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吃面不吃雞
編輯|t
2024年伊始,美國聯邦法院公布的“蘿莉島”事件首批檔案在網際網路上掀起驚濤駭浪。近千頁的檔案中共涉及180多名西方名流,這其中不僅包括美國民主黨前總統克林頓和奧巴馬,現任總統拜登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4年一度的大選将近,拜登在此前的競選造勢中本就沒有占到便宜,這次性醜聞事件爆出,又給了他當頭一棒。
不過在大選結果揭曉之前,一切都還是未知數。作為一個在美國政壇摸爬滾打超過50年的老油條,拜登經曆過家破人亡,也經曆過醜聞曝光,可這些都沒能終結掉他的事業。想要扳倒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回顧一下拜登的從政之路,順便看一下美國政壇有多兇險。
30年議員生涯
老實說,拜登的出身算不上美國社會的最底層。不過自他父親那一代起,這個家族就已經開始從中産階級向底層滑落。
為了維系生活,拜登的父親帶着全家人從賓夕法尼亞州搬到了特拉華州,在這裡從事銷售工作,後來這裡成了拜登求學和從政的起點。
拜登從小就對政治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他經常聽長輩們談論政事,從他們的口中了解到了肯尼迪、馬丁·路德·金等五六十年代的美國風雲人物。
不過那時的拜登性格内向,學習成績也不突出,更要命的是他有嚴重的口吃,他的同學給他取了個外号叫“破折号”,以此來嘲笑小拜登說話斷斷續續的特點。不出意外的話,拜登一輩子都無法登上演講台,隻能做一個時代的看客。
為了糾正口吃的習慣,拜登第一次展現出了他的堅韌,他時常站在鏡子前艾默生的詩歌。
久而久之,他不再口吃,并且變得自信起來,雖然成績依舊平平無奇,但已經憑借着出色的體育能力和上司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
高中畢業後,拜登進入特拉華大學修讀曆史和政治。大三那年,拜登前往巴哈馬度假,在那裡遇到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娜麗亞·亨特。大學畢業後,拜登追随亨特進入了她所在的雪城大學。
可想而知,“為愛奔赴”的拜登對雪城大學的課程本身并沒有多大興趣,他入學的頭一年就鬧出了抄襲風波,一篇15頁的法律評論文章被他整整抄去了5頁。
可拜登本人對此卻有話要說,他認為他不是抄襲,隻是不知道引證規則,一不小心引用多了而已。最終拜登隻得到了個重修的處罰結果,這場抄襲事件對他的學業毫無影響。
學習法律,擅長造假,事情敗露後還能找到狡辯的理由,拜登小小年紀就掌握了做一個政客的精髓。
後來拜登也沒有辜負他的一身“才華”,拿到法學博士學位後他先在一個民主黨人開辦的公司中幹了一陣子,後來又與人搭夥開了一家資産管理公司,這些工作加起來他隻做了一年時間,1970年他就在紐卡斯爾縣縣議會選舉中赢得了一個議員席位。
27歲擔任議員已經是一個令人矚目的成就了,可更誇張的還在後面。1972年,29歲的拜登在一無人脈二無資金,靠全家人的齊心協力擊敗連任25年的凱萊布·博格斯,拿下了聯邦參議員的職位。
縱觀美國兩百年曆史,聯邦參議員的數量成千上萬,但比拜登年輕的聯邦參議員隻出現過5次。
拜登的前30年順風順水,但誰也沒想到命運很快就會給這位志得意滿的準參議員帶來第一次緻命打擊。
拜登當選僅僅一個月後,亨特興沖沖地帶着三個孩子出門采購聖誕節用品,可這次出門卻使這對恩愛夫妻天人兩隔,亨特駕車過程中發生車禍,她和女兒當場去世,兩個兒子也受到重傷。
車禍發生後拜登意志消沉,不僅失去了繼續從政的興趣,還一度想要追随妻子而去。
但病床上的兩個孩子最終使他醒悟,他不僅是過世妻子的丈夫,還是這兩個孩子的父親,他得承擔起做父親的責任。
1973年初,他在孩子的病房裡宣誓就職,開啟了他36年的議員生涯。
任職的前十年裡,拜登緻力于外交工作,在美蘇裁軍談判中嶄露頭角。1979年他在與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發揮出色,從此名聲大振。
進入80年代後,拜登關注的重點轉向了司法領域,1984年《全面控制犯罪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1994年的《暴力犯罪控制和執法法案》更是被直接稱為“拜登犯罪法”,隻不過這部法律毀譽參半,反對者認為它助長了警察暴力執法和歧視黑人的風氣。
1997年後,拜登以王者歸來的姿态重返外交領域,在北約東擴、解除波黑武器禁運、制裁伊朗、制裁北韓、制定中導條約等一系列問題上持激進态度,也在發動海灣戰争、增兵伊拉克等議題上投下反對票。
當時就連共和黨總統小布什也對他極為敬重,911事件發生後,布什第一時間打電話問他:“我該怎麼辦?”
不過拜登的議員生涯也并非盡善盡美,他發表的演講以空洞、冗長著稱,引起了許多人的反感,包括他後來的政治盟友奧巴馬。
當年同為議員的奧巴馬在台下聽他演講時痛苦到了極點,他給助手寫了一張紙條:“開槍,打我,就現在!”
另一棵政壇常青樹、美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在兩黨政府中都擔任過國防部長的羅伯特·蓋茨對拜登的評價也頗有深意。在他看來,拜登是一個正直的人,可他也“在幾乎所有重大外交和國家安全事務上均判斷失誤”。
作為一個共和黨人,蓋茨對拜登的評價或許有些許誇張,但從拜登多年的議員生涯來看,他也的确就是這樣一個政客:考慮現實,但又不尊重制實;行事乖張,卻又不失大格。
拜登的總統夢
其實在出任參議員之初,拜登就對總統寶座起了野心。
1986年,他在南非種族隔離問題上對時任國務卿喬治·舒爾茨大加抨擊,使他在年輕人群體和猶太裔中收獲了一大批忠實擁趸,他和支援者都認為參選總統的時機已經成熟。
1987年,拜登第一次參加黨内提名資格競選,他籌集到的競選資金僅次于邁克爾·杜卡基斯。眼看離勝利就差臨門一腳,拜登的黑料又被翻了出來。
最初《紐約時報》指責他的演講抄襲了英國工黨領袖同年的演講稿,後來經過各路媒體的挖掘,拜登曆年抄襲他人的記錄越來越多,雪城大學的那起學術抄襲事件也被再度提及。
多年後《華盛頓郵報》指出,這些消息都是杜卡基斯有意擴散的,但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拜登也的的确确做下了這些抄襲行為。
面對媒體的指責,拜登氣得突發顱内動脈瘤破裂,經過緊急救治好歹是撿回了一條命,不過他的第一次總統競選也隻能以這樣戲劇性的方式收場了。
1988年的那次大選中,拜登和杜卡基斯都沒能笑到最後,總統寶座由共和黨人老布什奪得。此後二十年間,克林頓和小布什先後拿下了兩屆總統任期。
小布什的第二個任期内,拜登再次萌生了競選總統的想法。
按理說幾十年的從政經曆足夠使他成為強有力的總統候選人,可惜時代已經變了,那時的美國政壇已經開始追求“政治正确”,黑人出身的奧巴馬和女性候選人希拉裡都比拜登這個白人老頭子有優勢。
即使在民主黨内的提名選舉中,拜登都占不到一絲便宜。
這場經濟危機背景下的總統選舉中,奧巴馬連戰連捷、成功問鼎。
從後來的執政經曆來看,奧巴馬沒能帶領美國人闖出一番新天地,有人說他志大才疏,有人說他被縛住了手腳,總之他沒能展現出一個超級大國上司人應有的才能。
但他有一個别人難以企及的優點:知人善任。
奧巴馬上台後,前任政府的國防部長蓋茨繼續留任,競争對手希拉裡被任命為國務卿,拜登退選後也受邀出任副總統一職。
至于為何邀請拜登,奧巴馬給出的理由之一是他的副總統“要有當總統的準備”,這一點正是拜登夢寐以求的。
與以往副總統坐冷闆凳不同,拜登在他的副總統任上發揮的作用不亞于其他政府高官。時任以色列總理内塔尼亞胡與奧巴馬關系冷淡,但通過拜登的周旋,美國政府促成了以色列與土耳其這兩個盟友的關系正常化協定。2012年,拜登又憑借與參議員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的私人關系避免了财政懸崖。
拜登不僅彌補了奧巴馬經驗匮乏的缺陷,還在這個成分複雜的政府中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彼時希拉裡還處在競選失敗的失落情緒中,對奧巴馬心存芥蒂,拜登每周二都會邀請希拉裡共進晚餐,為兩人居中傳話。
久而久之,希拉裡與奧巴馬之間的嫌隙逐漸消解,如果不考慮後來議會的掣肘,奧巴馬起碼做到了政府内部的步調一緻。
可令拜登始料未及的是,這次促成和解的行動卻成了他日後的一大敗筆。在拜登與希拉裡來往的過程中,拜登的許多幕僚得以接近對方的團隊。
奧巴馬連任成功後,民主黨内開始物色下一任總統候選人的人選,希拉裡和拜登自然是其中的大熱門,拜登甚至提前幾年讓他的智囊克萊因起草了一份2016年競選計劃。
然而直至此時拜登才猛然發覺奧巴馬正在逐漸将他邊緣化,而他的幕僚們也紛紛倒向希拉裡。顯然民主黨内部更加偏愛希拉裡,可對野心未死的拜登來說,這是一場衆叛親離的羞辱。
這一時期拜登的大兒子博·拜登罹患腦癌,兩年後去世。兒子的辭世更加重了拜登的痛苦,他變得悲觀、孤僻,隻相信身邊最親近的幾個人,不會再像幾年前那樣為别人消除嫌隙。
當年民主黨“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主席麥西納曾向媒體公開表示,一旦希拉裡參選,自己會全力支援她。後來麥西納希望拜會拜登、化解幹戈,但拜登連見面的機會都沒給他。
縱使拜登一再争取,那次總統提名他還是第一個被踢出局,希拉裡也在對陣特朗普的決鬥中落敗。
事後民主黨人多次感慨,如果把希拉裡換成拜登,民主黨無論如何也不至于一敗塗地。
可他們似乎忘記了,當年希拉裡的黨内民調支援率高達73%,而拜登隻有可憐的12%,這是他們自己種下的惡果。
暮氣之中争鬥不休
希拉裡慘敗之後,民主黨總算意識到了自身面臨的危機,他們不僅需要從特朗普的支援者中争奪選票,還得制衡黨内的左翼勢力。
更重要的是,經曆了奧巴馬和希拉裡的失敗之後,民主黨急需一個符合傳統總統形象的候選人。
而這幾條,仿佛就是專門為拜登提出來的。
2019年4月25日,拜登正式開啟了第三次總統競選之旅,此後一直保持着對特朗普的領先勢頭。不過這一次他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他已經過于衰老了。
2016年被問及自身的優勢時,他回答說:“我認為以我多年來的表現、我所具備的經驗、我對外交政策和各國政要的了解,以及對國内政策的把握,我是有資格成為總統的。”
那時候,年齡和經驗是他的最大資本。
到了2019年,他卻這樣說:“如果我倆(拜登和特朗普)還是高中生,我絕對要把特朗普叫到角落裡把他打到屁滾尿流。”
有意無意中,他開始在言語中強調自己還有精力,還能“戰鬥”。
在2020年的那場大選中,拜登赢下了選舉,成為了現任總統。但在美國選民眼中,這場大選根本沒有什麼亮點可言,人們隻是把票投給了一個不那麼差的候選人而已。
而拜登上任後的政策也非常耐人尋味。作為一個專注外交幾十年的老參議員,拜登自然改變了特朗普時代的孤立主義政策,但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其他國家對美國的不滿。在重振工業、對華貿易戰等問題上,這兩代總統的做法如出一轍。
表面上看,拜登在移民、性少數、種族等話題上觀點鮮明,甚至不惜引發美國社會的動蕩,可實際上他的治國之策乏善可陳,隻是在一遍遍地搜尋潛在支援者。
僅僅兩年時間,美國人就厭倦了這位大齡總統。2022年年底的中期選舉中,民主黨失去衆議院多數席位,這不僅是對拜登政府的制約,也是選民對拜登政府給出的不及格評價。
反觀共和黨陣營,不僅憑借在衆議院的多數席位對拜登政府處處掣肘,前總統特朗普的聲望也與日俱增。
特朗普的支援者以極端保守著稱,但其中也不乏當年扶拜登上位的那批搖擺選民。同樣是選一個不那麼差的總統,這一次他們不再選擇拜登。
從2022年以後,雙方的對峙愈發激烈,拜登企圖通過司法指控阻止特朗普參與總統競選,甚至把對方扔進監獄,這在美國曆史上絕無僅有。
而共和黨方面同樣挖掘了拜登的不少黑料,他的兒子被指控涉嫌逃稅、性醜聞和權錢交易,他本人則身陷白宮大麻、私存檔案等醜聞中,再加上幾十年來的種種陳年黑料,蘿莉島事件隻是衆多黑料之一,這些麻煩哪一個處理不好都是身敗名裂的下場。
2024年美國大選還有不到一年時間,拜登是一敗塗地還是延續輝煌,結果不久就會揭曉。
參考資料
崔雯.喬·拜登我演的《紙牌屋》更精彩[J].上司文萃,2016,(18):75-78.
王浩.拜登的故事[J].世界知識,2020,(20):35-37.
張騰軍.名“副”其“實”的拜登[J].同舟共進,2019,(11):37-39.