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大臣經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誇他是清官,劉伯溫:此人留不得

作者:趙趙的期待

前言

在明朝的官場中,一個常年穿着破舊衣衫的大臣竟引起了朱元璋的直誇,被譽為清官。然而,劉伯溫卻對此人斷言:“此人留不得。

”這又是怎樣的一番奇異情景?明朝官員們的行為舉止究竟何以讓朱元璋如此表揚,而劉伯溫又為何對其提出如此堅決的看法?

明朝大臣經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誇他是清官,劉伯溫:此人留不得

忠心之始:投身官場 意在救國

張昶生于元世祖至元十一年,少時聰慧過人,淵博讀書,尤其長于政事。他深受家人熏陶,心懷國家大義,立志報效朝廷。

至正年間,年僅30歲的張昶已憑借過人的政治才能成為戶部員外郎,開始在元廷官場曆練。當時的元朝國祚已削,貴族内亂頻仍,蒙古貴族為了争權奪利帶來朝綱敗壞和民生凋敝。張昶目睹國家危難,深感憂慮。

張昶日夜苦思國家大計,多次上疏極谏,主張諸如革除弊政、安撫百姓等改革舉措,希望能夠化解危機,改善民生。然而貴族政府已成空殼,這些忠谏始終無人問津。張昶明白要匡扶社稷,唯有依靠自身的辛勤耕耘,這成為他仕途生涯的主旋律。

明朝大臣經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誇他是清官,劉伯溫:此人留不得

至正十七年,張昶以其過人的政績被提拔為戶部侍郎。至正十九年,他終于出任戶部尚書,跻身朝中樞要。尚書之位,權責不輕,張昶倍感使命在肩,立誓要竭盡全力匡救萬民于水火。

誰知好景不長,就在張昶上任的那一年,元廷興師讨伐紅巾軍,不料大敗而回。此役元廷損兵折将,國力大損。張昶意識到自己的言語已無法改變朝堂。彼時南方一位叫朱元璋的起義軍首領崛起,聲勢浩大,已占領江南廣大區域。元廷權傾南肅,欲聯合朱元璋對付紅巾軍。

明朝大臣經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誇他是清官,劉伯溫:此人留不得

面對民不聊生的局面,張昶認為這是元廷走投無路的表現,自己匡救社稷的理想已無實作可能。他本不願離開中原投奔山東小王,卻也無可奈何。

此時蒙古貴族林立,元廷已成空殼,自己再如何忠心也無濟于事。或許,暫時輔佐朱元璋,能為百姓除害。當察罕帖木兒命其為使者前往江東招撫朱元璋時,張昶雖心中百般不願,還是接受了這個看似命運強加給自己的新使命。

明朝大臣經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誇他是清官,劉伯溫:此人留不得

建樹良多仍難消憂:新主新風景

在路上得知察罕帖木兒已遇刺身亡的張昶心知大勢已去,明白自己難以回頭。為了百姓着想,他選擇留在朱元璋麾下效力。

張昶對朱元璋并無好感,但仍盡心工作。他結合南方實情,提出适合江南的稅制與政策,使農業生産大增;他參與編纂法典,規範統治,使百姓不再飄搖;還利用過去政壇曆練所長,為朱元璋謀劃全國布局。

明朝大臣經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誇他是清官,劉伯溫:此人留不得

朱元璋猶如敏銳的君王,高度看重張昶之才,極少大事不與商議。在張昶建議下,朱元璋設立了東、中、西三衛及脫脫驸馬衛所,這不但增強軍事實力,也為後來的明朝衛所奠定基礎。

張昶還勸谏朱元璋多采仁政以安民心,這成為明初仁政得以實施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說,張昶對朱元璋用人治國功不可沒。

明朝大臣經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誇他是清官,劉伯溫:此人留不得

然而張昶的心結卻始終無法根除。他來到江南已有十餘年,卻從未真正接受朱元璋會取代蒙古統治中原的事實。終其一生忠于蒙古,他甯願輔佐蒙古貴族推行改革,哪怕分裂割據、林立藩鎮;他也不願成為明朝漢人政權麾下的臣子。

這心結如鲠在喉,日夜牽動張昶的心緒。眼看着朱元璋旗開得勝,他看在眼中;聽聞百姓民不聊生,他聽在耳中。張昶不願明朝取代元朝,卻也不忍心見百姓繼續受苦。他陷入沖突的面面俱到之中,終日憂心如焚。

明朝大臣經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誇他是清官,劉伯溫:此人留不得

圖謀覆滅 終難擺脫宿命

面子上溫文爾雅的張昶,内心早已暗生歪腦。他明知朱元璋志在取代蒙古,稱帝建國。自己理應圖謀的,是協助元廷尋回榮光,使蒙古貴族再次鐵蹄中原;又豈能真心幫助明朝,使其鏟除本族的統治?

活在這種沖突中的張昶變得異常敏感多疑。他似乎在朱元璋每一個舉動中都看到對蒙古的愚弄和踐踏,這加劇了他要阻止明朝發展壯大的決心。

明朝大臣經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誇他是清官,劉伯溫:此人留不得

于是張昶暗生歪腦,四處布局。他建議朱元璋加重刑法,強迫百姓就範;他又勸朱元璋痛飲佳釀,以逸待勞。表面上這是忠心,實則明朝若内亂外憂必然難以發展壯大,到時蒙古再度稱雄指日可待。

張昶更暗中聯絡了北方貴族餘部,伺機而動,圖謀推翻朱元璋。他深知此舉若敗露必招殺身之禍,但卻仍我行我素、堅信自己是為蒙古正名。盡管前路艱辛,他還是選擇繼續走下去。就算腰斬了頭,蒙古奪回河山的理想也絕不能損毀分毫。

明朝大臣經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誇他是清官,劉伯溫:此人留不得

真相大白,命運早已注定

然則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張昶的暗樁終被人揭發禀報。朱元璋大怒,命人将張昶嚴刑拷打逼供。張昶也不再隐瞞,把内心的盤算娓娓道來,并緻函北方貴族,重申心底對蒙古的忠誠。朱元璋冷眼旁觀,心中已了然一切。

獄中張昶處變不驚,他明白自己的命運早已注定。一生追随的大元正走向終結,自己也難逃這劫數。思及此,他隻覺前塵往事曆曆在目,自己始終無法擺脫的,就是那份對蒙古的忠心啊!最終,他在獄中寫下千古絕唱:"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字, 壯烈赴死。

明朝大臣經常穿破衣服,朱元璋直誇他是清官,劉伯溫:此人留不得

結語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張昶忠于蒙古一族,卻難逃投靠縱逆之罪;他建樹良多功高震主,終究抵擋不住大勢所趨。曆盡波折,他依然我行我素、堅守本心。正如他生前最愛的那句話:"故土不可忘,新主不可事"。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奠基者,其性格剛毅果斷,對于身邊的臣下自然有着嚴明的要求。然而,面對張昶這位僅僅被處死而非遭全族滿門抄斬的官員,或許我們能窺見朱元璋内心的一抹認可。

雖然陣營不同,宮廷權謀使然,但在這場權力之争中,或許朱元璋對張昶還是懷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究竟源于何處,又蘊含着怎樣的曆史内幕,或值得我們深入一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