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閱讀時的那些“雷”

閱讀時的那些“雷”

在一些經曆過戰争的地區,走路也是一種危險的活動,因為有地雷。隻有先把雷一個個排掉,才能確定行進的安全。對讀書來說,書中那些不甚了解的字、詞、句就是潛在的“雷”。如果帶着“雷”閱讀,一方面會影響你對整篇文章或全書的了解,另一方面這些誤解可能會一直存在你的腦子裡,後來你又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使用這些誤解的内容,是以是很危險的。這就需要你去“掃雷”。

但是,“掃雷”這種操作會占用認知資源,進而影響我們的閱讀效果。因為閱讀是講究沉浸的,而“掃雷”是把字、詞、句拎出來去查清、弄懂,顯然會破壞這種沉浸性。那怎麼辦呢?可以把兩種活動分開來,先讀一遍,目的是“掃雷”,再讀第二遍時,就可以沉浸式地閱讀。

舉個例子,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裡有這樣一段話:

沒有了糧,北平也失去它負有世界美譽的手工業。餓着肚子的人不會再買翡翠戒指與耳環,鍍金、包金或真金的玲珑細巧的首飾,大雅優美的地毯,雕花的紅木桌椅,彩色的像鮮花一般的景泰藍,灌漿的蟋蟀瓦罐子……北平人沒有閑心閑錢買這些東西,而又沒有法子把它們運出去,于是那些心靈手巧的勞工,便随着大家一同挨起餓來。

請看上面這段話,裡面有沒有你不太了解的詞,也就是“雷”呢?乍一看是沒有的。這段話裡沒有生僻詞,也沒有學術概念,但是有一個詞引起了我的一點疑問——景泰藍。我想沒有哪個中國人不知道景泰藍,可是景泰藍到底是啥,好像在我的腦海裡又是模糊的,印象中是一種色彩多樣且豔麗的瓷器。

于是我上網查了查,得到了景泰藍的介紹。原來景泰藍正名為“銅胎掐絲琺琅”,“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上,然後把琺琅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内,再燒制而成的器物”。換句話說,景泰藍的主體是銅,它是一種金屬器,而非瓷器,原來我印象中的了解是錯誤的!

然後我就起了好奇心,我想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存在這種錯誤的印象。于是我編了一道題目,發在朋友圈和幾個微信群裡來考考大家。這道題是這樣的:“一不小心,這件珍貴的景泰藍花瓶被我砸到地上,摔得粉碎。”——這句話是錯的,你們知道為什麼嗎?

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門,有人認為是主語有問題,有人認為是動詞用得不對,而大概隻有兩成的人指出:景泰藍是銅坯的,不可能“摔得粉碎”,頂多是“摔扁了”。這個結果在我的意料之中。大家都聽說過景泰藍,中學國文課本裡也講到過景泰藍,可是竟然大多數人不知道景泰藍到底是什麼東西!

閱讀時的那些“雷”

同樣出于好奇,我想知道那些久負盛名的作家,有沒有用錯“景泰藍”。結果我搜到著名作家殘雪的小說《迷惘》中的一段:

女老闆是做瓷器買賣的,生意比較清淡。她并不想拉生意,就隻是平靜地坐在店裡,如有顧客來了,就起身招呼幾句,不在乎他們買不買東西。她出賣的瓷器有碗、碟、杯子、茶壺、茶盤等,甚至有一隻景泰藍花瓶。

顯然,作者把景泰藍當作瓷器寫進了小說裡。你看,連名家都會犯錯,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我們每天談論的話題裡面,有多少是自己真正了解的?我們每天看這麼多網絡上的文章、視訊,創作這些内容的人,有多少真正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天哪,我們頭腦裡有多少似是而非的知識和概念啊,我們竟然全無察覺。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學習大多數時候都是囫囵吞棗式的,我們沒有去“掃雷”啊!

閱讀時的那些“雷”

我們都知道閱讀可以分為泛讀和精讀,可是通常我們隻是在泛讀。泛讀當然也是需要的,能拓寬我們的知識面,可是如果不加上精讀的話,那麼我們就永遠隻是浮在面上,甚至沒有體驗過那種真正的、透徹的了解是什麼樣子的。而要做到精讀,搞清楚字詞或概念的準确含義是基本前提。

我這裡說的“閱讀”是廣義的。現在這個時代,通過視訊、音頻來學習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一種廣義的“閱讀”。我們在精讀有價值的視訊、音頻時,也要采用“掃雷法”,先把各個詞彙、概念、知識點搞透,才可能獲得真正的進步。

END

閱讀時的那些“雷”

摘自《小讀者·閱世界》

2024年1月,總第353期,文/采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