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4年1月1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承辦,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協辦的“第十屆(2024年·春季)宏觀形勢論壇”在北京成功召開。會上釋出研究報告《Y型路口上的世界——2024年人大重陽宏觀形勢年度報告》、《荒謬的叙事:西方興起“中國崛起頂峰論”的梳理及應對建議》。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秦宣受邀參加“2024年國際安全形勢展望”環節主題研讨。以下為其演講内容: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 秦宣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開始進入學界,并迅速進入主流媒體。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鳌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明确指出:“當下,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給人類提出了必須嚴肅對待的挑戰。”此後,習近平同志在多個場合談到了“三變”。2022年中共二十大報告也寫進了這一段話。我們認為,這“三變”是對當今人類社會所處曆史方位的一種判斷,也是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種深度解讀。處在這個曆史方位的“世界又一次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抉擇”。
01
如何認識握世界之變、
時代之變、曆史之變?
第一,“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是互相疊加、互相影響、不可分割的,是一個整體性的變化,很難将其分别開來看。“世界”本身就是時間和空間相統一的範疇,“世”為時間範疇,指古往今來;“界”為空間概念,指上下左右。所謂世界之變,其實就是指人類生活時空的變化。所謂時代之變,指的依據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來劃分的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變遷;所謂曆史之變,指的是影響人類曆史程序的各個要素之變。
第二,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是全局性、長期性變化。按習近平總書記的說法,“這場變局不限于一時一事、一國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闊的時代之變。”從人類社會發展程序看,目前處于“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的全面展開階段,無論其空間和時間,還是規模和内涵等方面,都呈現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第三,這種變化的影響從範圍看是全面的。不僅影響人類的生産生活方式,而且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不僅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影響整個人類的命運;從時間上看是長遠的,不僅影響現在,更重要的是影響人類的未來;從影響程度上看是深遠的,有些變革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有些影響甚至是難以預料、難以應對的。是以,如何科學認識和把握“三變”,這将決定着世界的前途和未來。
結論,我們看世界安全形勢,必須全面地看,整體性地看,長遠地看,要有大時代觀、大曆史觀。
02
世界之變、時代之變、
曆史之變展現在哪裡?
在衆多人眼中,現在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隻是一種智語和口号,是人們思考問題的一種前置條件,是我們讨論許多問題的一個場域。其實,這“三變”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現。
從經濟領域内看,自地理大發現以來、一直由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正在發生變革。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引領者、遊戲規則制定的參與者和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全球經濟版圖發生了變化,自2010年開始,全球南方國家的經濟總量超過北方,新興市場和開發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80%,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從政治領域看,世界多極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從國際關系的行為主體看,一是自30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以來的國際關系體系正在發生變化,地緣政治競争加劇,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結合,全球分裂加劇。二是自二戰結束後制定的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全球治理體系也在發生變化,全球治理中的國家主義和全球主義的沖突進一步激化,全球治理赤字嚴重。三是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新的變化,以開發中國家為代表的“全球南方”持續崛起并開始改變全球力量的對比關系,多極化替代以西方為中心的單極世界的勢頭不可阻擋。這預示着,東西撕裂、南北撕裂的迹象更加明顯,世界正走向分裂和對抗的危險邊緣,全球安全局勢更為緊張。
從文化領域看,自全球化開始以來由西方主導的話語體系在發生變化,文明多樣化日益顯現,文化交流交融更加頻繁,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鋒也越來越激烈。伴随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度影響日益顯現,烏克蘭危機、巴以沖突使西方主導的價值觀日益衰落。伴随價值觀沖突的加劇,不同制度文明之間的競争也十分激烈。
從科技發展領域看,科學技術和生産力的飛躍性發展,特别是數字技術正在改變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發展方式和行為方式。人類社會逐漸經曆了遊牧時代、農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時代,正邁向數字化和智能化時代,即數字文明時代。目前,人類剛進入數字文明時代的初始階段。在數字文明時代,各主要國家紛紛推出新的創新戰略,加大投入,圍繞量子資訊、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技術等方面的競争,尤其是對人才、專利、标準等戰略性創新資源的争奪空前加劇,可能給世界造成更大的分化和沖突,
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看,全球層面的氣候變化、地球生态環境失衡、蓬勃興起的生物技術、基因工程開始變得日益失控,生物多樣性減少,給人類的未來蒙上了揮散不去的陰影。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釋出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報告顯示,從1970年到2016年期間,監測到的哺乳類、鳥類、兩栖類、爬行類和魚類種群規模平均下降了68%。過度消費、人口增長和集約農業,野生動物數量急劇下降,目前有100萬物種受到威脅或瀕臨滅絕。這是人類進入智人時代二十萬年以來遭遇的困境。
2024年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一是烏克蘭危機沒有結束;二是巴以沖突仍在進行;三是美國大選、歐洲許多國家大選,帶來諸多不确定性。此外,受全球經濟增速減緩的影響,不同國家的社會危機加劇,進而可能引發政治危機甚至軍事沖突。
03
如何應對世界之變、
時代之變、曆史之變?
中共二十大報告明确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抉擇。”是團結還是分裂?和平還是戰争?合作還是對抗?開放還是封閉?互利共赢還是零和博弈?究竟如何應對和選擇?這是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也是中國之問,人民之問。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考驗着人類的智慧、責任和擔當,而且直接決定世界的前途和命運。
我們認為,雖然世界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統籌發展與安全面臨新的挑戰,但人類發展進步的大方向不會改變,世界曆史曲折前進的大邏輯不會改變,國際社會命運與共的大趨勢不會改變。
正确的選擇是,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時代潮流,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推動建構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 人大重陽
///
RDCY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并設立教育基金營運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進階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營運管理4個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系、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内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網誌|@人大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