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生九子”考證

作者:侯傳鵬

龍是大陸古代傳說中的靈異神物,也是中華民族的吉祥之物,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說文》有雲:“龍,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複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蘊藏在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特有的觀念之中。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神來敬奉,普遍尊尚,中國人經常自稱為“龍的傳人”。

關于龍的形象,《爾雅翼》有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另一說是:“嘴像馬、眼像蟹、須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獅、鱗像鯉、身像蛇、爪像鷹。”;還有一說是:“頭似駝、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

“龍生九子”考證

龍的形成起點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的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脫離自然界中的具體動物形象,成為集諸種動物靈性與特長于一身的特殊動物。到唐代,龍成了天子的專利,龍紋隻能用于皇帝的衣服器物,龍成為皇權的象征。宋之後,關于龍的曆史與家族有了更多的傳說。正因為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彙集了多種異獸的形象,是以在與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像也在發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征,因而又有人把二者聯系起來,成為所謂的龍子。

大陸民間一直有“龍生九子”之說,但所謂“龍生九子”,并非是指龍恰好生有九個龍子,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恰似清代學者汪中所言:“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是以說九是個虛數,龍生九子是言其多。

龍生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究竟哪些動物在龍子之列則一直沒有确切定論,僅明清典籍中就出現過各種版本。

明代最早在著述中記載怪異獸象的是學者陸容,不過陸容談的是“古諸器物異名”, 并沒有說是龍子的異名。他在《菽園雜記》中記道:“赑屃(bixi)其形似龜,性好負重,故用載石碑。螭吻(chiwen)其形似獸,性好望,故立屋角上。徒勞其形似龍而小,性好吼叫,有神力,故懸于鐘上。憲章其形似獸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獄門上。饕餮(taotie)性好水,故立橋所。蜥蜴形似獸,鬼頭,性好腥,故用于刀柄上。蠻蠸(manquan)其形似龍,性好風雨,故用于殿脊上。螭虎(chihu)其形似龍,性好文彩,故立于碑文上。金猊(jinni)其形似獅子,性好生煙,故立于香爐蓋上。椒圖其形似螺蛳,性好閉口,故立于門上,今呼‘鼓了’非也。虭蛥(daoduo)其形似龍而小,性好立險,故立于護朽上。鳌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獸吻其形似獅子,性好食陰邪,故立門環上。金吾其形似美人,首魚,尾有兩翼,其性通靈不睡,故用巡警。出《山海經》、《博物志》。”陸容所記“古諸器物異名”共十四種,但沒有說是龍子,并指出這些說法出自《山海經》及《博物志》。

最早的龍生九子記載出現在明代李東陽的《懷麓堂集》中。 據李東陽《懷麓堂集》記載:“昔在弘治(明孝宗年号)間,泰陵(明孝宗朱祐樘)嘗令中官問龍生九子名目,因憶少時往往于雜書中見之,倉卒(促)不能悉具,又莫知所出,以詢之羅編修(羅玘),僅疏其五六,雲得于其師左參政贊者止此。又詢于吏部劉員外績,績以故冊來,冊面備錄此語,亦不知所從出,因據以複命。”

李東陽回複明孝宗的答案是:“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眦(yazi),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suanni),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bi'an),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負屃(fuxi),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蚩吻(chiwen),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至此,這一公案終于由于“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不過後來李東陽又記曰:“餘又得一處載蟲八蟲夏(baxia)好負重,今碑下石獸。所述各不同,俟正之博物君子。蟲八蟲夏疑即前霸下。”可見對于龍生九子的問題李東陽也不太确定。但不管怎樣,這是龍生九子的第一個官方說法。

李東陽之前的一些明人筆記,凡發現有關龍子的名字、形狀、特性等記載的,基本都出自陸容的《菽園雜記》。明清典籍中談“龍生九子”事者除《懷麓堂集》外,還有楊慎的《升庵外集》、胡侍的《真珠船》、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筆》、焦竑的《玉堂叢語》、謝肈淛的《五雜俎》、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荟》、沈德符的《萬曆野獲編》、談遷的《棗林雜俎》、高士奇的《天祿識餘》等。

且看各典籍中的記載:

楊慎在《升庵外集》中記道:“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弘治中禦書小帖,以問内閣,李文正(李東陽)據羅玘劉績之言,具疏以對,今影響記之。一曰赑屃,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蚨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吼叫,今鐘上鈕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橋柱。七曰睚眦,性好殺,故立于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故立于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于門鋪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性通靈不寝,故用警巡。”

胡侍在《真珠船》中記道:“一曰囚牛,好音樂,胡琴上所刻是。二曰睚眦,刀柄龍吞頭是。三曰嘲風,性好險,殿角走獸是。四曰蒲牢,好鳴,鐘上獸紐是。五曰狻猊,好坐,佛座獅子是。六曰霸下,好負重,碑座獸是。七曰狴犴,好訟,獄門所畫獸是。八曰赑屃,好文,石碑兩傍所畫龍是。九曰蚩吻,好吞,殿脊獸頭是。”

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筆》中記道:“陸文量(陸容)《菽園雜記》雲:‘古諸器物異名,屃赑其形似龜,性好負重,故用載石碑。螭吻其形似獸,性好望,故立屋角上。徒牢其形似龍而小,性好吼叫,有神力,故懸于鐘之上。憲章其形似獸有威,性好囚,故立于獄門上。饕餮性好水,故立橋所。蟋蜴形似獸,鬼頭,性好腥,故用于刀柄上。蠻蠸其形似龍,性好風雨,故用于殿脊上。螭虎其形似龍,性好文彩,故立于碑文上。金猊其形似獅,性好火煙,故立于香爐蓋上。椒圖其形似螺蛳,性好閉口,故立于門上,今呼‘鼓了’非也。虭蛥其形似龍而小,性好立險,故立于護朽上。鳌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獸吻其形似獅子,性好食陰邪,故立門環上。金吾其形似美人,首魚,尾有兩翼,其性通靈不睡,故用巡警。’李西涯(李東陽)《懷麓堂集》雲:‘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眦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赑屃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昔在弘治間,泰陵嘗令中官問龍生九子名目,因憶少時往往于雜書中見之,倉卒(促)不能悉具,又莫知所出,以詢之羅編修玘,玘僅疏其五六,雲得于其師左參政贊者止此。又詢于吏部劉員外績,績以故冊來,冊面備錄此語,亦不知所從出,因據以複命。餘又得一處載蟲八 蟲夏好負重,今碑下石獸。所述各不同,俟正之博物君子。蟲八蟲夏疑即前霸下。”

萬曆十七年狀元焦竑在《玉堂叢語》中記道:“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橋柱;七曰睚毗,性好殺,故立于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于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于門鋪首。”

萬曆三十年進士謝肈淛在《五雜俎》中記道:“龍生九子:蒲牢好鳴,囚牛好音,螭吻好吞,嘲風好險,睚眦好殺,屃赑好文,狴犴好訟,狻猊好坐,霸下好負。而《博物志》九種之外,又有:憲章好囚,饕餮好水,蜥蜴好腥,蠻蠸好風雨,螭虎好文彩,金猊好煙,椒圖好閉口,虭蛥好立險,鳌魚好火,金吾不睡,亦皆龍之種類也。蓋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

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徐應秋在《玉芝堂談荟》中記道:“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眦,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是其遺像;負屃,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是其遺像。”

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記道:“長沙李文正公(李東陽)在閣,孝宗忽下禦劄,問“龍生九子”之詳。文正對雲:‘其子蒲牢好鳴,今為鐘上鈕鼻;囚牛好音,今為胡琴頭刻獸;睚眦好殺,今為刀劍上吞口;嘲風好險,今為殿閣走獸;狻猊好坐,今為佛座騎象(像);霸下好負重,今為碑碣石趺;狴犴好訟,今為獄戶首鎮壓;負屃好文,今為碑兩旁蜿蜒;螭吻好吞,今為殿脊獸頭。凡九物皆龍種。’此見之《懷麓堂集》者。而實不止此。又有憲章性好囚,饕餮性好水,蟋蜴性好腥,蠻蠸性好風雨,螭虎性好文,金猊性好煙,椒圖性好閉口,虭蛥性好立險,鳌魚性好吞火,金吾性通靈不寐,此又見《博物志》諸書者。蓋苗裔甚夥,不特九種已也。且龍極淫,遇牝必交,如得牛則生麟,得豕則生象,得馬則生龍駒,得雉則結卵成蛟……又前代紀述中,有感婦人而誕小龍者,若漢高祖之母,龍據其上,乃生赤帝,成炎劉不億,抑更神矣。又龍生三子,一為吉吊,蓋與鹿交,遺精而成。”

明末清初人談遷在《棗林雜俎》中集《赜動》中記道:“龍生九子:蒲牢好鳴,囚牛好音,螭吻好吞,嘲風好險,睚眦好殺,赑屃好文,狴犴好訟,狻猊好坐,霸下好負。”談遷書中也援引《博物志》曰:“憲章好囚,饕餮好水,蟋蜴好腥,蠻蠸好風雨,螭虎好文采,金猊好煙,椒圖好閉口,虭蛥好立險,鳌魚好火,金吾不睡,皆龍種也。”

清代高士奇在《天祿識餘》中記道:“俗傳龍子九種,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跌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今鐘上級星也;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于鼎蓋;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橋柱;七曰睚眦,性好殺,故立于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似好煙火,故立于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于門鋪。”

另外,據民間傳說,“螭首”、“犼”、“貔貅”、“鼍龍”(tuolong)、“蠶”、“馱”與“猍”、“倒鱗魚”等也在龍子之列。“螭首”,屬于一種沒有角的龍;“犼”,有人說其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的習慣;“貔貅”,有說貔貅是龍所生;“鼍龍”,古代被稱作鼍(tuó),民間俗稱“土龍”或“豬婆龍”,即揚子鳄;“蠶”,蠶為龍精;“馱”與“猍”,神獸,龍種也,上帝用以守寶藏者,馱性忠,故主入,猍性義,故主出,各以性使之者,故鹹克守其職;“倒鱗魚”,出甯古塔船厰城東南龍潭山頂,鱗皆倒生,相傳以為龍種。

以上是古代典籍和民間傳說中出現的各種龍子版本,結合上述典籍和傳說,我們作一下比較:

陸容所記“古諸器物異名”共十四種,即:“赑屃”性好負重、“螭吻”性好望、“徒勞”性好吼叫、“憲章”性好囚、“饕餮”性好水、“蜥蜴”性好腥、“蠻蠸”性好風雨、“螭虎”性好文彩、“金猊”性好生煙、“椒圖”性好閉口、“虭蛥”性好立險、“鳌魚”好吞火、“獸吻”性好食陰邪、“金吾”其性通靈不睡。

李東陽所記龍之九子為:“囚牛”好音樂、“睚眦”好殺、“嘲風”好險、“蒲牢”好鳴、“狻猊”好坐、“霸下(蟲八蟲夏)”好負重、“狴犴”好訟、“負屃”好文、“蚩吻”好吞。其中出自《菽園雜記》的有“蒲牢”(即徒勞)、“狻猊”(即金猊)、“霸下(蟲八蟲夏)”(即赑屃)、“狴犴”(即憲章)、“蚩吻”(即螭吻),這些動物雖然名字和功能有些變化,但是指的是同一種動物,如今沒有異議。另外“睚眦”和“蜥蜴”、“嘲風”和“虭蛥”、“負屃”和“螭虎”、“蚩吻”和“鳌魚”雖然功能相同,但指的卻不是同一種動物。“饕餮”、“蠻蠸”、“椒圖”、“獸吻”、“金吾”在《懷麓堂集》中也沒有出現。

楊慎所記為:“赑屃”好負重、“螭吻”性好望、“蒲牢”性好吼叫、“狴犴”有威力、“饕餮”好飲食、“蚣蝮”性好水、“睚眦”性好殺、“金猊”性好煙、“椒圖”性好閉。另外楊慎還記載了一個“金吾”,性通靈不寝。楊慎所記版本,說是源于李東陽,但是不完全相同,其中沒有李東陽版本中的“囚牛”、“嘲風”、“負屃”,增加了“饕餮”、“蚣蝮”、“椒圖”,有兩個名字不同但是指的是同一種動物,即“霸下”和“赑屃”,“狻猊”和“金猊”。

胡侍所記為:“囚牛”好音樂、“睚眦”刀柄龍吞頭是、“嘲風”性好險、“蒲牢”好鳴、“狻猊”好坐、“霸下”好負重、“狴犴”好訟、“赑屃”好文、“蚩吻”好吞。其中除了“赑屃”與李東陽版本所記“負屃”有差別外,其他與李東陽相同。

李诩所記為陸容和李東陽版本,但其中“蜥蜴”寫作了“蟋蜴”。焦竑所記為楊慎版本。謝肈淛所記除順序外與胡侍版本相同。另外,謝肈淛還引述了一個版本,是晉代張華《博物志》中的版本:“憲章”好囚、“饕餮”好水、“蜥蜴”好腥、“蠻蠸”好風雨、“螭虎”好文彩、“金猊”好煙、“椒圖”好閉口、“虭蛥”好立險、“鳌魚”好火、“金吾”不睡。此十種動物與陸容所記十四種器物異名中的十個相同,并且陸容也說他記述的器物異名其中有的出至《博物志》,可見這是一個更古老的版本。

徐應秋所記為李東陽版本。沈德符所記為李東陽版本和《博物志》版本,但“蜥蜴”也寫作了“蟋蜴”,另外沈德符還記述了幾個特殊的種類,即“麒麟”、“象”、“龍駒”、“蛟”,甚至是漢高祖,也就是皇帝,還有“吉吊”。談遷所記為謝肈淛版本和《博物志》版本。高士奇所記為楊慎版本。

綜上所述,抛開各龍子的排序,我們發現,計有“囚牛”、“睚眦”、“嘲風”、“蒲牢”(徒勞)、“狻猊”(金猊)、“赑屃”(霸下、蟲八蟲夏)、“狴犴”(憲章)、“負屃”、“螭吻”(蚩吻)、“蚣蝮”、“椒圖”、“饕餮”、“蜥蜴”(蟋蜴)、“蠻蠸”、“螭虎”、“虭蛥”、“鳌魚”、“獸吻”、“金吾”、“麒麟”、“象”、“龍駒”、“蛟”、“皇帝”、“吉吊”、“螭首”、“犼”、“貔貅”、“鼍龍”、“蠶”、“馱”、“猍”、“倒鱗魚”等三十三個物種(或更多)進入過龍子之列,以上這些,都可稱為龍子。

最後,我們統一介紹一下諸位龍子的情況:

囚牛,喜歡音樂,今胡琴頭上立其形象;

“龍生九子”考證

囚牛

睚眦,龍身豺首,性剛烈,好殺 ,故刻镂于刀環、劍柄吞口;

“龍生九子”考證

睚眦

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飛檐上的走獸是其形象;

“龍生九子”考證

嘲風

蒲牢,又稱徒勞,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龍生九子”考證

蒲牢(徒勞)

狻猊,又稱金猊、靈猊,形如獅,喜煙好坐,是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腿上或佛座下,随之吞煙吐霧;

“龍生九子”考證

狻猊(金猊)

赑屃,又稱龜趺、霸下、蟲八蟲夏、填下,貌似龜,有齒,力大,好負重,其背亦負以重物,在石碑下的石龜為其形象。(又一說好文,可能是與其身上的石碑碑文産生了聯系,今不取此說);

“龍生九子”考證

赑屃(霸下、蟲八蟲夏)

狴犴,又稱憲章,形狀像老虎,傳說其好訴訟,故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立其形象。(又一說像獅子,今不取此說);

“龍生九子”考證

狴犴(憲章)

負屃,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龍生九子”考證

負屃

螭吻,又稱蚩吻、鸱吻、鸱尾,好吞,做張口吞脊狀,并有一劍以固定之,遂成殿脊正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龍生九子”考證

螭吻(蚩吻)

蚣蝮,又稱吸水獸,性喜水,常愛趴在橋上或橋柱處,被雕成鎮水的獸形。【又一說好負重,此與赑屃(蟲八蟲夏)相同,今不取此說】;

“龍生九子”考證

蚣蝮

椒圖,性好閉口,立于門鋪首,鋪首銜環為其形象;

“龍生九子”考證

椒圖

饕餮,其首特大,遠望之,隻見其首,不見其身。該獸極貪飲食,古時常在鐘鼎及盛酒器皿之上雕刻其首,以為裝飾。(又一說好水,今引申為吃喝);

“龍生九子”考證

饕餮

蜥蜴,又稱蟋蜴,形似獸,鬼頭,性好腥,故用于刀柄上。(與睚眦功能相同但形象不同,一般所說鬼頭刀上的鬼頭為其形象);

“龍生九子”考證

蜥蜴(蟋蜴)

蠻蠸,其形似龍,性好風雨,可避雷,故用于殿脊上,今殿脊正脊中間(兩隻螭吻之間)所卧的小龍為其形象;

“龍生九子”考證

蠻蠸

螭虎,又稱螭虎龍,性好文彩,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神武、力量、權利的象征,形象為印章上的獸鈕或獸紋,相傳傳國玉玺上的獸鈕就是螭虎鈕。(又一說立于碑文上,此與負屃相同,今不取此說);

“龍生九子”考證

螭虎

虭蛥,性好立險,故立于護朽(柱或塔的頂端)上。(與嘲風功能相同但所立位置不同);

“龍生九子”考證

虭蛥

鳌魚,龍頭魚尾形象,好吞火,為殿脊正脊兩端的吞脊獸。(與螭吻位置和功能都相同但形象不同);

“龍生九子”考證

鳌魚

獸吻,其形似虎,性好食陰邪,故立于門環上。(與椒圖功能相同但形象不同,蓋因門鋪首的造型多變。又一說像獅子,今不取此說);

“龍生九子”考證

獸吻

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魚,有兩翼,其性通靈不睡,故用巡警;

“龍生九子”考證

金吾

麒麟,是仁獸、瑞獸,形狀像鹿,尾似牛尾,相傳為龍與牛交所生;

“龍生九子”考證

麒麟

象,被人視為吉祥的象征,相傳為龍與豬交所生;

“龍生九子”考證

龍駒,指良馬,相傳為龍與馬交所生,古代每遇良馬,則稱之為“龍子”;

“龍生九子”考證

龍駒

蛟,相傳為龍與雉交結卵所生;

“龍生九子”考證

皇帝,古人認為其是真龍化身,“若漢高祖之母,龍據其上,乃生赤帝,成炎劉不億,抑更神矣。”;

“龍生九子”考證

漢高祖

吉吊(1),又稱龍龜、鼋(yuan)龍、鳌(2),郝懿行雲:“疑即吉吊也,龍種龜身,故曰龍龜。”其形為龍頭龜背,相傳其萬歲方可褪殼成龍,而殼中有24肋,每一肋裡面都有一顆夜明珠,隻有到了一萬歲的時候,“24肋長全,節節珠滿”,然後褪了此殼才變龍而去;

“龍生九子”考證

吉吊(龍龜)

螭首,又稱螭頭,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築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

“龍生九子”考證

螭首

犼,又稱望天吼、朝天吼、蹬龍,有守望的習慣,有守望的習慣,可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多立于華表頂端。(與虭蛥位置相似但功能不同);

“龍生九子”考證

貔貅,又稱天祿、辟邪,在天上負責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古時候人們常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另外,它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财聚寶,隻進不出,神通特異;

“龍生九子”考證

貔貅

鼍龍,又稱豬婆龍、土龍、中華鼍,即為揚子鳄;

“龍生九子”考證

鼍龍(豬婆龍)

蠶,蠶為龍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着龍;

馱,神獸,龍種也,上帝用以守寶藏者,馱性忠,故主入;

猍,神獸,龍種也,上帝用以守寶藏者,猍性義,故主出;

“龍生九子”考證

倒鱗魚,出甯古塔船厰城東南龍潭山頂,鱗皆倒生,相傳以為龍種。

“龍生九子”考證

倒鱗魚

注:(1)“吉吊”之名所傳不廣,不如“龍龜”、“鼋龍”還有“鳌”的說法流傳廣泛;

(2)“鳌”的形象主要有兩種,“龍龜”與“鳌魚”,皆為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