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電車,相當一部分的人群認為是出行便宜,而少部分人群主要是出行受限而購買電動汽車。但是對于所有人來說,電動起汽車的出行成本依然還是比較看重的,畢竟一公裡幾分錢的價值,完全可以節省不少費用。尤其是在城市乃至周邊的車主,不管是充電設施以及出行等,為車主完全節省不少的費用。
但是,如果一旦變相出現服務費、充電費等等各種亂七八糟的問題,那麼出行的成本必然會出現增長。一男子在連霍高速開封服務區2号充電站(霍爾果斯方向)充電,一共花了99.65元,其中電費58.25元,服務費41.4元。對此,該充電站客服解釋說,充電價格是電費加服務費的總和。
當然大家都知道,不管是電動汽車還是家用用電,電費都分為三個時段(家用有谷峰),每個時段價格不一樣,服務費都是每度電0.8元。該男子表示他在10:00-14:00這個高峰期時間段充電,費用是最高的。高速服務區充電1小時花99元。而充電站客服也給出了說明,價格按标準執行,當時是高峰期。
那麼,這個價格合理嗎?
當然是合理的,因為隻要敢收就會有對應的政策或者方式方法讓你付這筆錢。那麼高速路段這個費用為什麼會如此貴呢?
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跟地區、充電服務不成熟等息息相關。早期的充電裝置,有來自國家電網的裝置,有自身車企充電裝置,更甚至為了能夠快速打造充電布局和裝置,有商業化營運的充電站等,進而在未能達到統一或者鼓勵商業化裝置介入市場的情況下,每個地方的充電費用乃至服務費用自然不同。
尤其是商業化營運的充電裝置,主要還是以盈利為目的,那麼自然在收費或者服務方面等量的加價也就不難了解。
此車主恐怕不是個例,而一旦整個市場充電裝置飽滿,并且按照地區情況劃分的時候,必然會更增加車主出行費用。而到時候标榜的出行便宜,恐怕更會淪為一個笑柄。隻因為國家電網和商業化營運的充電樁,不可能會一直持續虧本,而這些盈利模式轉移,隻能落在電動汽車車主的頭上。
一小時90多塊錢,估計不會過多久,就會出現一小時100多塊錢的情況,這恐怕不是聳人聽聞,而是可能會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