中清胃散治咽喉不清,齿龈肿痛等证,方中升麻散火解毒,兼引诸药至阳明,共奏清胃凉血之功;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为佐使,引胃中清气上升治脾胃气虚诸症。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血府逐瘀汤主治胸中血瘀证,方中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二者合用引导诸药共奏活 血调气之功。”

小王连忙点头!

谢老师接着又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龙胆泻肝汤中的柴胡苦寒泻火,兼引诸药入肝,泄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治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症。《丹溪心法》左金丸中的吴茱萸引黄连入肝,导热下行,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诸症得以消除。诸此方剂举不胜举。”

小王认真地记下这些要点,然后问道:“引经药在方剂中的角色通常是佐使吗?"

谢老师点头,“是的,大部分情况下,引经药是作为佐使的一部分出现在方剂中。但也有一些情况下,引经药可以充当主药,起到更为重要的引导作用。”

小王好奇地问:"有没有例子可以说明引经药充当主药的情况呢?”

“当然有," 谢老师继续解释道,“ 比如《伤寒论》桔梗汤中桔梗就是君药,它的作用是引导甘草入肺,治疗肺痈咳嗽、咽喉肿痛等症。还有白虎汤中的石膏也是君药,它引导其他药物进入阳明经,治疗气分热盛等证。”

小王更加认真地记下这些要点!

谢老师笑了笑,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中的柴胡也是君药,它疏肝解郁的同时,引导其他药物进入肝经,治疗月经不调、胸闷胁痛等症。”

中医状元:引经理论的缘由发展,张仲景等如何用引经药

《医学启源》的各经引用

太阳经,羌活;在下者黄柏,小肠、膀胱也。

少阳经,柴胡;在下者青皮,胆、三焦也。

阳明经,升麻、白芷;在下者,石膏,胃、大肠也。

太阴经,白芍药,脾、肺也。

少阴经,知母,心、肾也。厥阴经,青皮;

在下者,柴胡,肝、包络也。以上十二经之的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