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强东说不拼搏不是兄弟:阿里、京东为何向“大公司病”开刀?

刘强东说不拼搏不是兄弟:阿里、京东为何向“大公司病”开刀?

南方周末

2024-05-27 02:00发布于广东南方周末官方账号

2024年5月24日,刘强东在高管会上说:“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这一番话,尤其是最新的“兄弟论”与京东的举措,引发关注。

2018年,刘强东曾澄清京东裁员传闻,表示:“如果大规模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的一半员工是不需要的。未来我们还有10倍到20倍的发展空间,我们大量的需要人,我们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名兄弟。”

2019年,京东的一位高管透露,在集团早会上,刘强东宣布了一个政策:以后京东的员工只要是在任职期间无论因为什么原因遭遇不幸,公司都将负责其所有孩子一直到22岁(也就是大学毕业的年龄)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而刘强东的原话是:“我们大部分的员工都是一线的兄弟,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旦出事整个家就毁了,我们希望所有的兄弟都好,但人生无常,公司要成为大家最后的依靠。”

平心而论,刘强东对京东员工挺讲情义的。而且结结实实付出了真金白银,对遭遇不幸的员工子女进行兜底,超出了一般公司的本分,以兑现“京东是所有员工的后盾”的承诺,营造“京东是大家庭”的氛围。这样的作为,不应该受到质疑。

刘强东最新的“兄弟论”一出,京东零售也同时开始严查考勤,并且调整了午休规则。新规要求每天早上9点统计上班工位人数,班车若晚点需提交证明照;午休时间缩短至1小时,自12:00至13:00,午休期间不得熄灯。公司严禁代打卡行为,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相关人员。为评估员工工作饱和度,晚6点下班的员工需接受工作饱和度考量;微信群非工作的全部解散,所有沟通全部咚咚进行。

这或是因为,刘强东与京东管理层承认京东集团体系存在“大企业病”,尤其在拼搏上有很大的懈怠。显然,也正是在这种认知之下,刘强东提出了最新的“兄弟论”,引爆了舆论。

无独有偶,5月23日晚,阿里巴巴发布2024财年年报,同时蔡崇信、吴泳铭以阿里集团主席与首席执行官的身份发表了第一封联合署名的致股东信,信中称:在过去的25年里,阿里巴巴经历了不断成长,也出现了一些“大公司病”。在接下来的10年里,我们将再次视自己为一家初创企业……

阿里与京东,一前一后几乎同时表示自己存在“大公司病”“大企业病”,要解决这一问题,不约而同,仅仅是巧合吗?“大公司病”肯定不是现在才有的,为什么现在突然这么认真对待?

首先,毋庸讳言,“大公司病”,某种程度上对大公司来说或是不可避免的。公司大了,管理层级多了,指挥链条长了,做事的效率会下降,浑水摸鱼混日子的人会变多,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会大行其道。就互联网公司而言,某些管理人员PPT做得漂亮、满嘴“闭环”“赋能”“底层逻辑”,擅长“对上管理”,把直接领导舔得舒服,揽功于己、诿过于人,是员工经常吐槽的一种现象。

像阿里、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头部企业,创始人马云、刘强东富于“企业家精神”,敢于开拓,把握了时代的风口,成就了一番伟业,创造并吃到了互联网行业的经济租(表现为很高的利润)。要维持这个经济租,要应付千头万绪的冗杂事务,得用很多人。只是所用的人中,一些人是维持这个经济租或开拓新的互联网领域、创造新的经济租,是这些大公司声誉的生产者;另一些人是分食这个经济租,实质上是这些大公司声誉的消费者。

大公司是蒸蒸日上还是不思进取,取决于前一种人还是后一种人主导公司的决策与运营。厉害的企业家、管理者,不仅仅能发现市场机会,创造经济租,还能通过多多使用前一种人、少少使用后一种人,维持公司的活力从而维持与创造新的经济租。

回到阿里、京东为何现在要对治各自的“大公司病”问题上。其实,它们的财报表现还是不错的。

阿里巴巴,2024财年(2023年4月-2024年3月底)营收为9411.7亿元,同比增8%;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为人民币1574.79亿元,同比增长11%。不过,2024财年第四财季(2024年第一季度)营收221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调整后净利润244.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1%,营收增、利润降,是值得关切的。

京东集团,2024年一季度共实现营收2600亿元,同比增长7.0%,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89亿元,同比增长17.2%。

它们都没有说出口的词语才是最关键的,三个字:“拼多多”。5月22日,拼多多发布2024年一季度财报,其实现营业收入868亿元,同比增长131%;净利润279.98亿元,同比增长246%。因业绩远超市场预期,财报发布后,拼多多美股盘前涨幅一度超过13%,报收于158.46美元/股。随着财报的发布,拼多多市值再度超越阿里巴巴。

拼多多强势崛起,改变了中国互联网与电商的格局,阿里、京东感到压力是正常的。去年,京东、阿里纷纷学习拼多多的“仅退款”;现在,它们又对标拼多多的内部管理,决心治一治自己的“大公司病”,说到底,都是被逼出来的。这也说明,互联网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谁也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觉,稍微打个盹儿就有新的商业势力崛起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互联网的活力。且看谁能笑到最后。

陈斌

责编 辛省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