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環球網消息,印度外長蘇傑生日前表示,中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對包括印度在内的鄰國有很大影響,但印度不應該害怕中國,反而應該積極歡迎來自中國的競争,并努力做得比中國更好。話雖如此,印度對中企的限制卻一直十分嚴格,完全沒有要公平競争的意思,特别是自2020年發生了邊境沖突之後,印度對中企的限制就越來越多,由于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表現非常出色,占據了絕大多數市場,印度對中企制裁毫不留情面,存在包括扣押資産、當機銀行賬号等政治性操作。
1月18日,印度産業政策進階官員庫馬爾承認印度對中企審查十分嚴格,但他表示,如果中印雙方在邊境問題上能夠有所緩和,那麼這些限制措施可能都會被取消,雙方有希望重新進入一段繁榮的合作時期。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甯回應稱,國際社會質疑印度對中企采取了不合理的限制措施,而印方官員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此事屬實,印度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民主大國,不應該違背市場經濟原則。
對中國而言,中印邊境問題是一個長久存在的沖突,屬于曆史遺留問題之一,中印雙方應該求同存異,在保持和平的前提下,用大智慧對這一問題進行妥善處理,邊境問題不應該涉及到其他領域,影響到中印兩國關系,印度更沒有理由是以對中企進行限制。盡管印度強調不害怕競争,但對中企實施歧視性的政策,實質上就已經反映了印度害怕與中企競争的事實,言行不一的背後,是印度希望以此打消外資顧慮,保障外資持續進入印度市場的如意算盤。
為此,蘇傑生做出了一個很宏大的未來構想,他表示,相信在未來的幾年内會有更多的外國企業到印度投資,設立更多工廠帶動印度經濟發展,蘇傑生還提出,在印度發展半導體同樣是一個前瞻性的趨勢,會有越來越多的半導體企業意識到這一點。盡管蘇傑生為印度經濟描繪了一個足夠輝煌的未來,但印度或許不具備他所說的條件。
往前二十年,因為中國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大量資本希望在中國投資設廠,進而打造出足夠廉價而優質的産品,這樣一來,産品在成本效益上就有了絕對的優勢。而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仍處于上升和機遇期,這同樣也帶動了産業的更新,廉價勞動力已經成為了過去式,更多的國際企業希望尋求一個中國的“替代品”,印度有足夠廉價勞動力,這就是蘇傑生與很多印度人認為印度經濟即将騰飛的基礎條件。
但印度成年人文盲率達到了25%,這些勞動力雖然足夠廉價,卻無法勝任高技術需求的工作,印度國内的信仰以及基礎設施問題,也嚴重影響到了外企在印度市場投資設廠的積極性。同時,印度不僅僅是針對于中企有歧視性的政策,很多西方國家企業在印度發展同樣是寸步難行,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已經察覺到,印度的市場環境十分惡劣,有資料顯示,在最近8年時間裡,已經有超過2000家外企離開了印度,流失率達到30%以上。
就此不難看出,印度的确可以看作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之一,有着很大的潛力可供挖掘,但印度的基礎條件堪憂,急于求成的環境也進一步影響到了印度的長遠規劃和發展,而想要達成目的,印度需腳踏實地,提供一個足夠公平、足夠包容的市場是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