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選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援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适的閱讀體驗。
失敗6次後,印度再一次勇敢對“加入聯合國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一事,發起沖擊?
隻是這一回,他們準備充分,來勢洶洶,已搞定了五常之中的美俄。
隻要再讓中國松口,印度“入常”基本闆上釘釘。
為此,莫迪還特地給中國送了“大禮”。
那麼,這一次印度會成功嗎?
他們為何執着“入常”,又為什麼總是求而不得?
入常:印度的大國夢
1971年,大陸在恢複了聯合國合法席位後,成為五常之一。
其實,早在聯合國成立之際(1945年),中國就已經是五常之一了。
不過那個時候,是中華民國。
但無論如何,這都是對我們國際地位的極高肯定。
正因如此,我們隔壁鄰居印度才會極度不滿,多次表示不服。
中國都能“入常”,印度為什麼不行?
早在1945年,聯合國還在商議“入常”席位之時,印度就自薦“入常”。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可不得不說,印度實在是不自量力的典型。
之是以這麼說,不妨先來了解,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究竟有何作用。
聯合國在二戰後成立。
該組織最重要的機構非安全理事會莫屬。
因為它掌握了聯合國的軍事行動。
而安理會,由十五個理事國組成。
其中,五個常任理事國(美蘇英法中)擁有一票否決權。
這就意味着,常任理事國一緻同意的事情,那就是聯合國的法律。
這五個國家就是聯合國的權力中心。
如此一來,便可以明白印度對“入常”的執念。
“入常”代表着絕對的大國地位。
這與印度有聲有色的“大國夢”,不謀而合。
說到這裡,又不得不提,印度獨立運動領袖、首任總理以及“大國夢”的提出者——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自1921年開始,24年間,他還被英國殖民當局關進牢獄整整9次。
也正是在無數個鐵窗夜晚中,尼赫魯就已經暢想好美麗的藍圖:讓印度成為“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
或許在當時看來,這不完全是白日做夢。
畢竟空穴不來風,怎麼說印度也是有悠久輝煌曆史的國度。
而且地廣人多、地緣位置優越,獨霸南亞大陸,扼守印度洋。
要求“入常”時,印度也就是以此為由自賣自誇的。
而且他們着重說明,印度為戰争做出了很大貢獻。
隻是,這句話倒還顯得他們有些大言不慚。
作為二戰的五大戰勝國,美蘇英法中的“入常”資格,都是靠軍隊打出來。
二戰結束時,中國是靠十四年艱苦抗戰的偉大勝利“入常”。
70年代,中國的常任理事國地位,也不是繼承中華民國的,而是靠一系列戰績帶來的。
比如抗美援朝、珍寶島戰役。
更何況,在中國恢複五常席位的前一個月,我們剛剛成功試射東風-5洲際飛彈。
言外之意,當時的國際社會,武力決定話語權。
那麼,印度有什麼硬實力,敢和這五個常任理事國家平起平坐呢?
曆史證明,他們實力不夠,野心卻還不小。
上世紀50年代,印度獨立(1947年)不到十年,就已經徹底膨脹了。
他們宣稱自己的軍隊在亞洲無敵,并借此頻頻侵擾周邊,甚至惹到大陸頭上。
隻不過,兩國一交手,立馬見真章。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需要翻過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作戰。
印度那邊卻一馬平川,占盡優勢,以逸待勞。
結果是,印度王牌部隊基本被全殲,印度政府被逼得差點就要撤離首都新德裡。
實際上,說這一切就發生在短短的32天内,都是給印度面子。
雙方真正的作戰時間,隻有15天。
這件事,讓印度引以為豪的武力,成了國際上天大的恥辱。
這一戰,直接把印度拉下“第三世界盟主”席位。
更重要的是,印度徹底失去了“入常”資格。
這也是他們對中國耿耿于懷至今的原因。
不過,印度不會放棄大國夢。
正如尼赫魯所說:“無論印度能否成功進入安理會,我以為我們在一開始就應該堅持這個态度……印度之應該成為安理會的成員乃是理所當然的事。”
令人無奈的是,印度幾乎所有上層精英,都深受尼赫魯思想的影響,認定印度天生不凡,必成世界超級大國。
是以,多年來,他們不斷謀求“入常”,哪怕總是被拒,仍一往無前。
曲折“入常”路
1994年,距離印度第一次謀求“入常”已過去近半個世紀。
這一次,他們重振旗鼓,再次申請“入常”。
自從被中國一戰打醒,不再做白日夢的印度開始埋頭苦幹。
那段時間,他們一手研發核武器,一手努力抓經濟,實力越來越強。
同時,幾十年來,印方沒少在聯合國身上下苦功。
裁軍、維和,尤其是财政方面,印度向來配合最積極,是以也多次出任了非常任理事國。
當然了,這遠遠夠不上大國夢,“入常”才是終極目标。
90年代初,随着蘇聯解體,國際關系發生重大變化。
聯合國的改革成為大勢所趨,這讓印度看到了重新“入常”的機遇。
原本,印度想将蘇聯老大哥取而代之。
誰曾想,俄羅斯直接連五常席位一并繼承。
但即便如此,印度還是沒有放棄,想着退而求其次,進不了五常還可以成為“第六常”。
于是,他們開始極力推動改革安理會,主張擴大安理會規模,利用“撒錢外交”,最終于1992年讓聯合國通過了《安全理事會席位公平配置設定和成員數目增加的問題》。
随後,印度便順勢提“入常”,結果仍被婉拒。
得知這個結果,印度自然不服氣。
他們自覺,其不再是50年前的那個印度了,憑什麼還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承認。
可能印度忽視了,自己在進步,别國也在進步,甚至一日千裡。
他們的那點實力始終不夠看的。
但這都不妨礙印度屢敗屢戰。
随着在1998年成為事實上的核國家,印度的小心思又活泛起來。
一國勢單力薄,那就拉上盟友共進退。
2005年,印度與德國、巴西、日本組成“四國集團”,要求安理會擴大規模。
這四國本身就樹敵頗多,想抱團“入常”,就要面對聯合起來的反對團體。
70多個國家當即發起“團結謀共識” 運動,反對四國。
彼時,帶頭國家有南韓、巴基斯坦、阿根廷、意大利等,一品便知。
當然,這之中,最關鍵的還是五常的态度。
由于美國明确表态隻支援日本“入常”。
是以,四國第一次“入常”慘遭滑鐵盧。
兩年後,“四國集團”再戰“入常”,推動開啟了安理會改革談判。
然後再敗再戰,一次次掀起“争常”熱潮。
期間,印度始終是最為積極的那一個。
他們不僅積極繼續在聯合國表現,做廣大開發中國家的工作,更沒少在常任理事國身上追加軍購大單。
花錢雖然不能真的使鬼推磨,好歹也能讓美、俄、英、法相繼松了口。
就這樣,他們都先後公開支援過印度“入常”。
這樣一來,看上去就剩中國需要“疏通”。
仿佛隻要大陸答應,印度馬上就能實作多年夙願。
尤其是去年(2023年)年末,印度再次得到了美、俄的公開表态支援。
而美國開口,英法帶機率也不成問題。
印度也就隻等中國放話。
為此,印度又是在2023年12月30日,宣稱釋放vivo印度公司的3名高管。
而後,又有部分輿論稱其準備拆掉中印邊境的印軍“英雄紀念碑”,讓步邊境問題。
那麼,印度能否利用這個大禮包,在下一次“入常”成功呢?
本末倒置的大國夢
一直以來,阻礙印度“入常”的真正因素到底是什麼?
他們或許從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表面上看,似乎是緊緊不松口的中國。
印度國内也把中國渲染為最大的阻礙因素。
但實際上美國對印度的阻礙更大。
比如,2010年奧巴馬曾前腳在印度公開支援印度“入常”,但後腳希拉裡就嘲笑印度是“自封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第一候選國”。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也緊接着表示,奧巴馬總統的講話隻代表美國已考慮到了印度,僅此而已。
空頭支票誰都會開,隻有印度是真的敢信。
要知道,增加常任理事國,對現有的五常意味着什麼?
權力再配置設定。
尤其是像美國這樣行使霸權主義的既得利益者,當真能夠同意新人上車,稀釋自己的特權?
退一萬步講,即便他們同意增加一常,那也是有限制的。
比如,新增常任理事國不能享有一票否決權等。
當然,利益争鬥也并非緻命原因。
印度“入常”真正的阻礙,還是在于其自身不是真正的大國。
印度雖然自稱世界第三,國民普遍具有強烈的自豪感,但不得不承認現實的一塌糊塗。
國内的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女性地位、 種姓制度、教派沖突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根深蒂固。
所謂的軍事強國,至今也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
而外交上,印度與大小鄰國長期處于緊張關系。
這一切都在阻礙着印度的發展崛起。
事實證明,印度一直沒有改掉好高骛遠、迷之自信的毛病,不腳踏實地發展,苦苦追求“入常”的影響力來實作大國夢。
沒有強大國力支撐的大國夢,永遠都隻是脫離實際的空中樓閣。
參考資料
馬曉榮.中國緣何可入“五常”[J].中國軍轉民,2021,(14):32-34.
王磊.做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解析印度的全球大國之夢[J].南亞研究季刊,2014,(03):13-18+37+4.DOI:10.13252/j.cnki.sasq.2014.0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