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豪車市場,寶馬奪冠,國産新能源為何沒動到BBA的蛋糕?
乘聯會最新資料顯示,2019~2023年,國内豪華車均價已從34.04萬元下降至32.8萬元。不過,降價換來了銷量。資料顯示,2023年國内豪華車市場批發銷量為339萬輛,同比增長9.7%。

從目前已經公布2023年銷量的豪華車品牌來看,除凱迪拉克、雷克薩斯同比微降外,其餘豪華汽車品牌銷量均為正增長。BBA(奔馳、寶馬、奧迪)的排位賽,依然是每年國内豪華車市場的最大看點之一。
2023年,寶馬集團(BMW和MINI汽車)以82.49萬輛的銷售成績奪冠;梅賽德斯-奔馳緊随其後,全年完成新車傳遞量76.5萬輛;排在第三位的奧迪品牌在華共計傳遞超過72.9萬輛。從增速上看,奧迪品牌勢頭最猛,2023全年銷量同比增長13.5%,寶馬集團同比增長4.2%,梅賽德斯-奔馳則增長1.77%。
從2024年前兩周來看,豪華品牌銷量中,BBA還是穩占前三了,别說BBA的銷量,就是2023年的沃爾沃、凱迪拉克、雷克薩斯這類二線豪華實際銷量也沒跌或者跌的很輕微。
這個資料讓不少人感到疑惑,國産新能源們氣勢如虹,為何沒能動到BBA們的蛋糕?
在筆者看來,這背後大概有幾個原因。
首先是BBA所在的主戰場還沒有實作充分的競争
新能源和燃油車的主戰場,還是在20-30萬價格段,從資料來看,這個價格區間的滲透率為44.9%,5萬以下價格段已經差不多完全占領,滲透率80.9%。
而30-40萬,滲透率是36.3%,40萬再往上,滲透率隻有29.5%。是以,從新能源與油車的主戰場競争的主流價格區間來看,BBA受到的影響還不算太大。
其次是,BBA等豪車品牌中,它們的新能源也正在起來。首先我們看到,寶馬純電起來了,寶馬之是以奪冠也多少依賴新能源的增長,i3和iX3總共大賣9.3W台!
而理想在國内銷量成績跟BBA其實已經處于同一段位,但還不存在可比性,因為理想打的是其實是錯位戰争。因為賣車的類型不一樣,理想在隻是賣30W以上的大車,理想的各級别車型跟BBA和KL同級别車型根本不在同一個價格層次,同級别的車,奔馳與寶馬的定價是遠超理想的。理想L7對标寶馬X5,依然存在價格差。理想的定價反而跟大衆和别克更接近,但還不是豪華品牌。
為什麼寶馬新能源賣的好,這其實與BBA以價換量的打法也有直接關系。寶馬X3 2023款 xDrive30i 尊享型 M曜夜套裝,官方指導價為48.69萬元,優惠之後裸車價格為37.69萬元。雷克薩斯也是從之前的加價數萬到十萬到現在的優惠10%。
國産新能源猛沖高端,BBA成本效益凸顯
在BBA們降價的同時,國産新能源猛沖高端,在今年,我們看到國産新能源猛沖高端,向50萬、60萬、70萬市場發起進攻,把30萬市場讓給了BBA。有句話是,再不努力,就隻能買BBA了。果不其然,很多消費者自認實力不夠,隻能入手BBA,是以,這導緻BBA的銷量依然在高速增長。
燃油車消費群體依舊龐大,BBA高端品牌形象根深蒂固,短時間難以撼動。
其次我們要看到,燃油車市場依然非常龐大,在今年1月初,燃油車又迎來了一波增長,這源于油車的穩定性與成本效益依然是許多消費者看重的。尤其是春節期間,我們看到一大波要回家相親的中青年早早回家過年了,從農村開回去的車來看,被認可的豪車依然是BBA。在農村,BBA作為豪車的代表被大多數人認可,品牌認知在農村市場根深蒂固。
總的來說,中國高端豪華車市場目前,BBA依然是第一線,年銷量基本都在70萬輛以上,但是整體上還是遭受到了國産新能源的沖擊,BBA基本上都采取了以價換量的政策,通過大幅打折降價來促銷,雖然市場佔有率貌似沒動,但是,利潤應該是打了不少折扣。
尤其是華為主導的問界汽車正在快速崛起,正在成為2024年豪華車市場的攪局者。BBA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國産新能源認可度增長,但BBA被小瞧了
在當下,國内的年輕人對國産的認可度逐漸增長。放在十年前,比亞迪别說出100萬的車型,甚至出個四五十萬的車型,都可能會被人嘲笑。
新能源汽車換了賽道,給了國産車翻身的機會。通過主打智能這一塊,硬體整合即便無法趕上國際水準,但智能整合這塊絕對是世界一流水準,把一衆國際品牌壓得死死的。
總的來看,各有各的優勢,品牌力層面,BBA依然具備無可撼動的品牌心智優勢。BBA底子厚,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實力,如果在純電與混動領域發力,追趕上來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現在賣的最好的增程式新能源,就是寶馬當年玩剩的。
當年i3有個增程版,電動續航達到355km,3小時出頭可以充滿電,配備了8升的油箱和一個小的增程發動機,滿油滿電狀态估計可以跑到500km。
可惜寶馬家大業大,也沒靜下心來來好好研究增程這條路線的前景,i8搞了個成本離譜的碳纖維車身,最後也沒法把超跑該有的性能發揮出來,後來不好賣直接就把這條産品線給砍了。今天i3留給了純電版本的3系。從底蘊與積澱上來看,不可輕視寶馬奔馳們的長期競争力。
是以,國産新能源當下其實處在一個巅峰時刻,在産品力與智能化全面領先的時候,依然沒有能夠動到BBA的蛋糕,這其實意味着國産新能源的實力還沒有到真正從量變到質變的階段,還不是沖擊50萬~100萬豪車階段的時候,BBA的底蘊與實力被小瞧了。
事實上,随着時間推移,由于品牌、資金與管道、海外市場供應鍊的加持,BBA在海外新能源市場大機率會更早實作增長,是國産新能源與BBA在純電與增程領域的産品與技術差距會拉近。
畢竟,寶馬奔馳都是把新能源車的供應鍊與工廠的重心都放在中國市場,用的也是國内供應鍊能力,但是打的是全球市場,原有的管道與供應鍊資源可以複用,這是他們的固有優勢。
國産新能源當下不應該急着走超高端市場,自主品牌如果想攻陷豪華車市場,基本上就是和BBA以及特斯拉這四家打。如何把30萬~40萬市場的主流區間做到有足夠的競争力,在海外市場盡早鋪開把影響力做大,再逐漸上浮,一步一個腳印,可能才是未來在豪車市場站穩高端,打赢持久戰的關鍵。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