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都再追“生鮮燈”蹤迹 網上冒出換燈色“神器”

作者:南方都市報

1. 2023年8月11日A09版南都調研版面。

2. 某網購平台聲稱符合監管要求的可調色“生鮮燈”。

3. 自然燈光(左)與“生鮮燈”(右)照射下豬肉和蔬果的顔色對比。

去年12月1日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新修訂的《食用農産品市場銷售品質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簡稱《辦法》)正式實施,其中規定銷售生鮮食用農産品,不得使用對食用農産品的真實色澤等感官性狀造成明顯改變的照明等設施誤導消費者對商品的感官認知。這一規定的實施,意味着“生鮮燈”将被列入禁用範疇。

《南都調研》此前報道,存在了數十年之久的“生鮮燈”被消費者诟病已久,不少攤位仍在使用。特别是鮮肉、肉制品攤位上,“生鮮燈”常被稱為“美顔濾鏡”,為變質肉、注水肉“遮醜”,誤導消費者的感官判斷。當下,政策過渡期結束,生鮮市場撤燈情況如何?南都記者再次展開走訪。

持續走訪:

仍有攤位使用“生鮮燈”

2023年12月1日上午,記者來到黃埔區雙沙綜合市場。早高峰剛過,綜合市場的客流漸漸散去,但仍有不少市民駐足在攤販前買菜。記者注意到,各區域的檔口上都亮着整齊劃一的條形熒光燈。但和蔬菜、水産等區域不同的是,一排排的鮮肉攤上幾乎都垂挂着紅頂小燈,都由數顆LED燈珠組成,燈光照射下,案闆上的肉類泛出鮮豔的紅色。記者細數,共有近10家鮮肉檔都尚未更換“生鮮燈”。

1日下午,南都記者來到了天河區石牌肉菜市場。剛進入市場,就能觀察到蔬菜區通明的白色燈光,而在大多數肉攤上仍然使用着紫色、紅色等顯色強烈的“生鮮燈”。

在一家肉檔上,記者發現既有紅色燈又有紫色燈,部分紫色燈的光打在光滑的地闆上,顯得尤為刺眼。當被問及為何會使用兩種不同顔色的燈光、是否了解近日市場要求規範照明裝置的要求時,老闆坦言:“斷貨了,沒得賣了,隻能先拿原來的燈過渡。”

部分攤主也表示,他們陸續收到了要更換照明燈的資訊,但由于市場管理方并沒有對燈的色标特征、顯色系數等做出統一标準,是以目前仍然在網上選購中,可能需要過幾天才能完成更換。

記者發現,有一兩家肉檔已全部更換為白色燈。上述攤主表示,市場已經要求他們這幾天全部更換,但沒有說具體執行處罰的時間。而換上白色燈後,會讓顧客覺得肉品不夠新鮮,“用白燈照明時,肉看起來就仿佛失去了生氣,毫無新鮮感。”

線上調查:

購買存誘導,燈具可切多色

而線上上,記者以“市場生鮮燈”為關鍵詞,在電商平台上搜尋發現,排名靠前的店鋪均标明“新國标全光譜新款LED生鮮燈”,價格在20多元至300多元,在詳情頁面附上顯色指數、相關色溫等,并标着“符合市場監管新規”“符合市監總局燈光要求”等字樣。

但往下拉之後,還是能看到标注為“生鮮燈”“暖光燈管”的商品,産品廣告語主打的就是“專業提鮮”“生鮮引客燈”“适用于豬肉檔及冷鮮肉,随意調節增強鮮肉新鮮感”等等。此外,有些“生鮮燈”的功能變得更豐富且“隐蔽”,由原先的單色燈具演變為可在多種顔色間快速切換的“神器”。

而所謂的“新國标生鮮燈”,就一定靠譜嗎?當被問及新的“生鮮燈”與以往有何差別時,該客服并未詳盡回答,隻稱“更符合新的标準”,而關于标準,“每個地方都不一樣”。盡管商家各自标榜産品符合市監總局燈光要求,但記者查詢發現,根據國家标準GB 50034—2013《建築照明設計标準》,僅規定農貿市場照明的顯色指數不應低于80,對色溫尚未進行規定。

政策動向:

廣州将再明确“生鮮燈”要求

據了解,去年市場總局頒布《辦法》後,廣州市場監管部門已在全市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大型超市、連鎖生鮮企業等加大宣傳,要求市場開辦方和經營主體及時自查整改,指導經營者選擇顯色指數、色溫更接近自然光的燈具,按時落實新規要求。另外,廣州市場監管局正在制訂地方标準《生鮮連鎖企業食品經營管理規範》,其中将對“生鮮燈”的色标特征、色溫值、顯色系數等作出更明确的要求。

廣州市市場監管局敦促提醒經營者,如果2023年12月1日後仍然使用對食用農産品的真實色澤等感官性狀造成明顯改變的照明等設施誤導消費者,有可能面臨警告或罰款5000元至30000元不等的處罰。

此前報道:

有檔主擔心禁用後影響肉檔生意

去年8月,南都灣财社記者走訪廣州多家菜市場時,有部分檔主稱已然通過網絡和電視等管道知曉禁用“生鮮燈”的新規,但仍有超過半數檔主表示對此新規并不了解。對于使用“生鮮燈”的現象,大部分檔主認為是一種行業現象和傾向。

“大家都在用,我也就用了。”當被問及為何使用“生鮮燈”時,豪賢路市場的豬肉檔檔主遠叔向南都灣财社記者表示,檔口所使用的“生鮮燈”,就如同服裝店内的衣服打光燈、寫字樓上的氛圍燈等,主要也是為達到銷路暢旺的效果,讓生意更好一些。

“告訴我們禁什麼,也要告訴我們能用什麼。”對于禁用“生鮮燈”的新規,龜崗市場生魚檔的明哥表示,既然有相關的規定,那麼接下來大家也肯定願意跟着大方向走。但與此同時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出台更詳細的燈具設施标準,幫助檔主們更好地經營銷售生鮮食用農産品。

豪賢路市場冰鮮檔口的蓉姐表示,最近在電視和網絡上也有注意到新規以及“生鮮燈”誤導消費者的事件。但在她看來,使用“生鮮燈”更多的是一種習慣性行為,隻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會采用“殺雞取卵”的方法去打燈誤導消費者,“我個人來說是不會這麼做的,畢竟做生意是講究長久的口碑。”

也有部分檔主表示,擔心禁用“生鮮燈”後會影響肉檔生意。東川新街的肉檔檔主黃伯表示,因為肉如果沒有“生鮮燈”照明校正顔色,就會“看起來白白的,沒有肉色”。左邊農貿市場的劉叔也表示,經常來買菜的顧客都會格外注重菜生鮮的外表狀态,都希望能夠買到成色最好的肉或者菜。是以,盡管他不會通過“生鮮燈”來售賣一些品質較差的産品,但如果有“生鮮燈”的幫助,生意會更好一些。

總第162期

統籌編輯:董曉妍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張思琦 陳卓睿 邱康正 實習生 唐家俊 胡婉玲 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