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退場的不止是市場上的“生鮮燈”

作者:顧茂權
退場的不止是市場上的“生鮮燈”

紅光配純白,豬肉更鮮嫩;紅光配暖白,熟食更鮮亮……曾幾何時,熟食、水果、蔬菜等,在“生鮮燈”的“美顔濾鏡”下,通過調整燈的顔色、亮度、色溫等,使生鮮食物(尤其是肉類)看上去色澤更加新亮、水靈、賣相更誘人。“生鮮燈”成為商家必備“神器”。然而,“美顔濾鏡”的食物,存在誤導嫌疑,離開“生鮮燈”後食物就“打回原形”了。一些農産品看上去很新鮮,買回去卻發現品質不佳,都是在懸在商品上方的“生鮮燈”在作怪:給農産品加了“美顔濾鏡”,誤導了消費者。

退場的不止是市場上的“生鮮燈”

消費者苦“生鮮燈”久矣。為了保障消費者權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明确,自去年12月1日起禁止使用“生鮮燈”。

退場的不止是市場上的“生鮮燈”

“生鮮燈”是一種工具,一些商家借此能夠以次充好,蒙騙消費者。“生鮮燈”的濫用,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也破壞了市場的公平競争環境,及時叫停是順應民意之正确舉措。

退場的不止是市場上的“生鮮燈”

“生鮮燈”也反映一種心态、一種現象,不僅存在于農貿市場超市,還會在一些機關或者部門的實際工作中。比如,在宣傳彙報時,過于追求形式美,“穿靴戴帽”成定式,報喜不報憂;比如,在工作總結時,對成績大誇特誇、濃墨重彩,對問題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甚至文過飾非;再比如,在迎接檢查時,對台賬資料過度包裝,脫離客觀實際……凡此種種,都是運用了“生鮮燈”的障眼法,把實際工作的黯淡無光,美化成鮮亮潤譯。

退場的不止是市場上的“生鮮燈”

消費者自然樂見産品的“素顔”。即便暫時可能有點“不适應”,但終歸會為品質買單。商品僅因換燈而銷量大減的現象,其實也反向說明了此前“生鮮燈”對消費者的誤導确實不輕,是以禁用無論如何是件好事。而且,如果此前商家是“随大流”地使用生鮮燈,上演了劣币驅逐良币;而當周圍的商家都棄用這條“捷徑”後,自己當然也沒理由再堅持。到那時,由于“換燈而影響銷售”的僞命題便會不攻自破。

退場的不止是市場上的“生鮮燈”

市場上的“生鮮燈”燈要禁,實際工作中的隐形的“生鮮燈”也要禁。要通過加強監管,關掉“生鮮燈”,還原工作真本色。檢查考核和總結評比時,不僅要聽彙報看材料,還要對材料、台賬進行仔細核查、檢查對照,多聽聽,各方面尤其是群衆的意見,“擠幹”材料水分,讓實工作在太陽底下“真實出鏡”。對于弄虛作假、“塗脂抹粉”的,一經發現就要動真格處理,以微效尤。總而言之,形形色色的“生鮮燈“都應該退場!(2.5)

退場的不止是市場上的“生鮮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